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革命文物在展览当中的有效运用
——以吉林省博物院革命题材展览为例
2019-07-12刘朝钊
文/刘朝钊
图一 “红色的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吉林省博物院藏文物特展”序厅
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为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提供了指导。在新时代,对院藏革命文物有效运用的探索和尝试愈发重要。
吉林省博物院藏革命文物十分丰富,包含了早期拒俄反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各历史时期的文物,涵盖纸制品、金属品、木制品、纺织品、综合品等多种类别。
图二 ﹃红色的印记﹄展览第二部分说明牌
图三 文物﹃手拧牙咬 破除障碍﹄旗
2016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吉林省博物院依托院藏革命文物举办了“红色的印记”专题展览(图一)。作为文物特展,文物是展览的灵魂,只有选取综合性强、历史价值高的文物,才能够直观反映历史事件或人物,才能紧扣展览主题,突出展览特色。
通过对数千件革命文物进行遴选,最终精选出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期间的旗帜、文献、军服、军需用品、武器、证章等10余类259件(套)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套),国家二级文物16件(套)。展览按照历史脉络、文物特性等分为五个主体部分,以“让文物活起来”的形式,将陈列于库房中的珍贵文物集中展示在广大观众面前,真正发挥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和滋养功能”。这些文物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见证了岁月的荣光,如同一个个红色的印记,铭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驱敌御辱,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一步步取得伟大胜利的光荣历程。
展览作为吉林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补足精神之“钙”。观众通过展览,与文物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从而激励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该展览的设计和展出,是对院藏革命文物的一次集中梳理,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文物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革命题材展览文物说明的撰写
近年来,吉林省博物院革命题材展览在策展文字上,更加侧重于从观众参观的角度出发,改变通常所用的教科书式讲解方法,逐渐变为更容易被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接受的“讲故事”的形式。
既然是“讲故事”,就要注重发挥文字魅力,以情动人。以“红色的印记”展览为例,改变过去部分说明单纯陈述历史的形式,将历史融入散文诗的语言环境当中,着重情感带入。如第二部分“纸质文物”的部分说明(图二):
“似一把利剑刺向敌人心脏;似一盏明灯照亮前行方向。
纸与笔的战场,观点在交锋,思想在激荡;
纸与笔的战场,书英雄气概,彰远大志向。
重温慷慨激昂的文字,体味历史的点点滴滴。
党的理论武装,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忠诚而执着,深厚而至真。”
该说明既明确交代了本部分展示内容为党的理论武装,即各历史时期的文件、文献、布告等,同时又以诗歌一样的语言交代出理论武装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语言柔美而不失刚毅,使观众在读取客观历史文物描述的同时,能够品读出更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文物说明方面,改变过去只交代时间、名称、级别及简介的传统写法,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文字让文物的历史、文物的故事得到解析和传颂。如第一部分运用的“手拧牙咬 破除障碍”旗(图三)的文物说明:
图四 “铁血少年营单刀”文物二维码
图五 “红色的印记”展览开幕当天观众参观情况
图六 “烈·火”展览开幕当天观众参观情况
图七 “吾行”展览序厅的遗迹墙
“吉林省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2月5日,在二保临江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十九团七连受命作为攻打西南山的主攻部队。为破坏敌工事,七连二排六班战士用手拧断铁丝网,用牙咬断绳索,毁掉了鹿砦,破除了障碍,保证主攻部队按时攻占了歪头砬子钓鱼台,有力配合了兄弟部队围歼三源浦的敌人。战后,师部为六班记大功两次,并命名为‘突击班’,授予‘手拧牙咬破除障碍’旗。”
通过这样的形式展出文物,文物不仅仅走出了库房,更不仅仅是摆放在展柜中的冰冷器物,而是变成了有故事、有灵魂的历史承载者,使观众无论是否有专业讲解人员的陪同,都可以从文物和文物说明上,真切地感受历史,用文物说明带动观众的情感共融。
展览的互动性在观展过程中日益重要,如何让观众与文物进行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018年,原创展览“吾行——吉林省抗联遗迹的故事”正式展出。该展览第一次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撰写文物说明,同时为每一个文物配备独有的二维码(图四),观众可以通过扫码,让文物“亲口对你说”。如国家一级文物“铁血少年营单刀”的文物说明:“我是一把单刀,我的主人是一群孩子。我为他们斩开拦路的荆棘,也为他们痛饮敌人的鲜血。我看着他们慢慢长高,也看着他们定格青春。那一年敌人破坏了我们的密营,为了安全转移,我被掩埋于黑土地里,直到1964年,在磐石重见天日。现在我的家在吉林省博物院,家人们给我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铁血少年营单刀’。”
从文物性能的介绍到文物故事的挖掘,从用词严谨的论述到平易近人的“对话”,吉林省博物院对于革命文物的深入研究,正通过展览文物说明的撰写,向观众开放和共享。
二、展览文物资源的合理拓展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促使博物馆的社会接待功能迅速提升,展览展示的更新频次逐年增加,展示内容也逐步扩展。为了使观众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近年来,吉林省博物院革命题材展览不断拓宽思路,特别是在文物选取上,大刀阔斧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16年“红色的印记”展览(图五),展示核心内容是吉林省博物院藏精品革命文物,这些精品文物的集中亮相,使观众大饱眼福。“以物叙史、以物证史”,文物承载着我党光辉的革命历程,也承载着滋养和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7年“烈·火——抗联英雄的故事”展览(图六),展示核心内容是英勇不屈的抗联将士,将士们感人至深的故事,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当中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英雄已逝,但他们留下了珍贵的革命文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以物歌颂、以物缅怀”,这些烈士遗物,必将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2018年“吾行——吉林省抗联遗迹的故事”展览(图七),展示核心内容是吉林省的抗联遗迹,将散布于吉林省6个地区25个县(市)的不可移动的抗联遗迹“搬入”展厅,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该展览既区别于历史题材展览,又区别于文物题材展览,而是将遗迹作为“文物”,集中面向观众,使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宏观了解吉林省的抗联遗迹分布及保护情况,同时也通过讲述遗迹的故事,带领观众重温抗联的历史。该展览也为吉林省红色旅游项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从全面的文物梳理与展示,到重点的文物指向与宣传,再到独特的不可移动文物进入展厅,这是吉林省博物院对文物资源利用的合理拓展。这种拓展不仅拓宽了策展思路,更使得革命题材展览的史实性、实用性、教育性更加凸显。
以各类革命题材专题展览的成功举办为依托,未来几年,吉林省博物院将强调“突出”与“融合”:突出院藏革命文物的独特性,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使观众看到的文物都具有“灵魂”;同时,将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合理融合,扩充文物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仅是对展览内容的完善,更能够在文物展示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