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武山端午特色习俗及其护子祈福情结

2019-07-12张建龙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741300

大众文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端阳武山祈福

张建龙 (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741300)

一、端午 端阳 五月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源于“端五”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含义,《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午”在古时常与“五”通用,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今日之“端午”。

端午也称端阳,概与古人通用天干地支纪年有关。按照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推算,五月恰是“午月”;五为单数,按阴阳五行说,单数为阳,又午时是恰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在武山,当地民众通俗的称这一节日为“五月单”。原因有二:一则 “五月端午”和“五月单五”中“端”与“单”音近,武山方言的缘故使然,大概与前文中“端午与端五”的解释类似;二则五为单数,五月逢五,《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不管怎样,在武山,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称“端午”为“五月单”。

二、起源 传说 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古籍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民间也有多种多样的流传,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其中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同时,端午节名称的多样性,也间接说明了端午起源的多样性。但根据武山境内流传至今的众多习俗,笔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当于原始祭祀、辟邪、祈福有关。实为先民为孩童辟邪、祈福的古代 “儿童祈福节”。

在武山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包粽子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都要吃枣粽。正因如此,时至今日,在中考、高考当日早晨,仍有家长要做“枣粽子”给考生吃,寓意明显。

童谣歌曰:“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挂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插柳(艾蒿)、喝酒等常规习俗。

三、保状 手款 点高山

在武山境内,除了共有的端午习俗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习俗。清《宁远县志·风俗》载:“端阳日,门上插柳,饮蒲酒入雄黄,小儿以雄黄涂身,系长命索”,简单明了的体现了武山民众度端午的情形。“小儿以雄黄涂身,系长命索”则直截了当的反映了当地民众为孩童辟邪、祈福的“护子祈福”情结。今天,许多“护子祈福”习俗仍然深深根植于武山民众心里,历久而弥新。

其一是写保状。“保状”,是旧时民众祈求“家神”保佑幼童的一种固定文书。每逢五月端阳节,武山民俗都要酬神。酬神,实际就是通过一系列“社火”表演达到敬神而取得人民心灵安慰的过程,是武山人过端午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在武山各地的农村都有社火表演,称为“耍社火”。实为敬神。但五月单的这次敬神方法与其它节日略有不同。其贡品,主要是羊,为全村人共同出资购买;祭毕,全村按户均分祭肉。在此期间,部分家有小孩(一般为男孩)的男性长辈,在参加完群祭后进行“独祭”,即购红菱布一条,写上孩子生辰八字,置于“家神”袍内,系于其腋下或腰部,实际也就是为“家神”添加衣物。在为神灵献袍添物的同时,顺带祈求神灵保佑家中幼子安康成年。当然,在献“保状”时,在表答主人愿望的同时,既要敬香,还要献贡品,化些纸钱。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而写的保状书也要到孩子十二岁才能撤。而实际上,写了保状书的,多是由于孩子平时身体不好,爱哭、爱生病,或者几代单传,生一帮女孩以后才生了一个男丁,精贵的要命,生怕有点闪失,所以既请干大(非血缘关系的父亲),又托付给家神保佑。也就一旦写了保状书,很少有再撤的,往往一保到底。

其二为折蒿采药。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古人在“五月单”这天会集中折艾蒿、采草药。亦即采药草之俗。《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笔者认为:五月端就是古代的“儿童节”。

端午采药,是因为此时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传说五月端的前天晚上天神会向人间洒去除百病的良药!民谚也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研究表明,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人无害。在武山,五月单这天,全家人要早早起床,去打(折)枊或折艾蒿(多为白蒿,可入药),用插在自家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避疫气,预防各种疾病。

其三是绑手款。手款(武山方言:即手环、手链的意思)。五月单的早上,家中女性长辈,如婆婆、妈妈们会将红头绳或五彩花线围扎于小孩子的脚腕、手腕上,说“绑上红手款,长虫(蛇)不蛟”,尤其在武山南部山区,因其气候潮湿,易于各类虫蝇滋生,妈妈给儿女们手腕上、脚腕上红头绳绑个红手款。其意在驱邪恶、避虫害。按习惯,初一绑两个初五绑两个,而且一绑就是一个月。直到五月三十的时候,才会解下来。扔到屋顶或树梢,让喜鹊叼走,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其四为点高山。在端午当日天亮之前有“点高山”之习俗。相传古代虫兽猖獗,为害人畜庄稼,四、五月间最甚。尤其对无任何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儿童而言,虫兽的危害更甚、后果也更严重。鉴于此,人们利用虫兽畏火惧光之习性,燃火驱除虫兽,保护人畜庄稼,特别是幼童,相沿成习。

端午前一天,村民广集柴木于空旷之地,一般选在山谷或河谷等“极阴之地”,因其柴木堆状如山,故称“高山”。在端午当天天亮之前,全村青年小伙(含儿童)手执羊皮鼓,怀揣“花馍馍”(涂有颜色带有花纹的馒头)。其具体做法,就是在馒头上面捏塑一些图案,或用手指捏,或用铁板夹,或用几根捆好的空心竹挤压,总之要能见着花纹图案,然后再涂上一些花花绿绿(以红绿居多)颜料,要么花草虫鱼,要么家畜汉字,总之,要华丽,要鲜艳,要吉庆。等涂画好了,再放在锅里慢慢地烙。赶往目的地,点燃业已准备好的柴木,小伙们一边敲打羊皮鼓,一边将怀里的花馍馍投入火中。间或在火堆上来回跳跃。表现出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和祝愿。

在武山农村,很多娱乐活动都源于祭祀。人们追求美好,向往平安,于是就常常将祈福的愿望诉诸神灵。五月丹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自然少不了对神灵的烧香许愿。五谷成熟在即,各项作业都刚开了头,人们有很多的心愿希望得到保佑,于是,善良的山民们就将一腔的诚意浓缩成一柱柱香火和一杆杆幡儿,敬献给山神,求他保佑全家平安,保佑儿孙健康。

五月单武山特色民俗,诸如写 “保状书”、綁手款、折蒿采药、点高山等。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武山民众“护子祈福”、“祈福儿孙”的浓浓情结。也折射了“端午”源于先民为孩童辟邪、祈福的事实,可视为古时“儿童祈福节”。

猜你喜欢

端阳武山祈福
历经千年的古老节日——端午节
又吟武山湖
摸马祈福
雨打端阳
祈福
我的家乡在武山
头端阳里划龙舟
欢庆端午
为飞行祈福
鬼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