APP下载

视觉传达设计的限制与突破
——基于东方设计学构建的教学思考与实践①

2019-07-12陈正达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关键词:设计教学

陈正达(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东方学”是文化研究中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专业术语。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积极倡导“传统活化,本土重建”的学术思想,提出开展“东方学研究”的构想,意在树立设计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影响力和话语权,更是一种对设计教育的责任担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院,创立于1928年,初设四大科系,图案居其一,以立足东方的设计教育机构为起点,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所学校见证了中国近代设计的起步、发展和壮大,开创和奠定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框架体系。视觉传达系于1996年建立系建制,隶属设计学部,自国立艺术院创院始,先后从属于图案系、实用艺术部、实用美术系、工艺美术系。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年的发展进程来看,如今视觉传达设计所处的地位与从前大不相同,现代设计一直重复着限制突破和突破限制的游戏,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对于信息技术要求的激增以及复合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开发,促使传统设计行为正在被打破,教育上则更为注重激发年轻设计师创新的战略性角色。持续变化的国际环境、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以及西方各类设计产品、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方法的涌入等等,都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限制与突破

限制指的是控制与约束;突破指的是超越某种界限。从哲学角度看,限制与突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没有限制就没有突破,限制是突破的起点和动力,而突破是基于某种限制因素下得以进行。突破的成果也终将变成一种新的限制,它又会被新的突破行为替代,如此循环往复、破旧立新正是设计创新不断发展的根源。正像迪尔诺特在《超越“科学”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中所说:“一方面,设计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条理性科学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实现的过程中,不能规避设计必须遵循的规则,但也需要在一定限度内寻求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从传达信息的内容和文化方面而言,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各种图像信息反映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从信息传达的方式和技术层面而言,视觉传达设计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有计划的设计,并借助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与传播。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已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设计概念,数字化多媒体的出现不断挑战并充实传统的视觉传达方式,扩展了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外延,视觉传达设计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交互化和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的传达。视觉传达设计区别于艺术的根本,在于设计目的的功能性要求。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定要求的限制。限制并非都是一种障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是基于某种限制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的设计思考,我们可以称作为设计条件。越是有创造能力的设计师,越是能够在苛刻的限制中寻求创意的火花,同时,这种难度系数下的成果也必将成为创新的典范,摆脱一般意义的平庸设计。突破重在超越,思潮的兴起都源自那些反传统的先锋主义者。突破的方向走向极端,是一种反叛设计激进。不能因为带上突破的标签,就进行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只有遵循可持续和绿色设计的理念,才是理性处理设计问题的途径。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外来文化的涌入,教学建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西方高校建设的标准为参照,设计教育理论和理念也基本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成果表达上,在表象体现上较为西化,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表达。伴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模式一直在探索和尝试新课程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思路的创新,但在全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总体面貌上还是存在单一化的问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向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16~2017年全国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569所学校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各个高校在培养特色和课程设置上有不同侧重,有的侧重于媒体,有的偏向于平面,有的细分了多个专业方向,但基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向还是趋向雷同。如此庞大的专业开设量,需要我们反思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我们更需要培养新一代的具有创新和变革能力的设计师,具有“东方设计”思维理念的新型人才,来解决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扩招所带来的人才同质化问题,以及高尖端设计人才缺失等问题。多年来,社会对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高量需求,也导致该专业的开设院校在总量上日益庞大,只有差异化的课程建设并配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打破传统限制寻求突破,才能解决设计人才的多样性发展。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学院“东方设计学理论构建”的框架和发展需求下,自2015年9月起,针对教学体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应的调整,重点围绕东方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针对二、三年级的教学分布、链状课程衔接和项目制教学的具体操作办法提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并对系90%的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此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力度空前、反响热烈。坚持东方本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融合,推动具有东方性视觉传播的设计教学,是探究未来东方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观的价值所在,也正是这个时代我们提出“东方设计学”设计教育理论建构的期望所指。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研究视觉信息及其传达运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紧跟时代潮流、极具创新活力、不断推陈出新的专业。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工作室建设上,契合国家文化战略与东方文化自信的社会觉醒,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东方视觉”工作室,用时尚视野审视传统,以东西方视觉设计语境的对比研究,尝试描绘东方视觉传达设计的轮廓形态。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2016年新制定的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以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东方设计”思维方式、适合“艺科融合”创新时代和新经济体制需求,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必备的东方性视觉表述及传统活化能力,能在专业设计企业、文化传播机构、艺术设计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实践,以“寄言2028”学期项目制教学为例

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以来,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度,也不断反馈给社会以积极的影响,在近乎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种社会关联度很高的专业,在其探索及表达方式受到各种新科技、新理念、新思维等影响后,现代设计师们不断发挥其在思想多变中的主导功能,立足东方设计,以全新的角度,敏锐的分析、研究和理解东西方视觉文化产业上的不同。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实践教学,注重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出发,贯通传统与现代、协调多元与综合、注重本土与民生,将东方设计的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世界设计的趋势中,探究具有东方特质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具有文化传承厚度和当代时尚生命力的设计方法。2018年,巧遇90年国美校庆,校庆策展团队联合青年科幻作者与在校师生共同创作与构建一个超时空对话情境,将科幻小说《寄言2028》弥散在整个南山路美术馆空间,链接学院与社会、学院与艺术的过去和未来。此次校庆特展打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单一图书、海报或是动态图像的陈列形式来展现学校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愿景,其中包含五大板块,共计十七件作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完成主体创作十二件,以全新的视角共同探索新的艺术表现与设计表达语言,探究设计思维的无限可能,打破常规,突破自我,寻求视觉传达设计在“形式语言的技巧表达”“信息呈现的环境因素”“视觉传递的交互方式”和“传达内容的思维模式”等角度上的突破。

如今正处于创新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更为多元和交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设计表现语言的创新呈现带来不断地挑战。视觉传达设计从业者应该是时候,从用新颖设计取悦眼球的项目中走出来,积极面对激增涌现的新信息传播技术和复杂的系统化生存环境,用本土的设计语言表达东方意识和文化内涵,活化当代设计。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创立,同年,即创办艺术院第一份杂志,以保护艺术的神邸命名为《亚波罗》。创办《亚波罗》即是期望采纳西方的艺术思想,实现中西调和,发展中国艺术的理想。《亚波罗》项目希望学生在制作主题书籍封面的同时,探索与众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灵思,引导学生探索多维的表现手法和创作主题,设计了百张永不停刊的《亚波罗》与时空交汇而生的形象,形成一面宏伟的时空之墙,以线性语言灵动变换的艺术手法讲述着美院的历史,在新时代的呼声中,以声音展示美院对于现实的关注与自我审视,探析设计与文化两面结合的可能性,展示学生全方位的能力。项目《窥真》是以《寄言2028》的科幻小说为题材的实验性设计,文字编排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平面,而是将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从单一的表达中心分散开来,推向各种多元的边际。该项目将科幻小说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借用扭曲的镜面,将文字印在哈哈镜上,观者在反射的镜面中看到自己,扭曲的镜面再现了扭曲时空的科幻感。十方哈哈镜,看似扭曲的镜面暗示了表象的扭曲与内在的虚构的连接,就如毕加索所言,艺术的形态是意识表达。正是如此,综合运用视、听、触等多种途径进行思考,结合新的媒体技术服务于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不但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伴随造图、造物实践的思维过程,是设计师通过观察对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思维呈现,其过程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探索设计的艺术性和新颖性,更需要求其注重对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域》项目想法基于一件百物作品“未来校园”,在参考许多未来科技作品后,将未来元素与校园环境相结合,并不断尝试畅想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国美的可能性,杭州的可能性,中国、乃至世界的可能性,穿插交错。2028,作为一个时间节点,贯穿着现实的过去与未来,在如同莫比乌斯环的历史进程中,过去与未来不断地映射和循环。通过长时间的实验,把一切相关的人和事物杂糅在一个假象的架空世界中,来营造一个未来感的世界,以此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积淀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百年的景物与人物,在时空中交错分阵,在创造与超越中看到时时来临的1928和2028,仿佛在梦中世界穿行。项目《十方镜》借由视觉表象的媒体,以一万多字的科幻小说为主体,小说空间为展览的核心作品,如何把握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平衡感是设计的难点,在保证其功能性的同时又需要规避死板,并突破陈规。最终选择将文字全方位地展现在展览空间中,并用镜子做出回应,用洁白去表达连接过去与未来,用镜面去作为虚空之境,用有韵律而又拥挤的文字去组成絮语。将科幻文本故事的长卷徐徐展开,混淆了真实与幻境,连接古往今来艺史昭昭,多线并行并进行视觉设计的解构再创作,呈现溯流而上的源头与文字的旷野。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正在从学科单一型转向综合型,从知识学科转向知识综合化,从能力培养的技能转向思维型,回归深入本土自身的文化母体中进行设计创新与创造研究,从而培养具有“东方设计”思维模式的综合型人才。

设计也是探索产生新知识的途径,很多项目都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依据这种情况的反思赋予了设计从业者们一种明确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建立表达他们战略价值的意识和语言。就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例,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李克莱德想知道如何能使人和机器能够和谐、优雅地互动,即他所谓的“共生关系”,这种互动能够下意识地、毫不费力地发生。如今,人工智能领域中一项被称作GAN的技术正在赋予机器想象力,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了在过去十年最具潜力的研究项目。就像凯文凯利说的那样,我们处在一个液态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好。而未来的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是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技术趋势。项目《人工艺能》讨论了当下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人工智能给现在的设计师提供了尝试各种表现相识的机会,通过人工智能我们不需要购买画材,不需要一笔笔绘画,不需要尝试失败后撕掉画布重新再来一次。只需要点下生成按钮,我们就轻而易举的可以看到各种表现效果。通过算法替代绘画过程完成艺术创造,是时代发展在为艺术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危机。国美作为艺术的引领者走在时代前沿,结合科技、智能、动效化,整合空间、艺术、媒体、技术与商业的视角,探讨情感及人类的认知元素在艺术与科技领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把研究有关理想化、极致化原则和探讨美学价值的感觉和想象的结果更具冲击力的展现,采用插画语言,赋予未来人以智能化、多元化的感官形象。并以视频手段的视觉呈现直观表现科技对艺术、科技对生活产生的影响。《人工艺能》项目不仅在思维上突破了过去的只是单一的形式语言,更是利用设计过程本身来作为一种探索和揭示的方式,结合“形式语言的技巧表达”“信息呈现的环境因素”“视觉传递的交互方式”和“传达内容的思维模式”等不同方面探索人工智能的研发对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变革。

结 语

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看,限制与突破并不是对立关系,正是因为设计的理性和规则,才使得现代设计师们在适应不同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同时,在把握本土文化需求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突破自我限制。基于“东方设计”的设计教学应坚持东方本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融合,推动具有东方性视觉的传播的设计教学,探究未来东方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价值所在,通过不同类型的教学训练,让学生不仅具备科学的条理性,而且不失艺术的敏感性,超越狭隘的地域和民族概念,以东方思维指导当代设计,使东方文化在新时代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达到设计的感性创造力和对限制的突破。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