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庄寨里的精神家国
2019-07-12撰文向明供图永泰县村保办王盼向明
撰文向明 供图永泰县村保办 王盼 向明
嵩口镇月洲村宁远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创建人张谦是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的第27代孙,俗称“文隅公”,故宁远庄也叫“文隅寨”。
几天的行程,数十座庄寨。我们一路跋山涉水,探访分散于永泰十里八乡的古老庄寨。它们或傲立山头,或盘踞山脚,或背山面水,或依山望田,日夜守护着永泰这片富饶的山水和这里勤劳的人们。一座庄寨就是一首歌。每一座庄寨都是一个传奇。走进庄寨,欣赏雄奇壮丽的建筑之美,瞻读堂前的楹联匾额,聆听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感受岁月的厚重和文化的不朽。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寨子里读到的一副楹联:“月桂无根种出诗书甲第,黄金有脚行来勤俭人家。”见微知著,可见永泰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优良传统。一路上,我们听着永泰庄寨里的故事,感受着永泰人的精神世界,一次次接受着难得的精神洗礼。
嵩口镇月洲村宁远庄
宁远庄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宅邸,整体风格简约稳重。
人文泰永千年书香一脉
宁远庄门楼明间(后壁)门楣上题写着四个大字:“迎风待月”。
宁远庄礼仪门楹联“文章报国恃精神,诗礼传家惟志节”,是对宁远庄所传承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最好注解。
永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书香致远,文韵悠长。宋朝张元幹的词,清朝黄任的诗,均曾名噪一时,声传八方。
说永泰人文,不得不说嵩口镇月洲村。一千多年前,张氏先祖张膺、张赓兄弟沿着大樟溪,循着桃花瓣,溯流50里,寻得这一片桃花盛开的半月形小洲,从此在这里安家,并为此地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月洲村”。时光向前,张氏家族门庭愈发兴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张氏族人张沃高中进士,成为永泰进士第一人。其后,共释褐状元1名、进士50名。一代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幹便是从月洲村走出的。
千百年来,月洲村人杰地灵,贤能辈出。倘以世俗的眼光观之,此地当是府邸林立。然而,事实上,在这个村子里却鲜见深宅大院。这应该与儒者追求内敛的个性有关。放眼月洲村,最显眼的大宅子就是虎头山上的宁远庄了。庄名言志:宁静致远。宁远庄静静地矗立在山头,俯瞰着月洲村的一切。宁远庄的起建人张谦是清雍正年间贡生,授文林郎。张谦饱读诗书,乃谦谦君子,且有一副菩萨心肠,修桥铺路、施茶赈粥,做过很多善事。据传,张谦建庄备料时,木匠师傅用火烘烤木板时,不慎烧光了木料。张谦得知后,竟无半句责备之语,只让其重新再备料。正因为如此宽厚仁慈,张谦深得乡人拥戴。
宁远庄碉式角楼
走进宁远庄,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耕读气息。大门两侧门廊的墙壁上贴满了各朝科举捷报,字迹虽斑驳,但尚依稀可辨。移步往里走,可见礼仪门内侧楹联用楷书写着:“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子孙在读书。”横批为:“安宅在仁。”环顾庄内,四处都留有格言警句,以示主人心志。就连礼仪墙头亦写满了劝诫的字句:“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最能表现宁远庄气质和主人心境的是门楼明间(后壁)门楣上的那句“迎风待月”。伫立楼上,远眺窗外,凉风习习,身心俱静,只待月来,这是何等的自在惬意!
一座庄寨不仅仅是一处生活庭院,更是一方族人的心灵家园。因此,必须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必须依靠子孙后代的代代相继。与宁远庄有着同样“文人气质”的还有白云乡姬岩山下的竹头寨。
正是得山水灵气之滋养、黄氏家风家训之熏陶,数百年来,竹头寨里英才辈出:有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黄文焕,狷介孤傲的诗人黄任,名重一时的书法家黄大和黄椿山等。
竹头寨下寨(明官寨)大门
竹头寨为黄氏家族庄寨群,占地60余亩,分上、中、下3座庄寨。上寨的起建者是黄氏先祖汝勷公,中寨的起建者为黄试有兄弟,下寨的起建者为黄萃容(黄萃容字明官,因而下寨又称“明官寨”)。上寨和中寨都各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坍塌,下寨保存最为完整。竹头寨规模宏大,集居住、防卫、私塾、家祠于一体,功能齐全,布局规整。偌大的竹头寨已俨然是一个群聚小社会,涵盖了古人日常生活、读书学习、祭祀活动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
一进寨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目不暇接的门联、柱联。其中,有教育后人勤勉耕读、修身养性的,如“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读书”“世间好事忠与孝,天下两途读与耕”。有扼要记载家族大事、向子孙寄托愿望的,如“两世积俭勤愿子子孙孙勿忘先业,一朝新甲第庶绵绵奕奕长庇后人”。这副楹联讲的正是黄试有、黄萃容两代人建宅的故事。或是受家族人文气息的熏陶,在竹头寨的楹联中还出现了一些纯粹抒情写景、表达生活闲情逸致的句子,如“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与君笑言”“山静气尤佳,别有林泉真逸趣;地偏心自远,全无市井属浮嚣”。此类楹联极富文人风雅,置身寨中,读来趣味盎然。
竹头寨的满堂楹联是黄氏祖先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寄托着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反映着白云黄氏的优良家风。正是得此山水灵气之滋养、黄氏家风之熏陶,数百年来,竹头寨里英才辈出:有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明末翰林院大学士黄文焕,狷介孤傲的清代诗人黄任,名重一时的清代书法家黄大和、黄椿山,民国时期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文书、孙中山的秘书黄展云等大才。好家风育出好儿郎。正是因为黄氏一族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一百多年来,竹头寨始终保持着书香门第的本色。
鸟瞰白云乡竹头寨
勤勉自励家旺业兴花开
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县永泰,自然毫不例外。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创了一片美好家园,留下这一座座美丽如诗的庄寨。
走进东洋乡周坑村,沿着曲曲折折的村路,一直走到桥头,便可见一座庄寨雄踞坡上。庄寨名曰“绍安庄”,建筑完整如新,家族文脉流长。石拱大门上的楹联“虎邱绵世泽,永水振家声”(“虎丘”是福建黄姓“虎丘派”堂号)正道出了庄寨家族的起源。走进绍安庄,除了一些勉励后人的楹联、匾书外,建筑装饰十分简单朴素。这或许昭示着绍安庄黄氏族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吧。据介绍,在绍安庄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优良传统:每年大年初一、十五,庄内族人都必须煮食番薯米,意在忆苦思甜,提醒族人时刻保持吃苦精神。迄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百余年,代代相继。追根溯源,据传是在建绍安庄时,因为钱粮不足,一度停工。愁困中的先祖黄学书对天发誓,绍安庄顺利建成时,他与子孙一定会铭记这段艰苦的日子,并决定每年在大年初一、十五煮食番薯米。不过,皇天不负苦心人,建成后的绍安庄雄踞一方,固若金汤,并被当地人誉为山中的“小布达拉宫”。
东洋乡周坑村绍安庄
嵩口镇成厚庄是一座有着典型“寨中寨”格局的大庄寨,此为内寨寨门。
丹云乡翠云村和城寨
与绍安庄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坐落于丹云乡翠云村的和城寨。和城寨是以建寨人林和城的名字命名的,但和城寨的起建者并非林和城,而是他的父亲林天郁。1853年,林天郁便开始谋划建寨。但在起建一年多后,年仅36岁的他因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家中的顶梁柱倒了,但是和城寨的工程却并未停滞。年仅13岁的林和城,以他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继续修建庄寨的万斤重担!他极富管理天赋,小小年纪就能管理人工、材料和钱粮,保障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和城寨的建造前后共经历了46年,至1899年才算全部竣工,耗费了林和成大半生的心血。不过,从和城寨的建筑工艺来看,耗时如此之久是值得的。和城寨装饰精美,正堂明间雕梁画栋,屋脊翘角十分灵动古朴,就连寨墙上都有用块石砌成的莲花、牡丹等吉祥图案,可谓“煞费苦心”。尤其难得的是,压阑条石铺遍全寨,使整座庄寨显得稳如泰山、气势过人。
说起永泰庄寨,最富传奇的恐要属嵩口镇官帽山上的那座成厚庄了。成厚庄之所以在永泰成为传奇,正是因为其起建者陈德美坎坷传奇的一生。出生于明朝末年的陈德美幼年家贫,中年丧妻,卖完唯一的瓦房为妻子发丧后,以打零工为生。到了60岁,虽小有积蓄,却是孑然一身,遂萌发了去附近闇亭寺出家的念头。途中,陈德美听到农人在田间讨论说,埋在地底60年的种子,只要翻上来,给它雨露滋润,仍能发芽生长。陈德美顿觉一惊,心想难道这是上苍给自己的启示?于是他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回到村里,决定“重头再来”。他从小本生意做起,不过几年时间便发家致富,重新娶妻生子,还在清初时期盖起了这座偌大的庄寨。陈德美一直活到91岁高龄,膝下子孙繁盛。多年后,他的第五代孙陈用藻为加固寨墙,又在原寨墙外加修了一层寨墙,最终形成了成厚庄“寨中寨”的雄奇景观。
站在成厚庄的角楼上透过斗式条窗前往下望,目光所及的陈铺村落内居住的都是从成厚庄里走出来的后人。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叹:假若当年那个屡遭命运打击的老人一时诚服于“天命”,世间就只会多了个寂寥的老僧,而不会有今天成厚庄陈氏家族的兴盛。
信义仁和闽商生财有道
“诚信为先,利义兼得”,自古以来一直是闽商秉持的经营信条。诚信、仁和等意识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使得他们能够以义开道,纵横商海。走读永泰庄寨,倾听庄寨主人的故事,更能体会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信义与善和。
车至梧桐镇,沿着坂中街往里走,目光所及是一排排古店铺,有的上面还悬挂着旧式商号牌匾。穿行其间,恍惚又听到了昔日街市上的十里繁喧。穿过坂中街,不远处即可见一座庄寨,那就是庆丰庄。颇值一提的是,这座庄寨并不是传统标准的“背山面水”朝向,而是“面山背水”。庄前是一片田野,庄后是汨汨流过的大樟溪。
走近庆丰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曲线型的中西结合式大门楼。由此推断,庄寨的主人定是当时一位有见识的“风云人物”,才会接触并引进海外文化。庄寨起建者陈尧榕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清朝光绪年间,陈尧榕在福州经营李干,生意做得很大,仅福州就有“太昌”“义昌”两家商行,在当地颇有名望。渐渐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香港乃至东南亚各国。陈尧榕正是从东南亚带回了西洋文化,从而有了那座中西结合式的大门楼。这也成为这座庄寨主人身份的独特象征。
梧桐镇庆丰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8年),起建人为陈如坤,后经其子陈尧榕扩建,总占地3900多平方米,共300多个房间。关于庆丰庄,最富传奇色彩的是,这里曾有一段传奇的跨国婚姻。当年曾有一位漂亮端庄的日本女子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嫁给了她的早稻田大学同窗、陈尧榕之子陈凤銮,成了一位“压寨夫人”,并在庆丰庄内生儿育女、度过一生。
或许有人会好奇,陈尧榕究竟有何经商秘诀,在那个年代就能将生意做到东南亚?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秘诀,靠的只是两个字——诚信。早年,陈尧榕为改善家境,从岳父那儿借来银两,做起了茶枯饼生意。不料,运货船只在前往福州的途中倾覆,几十担茶枯饼尽入河中,血本无归。但为了守信,陈尧榕不惜变卖家中仅有的几亩田地,用于偿还钱款。岳父见女婿如此守信,不仅没有要他的还款,还帮他从钱庄高贷了一些银两,助他“东山再起”。于是,陈尧榕带着这笔钱款开始经营李干,并将生意做到了福州。有一次,他福州的合作伙伴算错了账,多给了些银两,他次日就从永泰赶赴福州,告知对方,并让对方重新核实。这一举动,让对方感动不已。从此,陈尧榕的诚信名声也在业内越传越广。自然,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东南亚。
永泰有很多庄寨主人是财力丰厚、声名远播的巨商大贾。他们叱咤商海,演绎着动人的传奇故事。深观其里,其实他们之所以能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主要是因为其背后有整个家族在支撑。其中,最典型的就要属同安镇三捷村仁和庄了。
仁和庄背山望田,庄前三尺开外就是一片田地,视野开阔,空中还有燕子在飞来飞去。仁和庄四面墙垣、院内台阶等均用青石砌筑而成,故又称“青石寨”。青石的一大特点就是色泽稳定,历经百年如初。以青石筑寨,为仁和庄增添了不少魅力。仁和庄总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整幢建筑呈“九宫格”布局,纵向三条轴线并行,屋舍依轴线和地势缓缓“层递”。因为庄寨建筑色调温和、样式柔美,就连庄名里都透着“和气”,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仁和庄由张序捷、张序仪、张序光兄弟建造于清朝道光年间。庄以“仁和”命名,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尊崇,也是对子孙践行“仁和”理念的期冀。的确,张氏兄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理念:长兄张序捷性格温和,勤勉踏实,主要负责经营田地、山场,管理佃户;二弟张序仪豪爽仗义,能说会道,广于交往,则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协调各方事务;三弟张序光头脑活络,精明能干,专事营销。张氏三兄弟勠力同心,共同创业,从而家业越来越大。鼎盛时,张氏家族名下有良田数千亩、山场百余处、榨油作坊4座、辉绿岩矿山一座,还在县城等地开设商铺10余家,富甲一方。“和气生财”四个字在这里找到了鲜活的注脚。不仅如此,三兄弟和睦相处几十年,直到终老都未曾分家(永泰庄寨里有许多父子兄弟虽共居一寨,但分家明确),这在永泰一时传为佳话。时任永泰县令还为三兄弟特别题赠了“三寿作朋”匾额,意在“表彰”张氏三位兄弟一团和气,相扶到老。
庆丰庄“游神”活动
张氏族人笃行“仁和”思想,耕读传家,代有才人出。从仁和庄里走出来的张氏后人尤好善积德,广施仁爱。据说,仁和庄有连续七代人因“仁和”事迹而受到了官府的嘉奖。颇值一提的是,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就曾为张氏族人题写过一块牌匾——“急公好义”。这块光荣牌匾至今还悬挂在仁和庄的正堂之上。
如果说“青石”给了仁和庄美丽的外观,“仁和”则给了它永恒的精神生命和别样的儒雅气质。燕子又啄新泥,百年风雨如旧。仁和庄就这样一直静静地伫立在岁月中,芳颜未改。
仁和庄内悬挂的“三寿作朋”牌匾
仁和庄内的楹联
仁和庄
仁和庄凤池堂
包容并蓄弘扬女绅文化
在所有的永泰庄寨中,有一座特别的庄寨,那就是坐落于同安镇洋尾村的爱荆庄。仅从庄名来看,就可见它的别致之处。古人将妻室称为“拙荆”,所谓“爱荆”即“爱妻”之意。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女性通常只是配角,即便有男子要表达爱意,往往也只会含蓄表达,而像爱荆庄主人如此张扬地表达爱妻之意,实属少见。自然,由此也足见庄寨的主人鲍美祚对妻子的欣赏与尊重。
去之前,我们对爱荆庄是充满好奇的。它究竟什么模样?有何特别之处?带着一路的遐想,终于抵达到寨前。爱荆庄果然令人眼前一亮:整座庄寨依山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屋脊线条舒展,显出几分柔美姿态,宛若一个大方而贤淑的女子,静静地独自芳菲。走进庄寨发现,寨内的装饰同样简约而精致,饶有情调。
爱荆庄寨依山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屋脊线条舒展,显出几分柔美姿态。
简约的背后又有故事。原来,庄寨的主人鲍美祚自幼家贫,直到长大成人,虽一表人才,却依然只能靠给人放牛谋生。但是,正是放牛给他带来了好运气:大家闺秀李氏正是相中了他的勤奋刻苦,竟决定“下嫁”于他。李氏出自大户人家,知书达理,精明能干,一进鲍家便显露出不一般的持家才能。为了生计,她决定从养鸡、养鸭开始,白手起家。刚开始,资金常常捉襟见肘,她不惜将陪嫁的首饰拿去典当获取资金,以投入运营。日积月累,她的家业越做越大,从养鸡养鸭发展到养猪、牛羊,甚至购土地、置田产。也正是在李氏的带头努力下,鲍家才开始发家致富,并于清朝道光年间建成了此寨。当我们了解了这座庄寨背后的故事后,才终于明白庄寨为何取名为“爱荆庄”了。爱妻之深,自当言表!
仁和庄清河堂
嘉禄庄内悬挂的“孝友”牌匾
不仅如此,爱荆庄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同样颇具人性化,并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庄寨后部的绣楼光线明亮,二层的通廊处设有一排舒适暖心的廊椅(美人靠),供女眷们歇憩。庄内的书斋不仅供男童读书识字,也供女童上课学习。当地人把这种特殊的书斋称为“媳妇斋”。楼内至今还陈列着当年女童们使用过的《女三字经》《闺媛广训》等“女书”。不仅如此,鲍家还自置“学田”,并把通过学田收取的佃租作为“奖学金”用于鼓励学子读书……百年繁华落幕,几世灯火迷离。这座闪着人性光辉的爱荆庄,已俨然成为中国古代村落女绅文化的活的载体。
其实,走遍永泰庄寨可以发现,诸多庄寨都流传着关于女性的传奇故事。比如,全寿庄完全由家庭主妇所建,一度传为奇谈。再比如,同安镇嘉禄庄主人张昭乾、张昭融兄弟俩的妻子感情深厚,死后合葬在一处。这与中国传统的夫妻同穴观念大相径庭。它不仅表现出妯娌间相处的和睦,更体现了嘉禄庄族人对女性的尊重与包容。
同安镇洋尾村爱荆庄
舍己为人胸怀家国大义
走遍永泰庄寨,我们还发现一种特殊的现象:有几座庄寨的正堂等主体结构都建设得非常精美,甚至可以用“奢华”来形容。但是,它们的配楼却未建成,成了“烂尾楼”。比如,同安镇同安村九斗庄、洋头村德安庄,嵩口镇善庆堂。不过,当了解了它们背后的故事后才明白,“烂尾楼”其实不“烂”。在它们的背后演绎着的是一个个动人的家国故事,承载的是家道、人道和民族大义。
九斗庄因占地面积大到可播九斗种子而得名,由张明良、张明恪、张明启三兄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建,历时14年始建成。穿过坊式大门走入庄内,令人震惊的是,正堂甚是高大宽阔,目测约莫可容纳30桌酒席。堂内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举目环视,可见梁下牛腿斜撑雀替,样式美观,雕刻精美。厅堂上方的轩廊檐板经过精雕细刻,精致至极。正堂的隔扇门上,不仅饰以精美雕花,还都镌刻上了朱熹、张载等名人的名言,比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安分守命,顺时听天”“入则笃行,出则友贤”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九斗庄内布满精美木雕的礼仪厅。在礼仪厅前轩廊长16米的弧形卷棚上,镂空雕刻着繁复的花纹,精致而华美。
不过,走遍九斗庄发现,它的配房数量却不多,也许是张氏三兄弟想留给后人加盖的。据说,张氏后人都精明能干,尤善经营,家业越做越大。张明恪二儿子张高尧创办了“三升号”钱庄。该钱庄传至他的长子张曾玑手中时,已经颇具规模。但天有不测风云,在钱庄生意正兴时,张曾玑突然抱病而去,年仅31岁。张曾玑虽有五弟二妹,但都年纪尚轻。家中顶梁柱的遽然倒塌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挤兑。但全族人为了维护钱庄的信誉,不惜典卖田产来兑付银票。经此风波,九斗庄的财力大大折损,续建事宜也因此搁置,但张家人的诚信名声因此而远播十里八乡。
同安镇同安村九斗庄
与九斗庄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德安庄。一走进德安庄,便被它震撼住了。庄内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华美,特别是门楼、礼仪厅、正堂的梁架上,也都布满了花样繁复的精美木雕。遗憾的是,如此精美的庄寨也是一座“烂尾楼”,只修建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其他配房均未建成。据介绍,此庄建造于清嘉庆壬申年间,起建者为鲍良孟。鲍良孟本是贡生出身,可以当官却没有当,反而去当了一个讼师。他为人仗义,敢于挑战强权,常为老百姓打官司,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他也因此收获了不少钱财。因而,在起建时,他出手阔绰,设计大胆,建成的主体结构恢宏大气,精美气派。然而,遗憾的是,工程正在进行时,他却不小心得罪了官府,被发配湖南充军。鲍家从此衰落,只留下了这座“虎头蛇尾”的大工程,令人感叹不已。
在嵩口镇嵩溪水畔,也坐落着一座类似的“烂尾楼”——善庆堂。善庆堂始建于1915年,起建人为张寿铢和张寿阴两兄弟。他们历时6年多,建起了这座占地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的大宅。善庆堂端庄大气,内部雕梁画栋,堪称民居精品。可惜,我们目前只能看到主体建筑及高高的寨墙兀自耸立着。善庆堂的名字出自《周易》里的那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如寨名,张氏兄弟乐善好施,对乞丐都以礼相待,送食物、给钱财。他们在嵩口古码头开有商铺“隆慎号”,经营食杂、布匹和小商品等,正因广结善缘,赢得了好名声,生意也越做越大。
经过多年经营,张氏兄弟积攒了大量资金,准备续建配房等工程。正要开工时,抗日战争爆发,当时国民政府号召民众捐钱捐物支持抗战。“国都快没了,还盖房子有何用?”张氏兄弟毅然停下建寨工程,将所有建房资金都捐给了抗战前线。之后,民生凋敝,张家又连年赈贫济弱,善庆堂的后续工程便未再开工。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寿铢、张寿阴为父亲补办80岁寿宴时,时任中华民国国务代总理、海军总长、福建省省长萨镇冰感于张家的民族大义,特别为之题赠匾额“春堂延寿”。
张寿铢不仅为人刚直,同时非常注重家风教育,他经常告诫家人,家败不离一个“奢”字,人败不离一个“逸”字。良好的家风犹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善庆堂里的一辈辈子孙。
岁月远去,故事已泛黄。永泰庄寨就像一部厚厚的历史书,需要细细品读,如此才能从中体会到它背后的繁华与沧桑,读懂它的青松气质、红梅品格,参透它不一样的精气神儿。
同安镇洋头村德安庄
嵩口镇善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