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由外及内的美育意蕴
2019-07-12湖南信息学院410000
(湖南信息学院410000)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审美作为人的一种能力,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感性分析,更涉及其内在文化层面。《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以养性,乐以怡情,礼以立人,在多种艺术形式下深入挖掘美育内涵,从而培养行为的规范和内心的和谐。现代著名教育学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则“包括一切音乐、文学、戏剧、电影、小小园林的布置、繁荣的都市、幽静的乡村等等,此外如个人的举动、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种种的社会现状,都是美育。”3由此可见,我们谈论美育,不应该局限于艺术教育,而是谈论将美渗透到各个层面后形成的教育意蕴。
“建筑的任务在于对外在无机自然加工,使它与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符合艺术的外在世界。”4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欣赏它外在的组成形式得以视觉审美以外,更应该返回其内在的精神表达,即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等实用价值去挖掘不同时代的美育意蕴。
西方建筑史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至今,产生了非常多的格式,至关重要的有三个节点:
第一,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
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以复古主义思潮为主,如法国拿破仑修建的雄狮凯旋门、多采用石材,模仿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形式。
第二,19世纪50年代,约翰·拉斯金对哥特风格进行反复研究,推崇外观采用尖顶、拱门,在大自然中寻找设计元素,例如托马斯·迪恩和本加明·伍德华特设计的牛津大学博物馆。而之后出现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和“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均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化。
第三,20世纪初期,包豪斯设计学院奠定了现代建筑设计,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运用钢筋、玻璃构成具有简单几何形状,功能主义倾向的无任何装饰的现代主义建筑。
“美育是整个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育,油画以前是没有的,现在才有,照相也是如此,唱戏也经过了许多时期,无论音乐工艺美术品都是时时进步的”。5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统治者为了凸显各自的政治立场,出现以古罗马、古希腊建筑为主的复古风格建筑形式。此时的建筑风格清晰的反映出当时各个统治者渴望摆脱被统治,追求独立。例如拿破仑修建的雄狮凯旋门,以“出征”、“胜利、“和平”、“抵抗”四组战争题材的大型浮雕描绘出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其宏伟性即为了标榜统治者的丰功伟绩。作为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期望找到合适的材料和形式表达其精神内涵。
哥特风格是19世纪末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设计师拉斯金之所以提出哥特风格,实质是看重中世纪手工艺人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他认为“艺术家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用机器,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个性。”6因此在建筑的外形上保留了尖拱入口的特点却舍弃了繁琐的装饰,而英国设计师莫里斯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修建的“红屋”,从建筑外形,家具式样,壁纸风格都遵从了手工、实用的目的。
到了20世纪初期,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的众多设计师为了寻求适应大众的建筑,探索出以玻璃幕墙结合钢筋水泥为建筑材料,几何构建的、无任何装饰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回到最本质的属性——居住的场所,而形式是为了遵从某种功能,例如柯布西耶修建的《朗香教堂》为了满足宗教信仰,但是《萨沃伊住宅》考虑的是人的居住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所以虽出自同一设计师,但是两者的建筑外形设计却大不一样,然均为其功能考虑。
但是“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刻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别音调的诗歌?”7
孔子认为“礼”最终是为了凸显“仁”为道之根本,正如郑康成提倡的“绘事后素”即是绚烂至极须复归平淡。建筑的本质是一个居住的场所,必须强调其功能性,无论是娇柔做作的维多利亚风格,还是朴实无华的哥特建筑,都离不开这一功能性的特征。在现代主义建筑之前一直讨论的是风格,而现代主义建筑看重功能性、实用性,“风格或者建筑的类型是传达意义的核心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功能,没有构造,也就没有风格或者类型可言,……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专注于功能和构造,刻意反对提倡风格,从而形成独立的、功能主义的、构造性的风格,形成现代主义建筑类型。”8恰恰是由于重视功能性与构造性,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一种戏谑、游戏的反现代主义的建筑并未对现代主义建筑造成严重的冲击。
西方建筑历程从最初单纯的模仿中世纪建筑风格,到挖掘哥特风格手工艺精神的表达,再到无任何装饰、完全遵从功能性的建筑形式。这样的脉络不仅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审美倾向,更可以看到趋于对建筑本质探索的进步性。
注释: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65.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2.
3.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46.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上午印书馆,1979.
5.高平叔.蔡元培美育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50.
6.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72.
7.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52.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