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派建筑:生生不息的文化杰作
2019-07-12撰文洪铁城供图洪铁城部分
撰文洪铁城 供图洪铁城 (部分)
独树一帜的婺文化
创造婺派建筑的浙江省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其北部是吴越文化区,南部是瓯越文化区,西部是徽文化区与赣文化区,东部是海洋文化区。作为各种文化交接区的金华并没有直接照搬照抄这些文化,而是吸收了周边诸多文化的长处,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婺文化。
在婺文化滋养中的婺派建筑是金华各县市及周边婺文化区内的儒家传人创造的、带有独特文化印记的生存空间,是由东阳为首的金华各县市及周边婺文化区内的能工巧匠们建造的。可以说,婺派建筑既有吴越文化的克制内省精神,又有瓯越文化的进取精神;既有海洋文化的大气,又有徽赣文化的坚守。但是,婺派建筑终究姓“婺”,不姓“徽”,也不姓“赣”。它不但与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存在明显区别,而且与浙江省内各地的传统民居也存在明显区别,甚至与本地的普通民居也有明显区别。它有自己的“姓氏”、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源流与体系,也有独树一帜的能力与魄力。
浦江县礼张村民居
武义县俞源村俞氏宗祠
永康市厚吴村存诚堂
婺派建筑以“十三间头”为基本单元,以“五大特征”(五花马头墙、三间敞口厅、一个大院落、上千平方米的大户型、百工精装修)屹立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林。因为多是名门望族和官宦人家的宅院,可以称之为“官宦住宅”;因为宅院内有许多精美的木雕装饰,也可称之为“木雕住宅”。
在东阳、义乌等地,传统的普通民居比比皆是,但明显不同于婺派建筑。这些普通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规模小的三间房屋一幢,规模大的五间或七间房屋一幢,有的在这个基础上两侧增加了厢房,俗称“一头钩”,常见的有一层或两层的建筑,一般为双坡悬山顶,穿斗式木屋架,外墙用生土、鹅卵石、块石砌筑,室内为泥地,基本上没有木雕装饰,更遑论婺派建筑的“五大特征”了。有的民居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看起来很杂乱;有的一幢孤零零地建在小山岙里,前有一弯溪流,后有一片茂林修竹相依,尽管与官宦住宅体系不同,却也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经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五大特征”的婺派建筑是金华各县市及周边婺文化区的建筑瑰宝,是当地儒家传人创造的、带有独特文化印记的生存空间,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
东阳八达乡白泉村民居
儒家传人的精心杰作
婺派建筑出自何人之手?我认为,这些大宅院多出自古代的皇亲国戚、名门望族、文人学士的后裔之手。换一句话说,即出自儒家传人之手。这些人多是从北方南迁到金华等地定居的移民。他们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有一定经济实力,所以,有能力创造出高雅、完美、科学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据金华等地的地方志和谱牒记载,很多北方大家族因皇上赐居、任官秩满、经营生意、躲避战乱、遁世隐居、逃荒谋生等原因,成为卜居金华各地的始祖。《金华詹都詹氏宗谱》记载:“相传万一公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门外来浙之金华经商,詹、傅、李、白四友同往婺东十五都凤凰山脚詹都,观其山明水秀,土沃俗淳,遂筑室焉。”金华婺城区的亭久村是汉骠骑将军卢文台在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带36名部属南下卜居形成的。金东区孝顺镇白溪村在古时曾有六七十个姓氏的族人在此聚居。在东阳的110多个主要氏族中,有80多个来自北方移民,其中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的裔孙,也有郭子仪和严子陵、范仲淹及“三苏”的裔孙。
婺派建筑多出自儒家传人之手。这些读书人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人家,多是从北方南迁到金华等地定居的移民。
金华源东乡雅金村传统民居建筑群
婺派建筑中的精美砖雕
婺派建筑中的对联
东阳上蒋村民居木雕
东阳白坦村福舆堂《朱子家训》 木雕
武义县郭洞村何氏宗祠中的匾额
婺派建筑中的不少大宅院以先人的最高官衔、最高职位或最高荣誉命名,如“尚书第”“大夫第”“司马第”“状元第”“进士第”“秀才楼”等,但更多是与家族历史及家族秉持的处世之道有关,如“肃雍堂”“务本堂”“承德堂”“敬义堂”“尚睦堂”“敦伦堂”等。也有以规模命名的,如 “十三间头”“廿四间头”“十一间头”“廿一间头”“廿七间头”等;有以家族房序命名的,如“四份厅”“七份厅”“八份厅”等;有后辈以先祖名字重新命名的,如“陈望道故居”“严济慈故居”“蔡希陶故居”“艾青故居”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居住在婺派建筑里的主人多出自官宦人家、书香门第。
儒家传人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他们把思想、品质、操守、精神物化为空间,创造出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大宅院。这些大宅院处处显现着独特的文化印记。比如,围绕中轴线布局象征代代相传,建筑左右对称、不偏不倚象征着阴阳和谐,大敞厅、大院落是为表现鸿鹄大志、襟怀坦荡,室内外的木雕、砖雕、石雕、墨画等装饰显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木梁架、木门窗皆是不施油彩的白胚,显示主人崇尚朴素自然的审美。归纳起来,婺派建筑的特色布局既是“礼治”的体现,也是“德治”“人治”的体现。它是中国儒家核心思想“仁”— 爱人、 “礼”—制度、“中庸”—不偏不倚的物化表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乌古建筑》一书中写道:“义乌古民居的外形平实,井然有序,没有过多的张扬,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简约、质朴和实用,内部格局则体现长幼有别、敬天法祖等儒家思想理念。”
婺派建筑最精彩和最经典的杰作是基本单元“十三间头”。“十三间头”基本单元由大小堂屋3间,卧室6间,厨房、厕所各1间和贮藏室2间构成,使用功能齐全,阴阳平衡,八卦无缺,动静搭配,布局科学合理,适于祖孙三代同灶而居。作为住宅建筑的基本单元,它的结构极为规范,不但方便对梁柱、门窗以及石作、瓦作等大小构配件进行预制加工,而且也方便工料预算、筹备和营建过程管理,这标志着当地的建筑标准化、工业化开始迈入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它虽然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土地利用率极高,而且适于一家一户复制,适于家族宅院扩建,适于邻里和谐聚居,故此,数百年来能持续使用,受人欢迎。
金华地区建房的传统是以木匠师傅为大,一切尺寸由领头的木匠师傅规定,所以业内外称领头的木工师傅为“把作师傅”。把作师傅从总体上协调和安排不同工种的协同工作。他的职责类似现代的结构设计师,由他确定房屋的具体尺寸和用材的大小长短;起屋样的匠师类似现代的制图员,他按主人的意图出侧样图(横剖面图)和地盘图(平面图),供施工使用。而木雕、砖雕、石雕、壁画及门窗五金等由各工种自行设计。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都要得到宅院主人的认可,所以宅院主人可以被视为是总设计师。
可见,以东阳“十三间头”为基本单元的婺派建筑,实质上是北方官宦文化与浙中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北方士人与地方工匠共同创造的居住建筑体系。婺文化实际上是本地文化和移民文化的融合文化。
儒家传人的共性是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他们把思想、品质、操守、精神物化为空间,创造出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大宅院。
浦江县郑氏义门牌坊群
文化沃土孕育的灿烂遗产
金华地区的儒家传人在婺派建筑里生,在婺派建筑里长,并在婺派建筑里创造了别具儒家特色的众多文化遗产。
儒家传人创作的民间文学总体格调高雅,如厅堂里的匾额、楹联,家谱内的序跋、堂记、像赞,诗词创作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婺派建筑中有大量的装饰和制作技艺,如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还有大堂灯、料丝灯、琉璃灯、木雕真漆龙凤灯、真漆竹艺沓篮、挈盒、清水竹艺饭篮、清水竹艺门帘等。
流行于金华各县市及周边建德、松阳、遂昌、龙游、江山、衢州等地的婺剧是国家级剧种,表演形式有文有武,刚柔兼济,雅俗共赏,颇受欢迎。
在儒家传人聚居的村落里,传统礼仪和节庆项目非常多,如磐安县榉溪村的祭孔大典,汤溪城隍庙的祭城隍大典等。儒家传人创造了很多游艺活动,其中玉山龙虎大旗、巍山大龙星、郭宅大蜡烛、依山下大纸马、吴候盾牌,还有东阳、浦江各地的秋车、抬阁、滚狮子、板桥灯、人物灯,永康的十八蝴蝶、九狮图等,均远近闻名。
抬阁
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有的以体量巨大著称,如玉山龙虎大旗,旗面有600多平方米,需100多个壮汉合力才能竖起来;郭宅的蜡烛高5米多,一次灌满蜡烛油后可燃烧一年;依山下用纸篾制作的大纸马有3层楼高;巍山的大龙有5层楼高,进入其内部点蜡烛需用梯子。有的以器型华丽富贵著称,如秋车,其外形是下部安装着车轱辘的楼阁,阁内坐着4个穿着盛装的童男童女。有的以工艺精巧别致著称,如卢宅肃雍堂的大堂灯,灯体用琉璃、串珠制作而成,灯架雕龙雕凤,总高4.05米,最大直径2.10米,巨大精巧,让人拍手叫绝。
归根结底一句话,即每种文化遗产都显现着家族的不凡身世和文化品质,丰富了族人的文化生活,表现了儒家传人的文化品位。这些文化遗产不是一般的下里巴人之作,而是儒家传人在婺派建筑这个高级别的生存空间环境里面创造出来的阳春白雪型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大家族的文化熏陶、经济实力和凝聚力,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大气势、大体量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广义上的婺派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婺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是婺派建筑本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编、锡艺、漆艺等是婺派建筑内部可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灯、秋车、龙虎大旗、大蜡烛、大纸马、大龙星等是婺派建筑外部作为生存环境配套的、可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或者缺少这些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婺派建筑就会损失不少生动感、色彩感、文化感与生命感,就会变为一个文化的躯壳。婺派建筑与居者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是同性同体、相互生发的,是共生、共荣、共存亡的。这些文化遗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别处照搬过来的,而是婺文化地区的人们创造出来的特色文化成果。
东阳许宅花灯
生生不息的千年家园
婺派建筑穿越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金华地区依然是许多人喜爱的居住建筑。一代代人生于斯,长于斯,最终逝于斯。
我深感遗憾的是,爷爷留下的一间婺派建筑三合院中的洞头屋在前几年被拆掉了。幸好我生在婺派建筑保存最多、最精彩的东阳,自小便有幸与之零距离接触,相依相伴,更有幸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村落研究工作,因此有机会、有责任去解读、研究、关注婺派建筑的过去和将来。
婺派建筑里有我们生生不息的生活。炎炎夏日,婺派建筑里却十分阴凉,人们生活在里面不用空调,也不用电风扇;阴冷冬日,暖暖的阳光洒进大大的院落内,人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做手工,享受闲散时光……婺派建筑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温馨和亲切。
大宅院里时不时会飘出婺剧坐唱班的唢呐声、锣鼓声,孩童的嬉闹声,大嗓门的妇女的笑闹声以及鸡鸭寻食的叫声……婺派建筑里,有着听不厌的乡音与乡愁。
大宅院内还有飘在记忆深处的味道:厨房里的霉干菜炒猪肉和蒸土鸡香味诱人,方桌上盖了红戳的大馒头、三角形的焐肉和红红的饧梅喜气洋洋。金华酥饼,汤溪葱花肉,磐安的腊肉笋干煲、金缨子酒,浦江的豆腐皮,兰溪的梅江烧……婺州各县市的名菜、名点、名酒数不胜数。
逢年过节,龙灯、狮子在村里争先恐后地舞起来,各式纱灯一盏盏地亮起来,有三五层楼高的巍山大龙星和巨大的玉山龙虎大旗会竖起来,楼店、夏程里的秋车慢慢地转起来,榉溪“婺州南孔”阙里的莲花落、铜钱舞、大秧歌跳起来,婺剧团也拉开大幕开始“斗台”,还有炼火、高跷、蚌舞、长旗、大蜡烛、九狮图、叠罗汉、翻九楼、过彩桥及摆斗等各种活动,让整片大地都热闹起来。
婺派建筑也是能工巧匠的杰作。整座大宅院的设计和施工颇具难度,但幸而传承有人。东阳作为“泥木工仓库”“木雕之乡”闻名天下。建筑的修建难度再大也难不倒东阳的泥木工,木雕再繁复也难不倒东阳的木雕艺人。其他工种亦如此,很多年轻人在习艺,在传承,而且能人辈出。
更令人欣喜的是,金华各县市的老百姓都发自内心地珍视和喜爱婺派建筑。他们不但花巨资保护和修复了数以千计的清代婺派建筑,而且还新建了不少优秀的婺派风格的建筑。
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金华这片古老土地之上,一幢幢婺派建筑在这里生生不息,延续着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根脉。那此起彼伏的马头墙如万马奔腾,升腾出无限的希望……
老宅内做活计的老人
婺派建筑内冬暖夏凉
岭下镇岭五村传统民居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