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电视问政类节目生命力的理性思考

2019-07-12顾良达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建设性问政舆论监督

□ 文/顾良达

内容提要 电视问政类节目看似高潮退去,但背后却存在缺乏理性、片面追求一时轰动效应的弊端。本文分析了问政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并从组织架构搭设、问政代表遴选以及选题、借力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持续打造建设性舆论监督节目、确保问政节目生命力的路径。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而早在1989年5月,他在福建宁德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对如何运用舆论监督武器做出过详细论述:“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新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关于“积极的、建设性的”舆论监督的论述,值得每一家党媒、每位新闻从业者认真思考。

舆论监督的核心就是“建设性”,出发点是推动工作。前几年,电视问政类舆论监督节目因为定位上凸显建设性、形式上更具传播力而走红,但这一两年,各级电视台一度红火的问政类节目似乎降了温,有的减少频次,有的停播,电视问政已不再像之前那样保持着“现象级”的热度。那么,是这项“大尺度”的舆论监督节目过时了,还是被来自外部的原因叫停了?笔者认为,问政类节目是一种别具一格而且成熟的舆论监督形式,在短期内不会因过时而淘汰,只要本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原则办下去,不但不会走入终点,反而能始终保持生命力,并成为电视主流媒体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的主打品牌,成为党委政府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当前问政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电视问政类节目之所以备受青睐,并一度走红,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封闭的监督模式,采用“民问官”的创新形式,同时借助电视台的传播优势,让政府官员对所曝光问题的处置答复进行公开透明的现场直播,由此拓宽了民众参与渠道,创新了社会监督方式,让老百姓的知情权、监督权、质询权得到了充分实现。但是,纵观一些城市台举办的电视问政,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片面追求场面的麻辣火爆而让官员出丑。一些问政,刻意让官员红脸流汗、卡壳出丑,甚至“捉弄”政府官员,而不是在深度内容上取胜。如有的给被问政官员设置回答问题“倒计时器”,一旦超时即被打断;有的给官员安排一些刁难的环节,如在武汉的某场问政中,主持人现场让官员吃掉被污染的橘子,如在温州,市民对道路修建慢不满意,送蜗牛玩偶给被问政的官员。个别地方还把问政活动搬到市中心的广场上去举办,让官员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拷问,甚至故意让官员出洋相,等等。

(二)为了追求某些效果随意处理官员。电视问政经常会暴露因庸政、懒政造成各类梗阻及乱象等问题,如果情节严重,可以对涉事的相关领导做出必要的处理,但笔者认为,问政不是办案,处理人决不能凭某个领导的个人意志所决定。某县电视问政在播出该县疾控中心存在私设小金库问题的暗访视频后,参加问政的县委副书记当场宣布县委决定免去华某县卫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县疾控中心主任职务,免去赵某县疾控中心副主任职务。在湖南某频道一期问政节目中,节目曝光某县一木材检查站站长和副站长涉嫌执法犯法,市长当场决定将二人停职。那么,这样直接免去干部职务是不是符合组织程序?还是个别领导为了体现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擅自做出决定呢?问政的目的在于改进工作,而不是问责,尤其是处理官员,应该在对相关事实及成因彻底调查清楚之后,再由组织集体作出追究责任的决定。

(三)问政代表素质参差不齐影响问政效果。参与电视问政的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如果主办方把关不严,问政代表中就有可能会出现政治素质不过硬,对问政案例所涉事实掌握不够,提问时不着边际或过于偏激等现象,有些代表过于求表现、抢风头,问话语气咄咄逼人,不依不饶,有时频繁无端打断被问政官员的答话,让对方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对于这样的问政代表,一些官员颇有微词。舟山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电视问政》中,前几年也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些官员一听到某些问政代表的名字,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其实就有悖于电视问政的初衷。

□ 舟山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录制现场。

二、问政类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电视问政类节目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也创造了舆论监督的良好氛围,完全可以持久做下去,发挥更好的建设性作用。舟山广播电视总台自2014年4月开办《电视问政》以来,基本保持了每二三个月举办一期的频次,到2018年底已经举办23期。笔者作为该《电视问政》节目的具体执行人,结合近几年的运行情况及对其他地方类似节目的观察,就如何保持问政类节目的生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组建顶层组织架构,形成联动机制

电视问政的兴起和发展来源于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媒体只是作为舆论监督的承担主体。从各地情况来看,问政类节目一般由党委政府领导点题,由电视台具体承办运行,要把问政办好,仅靠电视台单打独斗去强势开展舆论监督肯定难以为继,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运行机制。首先,问政必须取得当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是顺利开展问政活动的“尚方宝剑”。在浙江丽水市,自2013年以来,《问政进行时》以每月一期固定举办,成为国内城市台问政类节目的标杆,这与市委领导把舆论监督作为执政手段是分不开的,由此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问政运行体系,财力、人力也得到相应的保障。在舟山,《电视问政》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市政府督考办参与承办,宣传部负责做好前期的协调、媒体的联动宣传,纪委负责对部分问政案例的后续问责,督考办负责对事后整改情况的跟踪,整改不力的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这样一个联动机制,对问政的持续开展并产生良好的监督效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问政举办几年来,多次被写入舟山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纪委的年度工作重点,市政府主要领导数次直接为问政点题,问政已成为当政者推动工作的抓 手。

(二)围绕中心精心选题,着眼于推动工作

问政选题首先要围绕中心,要把推动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问政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民生落地,发掘事关百姓利益的曝光案例,这样的问政才能实现领导满意,部门接受,百姓拥护,才会显现持续的生命力。

纵观舟山广电总台迄今所办的23期《电视问政》节目,无一不与中心工作有关。如近几年舟山市开展的“五水共治”“全域旅游”“最多跑一次改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均被作为问政选题。此外,《电视问政》还多次对一些推进滞缓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进行过问政,2018年是舟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启动之年,《电视问政》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连续三期聚焦“《舟山市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居民小区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顽疾,重点选择一些百姓反响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作为问政案例。问政之后,公共场所停车难、居民小区车棚车库出租经营乱象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不仅百姓拥护,而且文明城市创建的失分项逐一消除。

(三)精心遴选问政代表,凸显建设性定位

问政一般都是现场直播,对问政代表现场发挥的高要求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让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表达能力佳、临场发挥好且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具有一定见地的优秀人士进入问政代表库,并针对不同选题选择对应的、懂行的问政嘉宾。同时,对一些片面追求场面上火爆,提问内容华而不实的问政代表给予淘汰。经过几年的积累,舟山广电总台已经建立一个高质量的“问政代表库”,他们有的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的是资深媒体人,有的是来自院校的专家,还有的来自于社会组织等。

此外,要把“问政”引导到“问计”,事先做好准备,收集相关经验案例,让问政代表把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抛给官员,让他们心服口服,在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也觉得有一定收获,而不是接受“批斗”,他们在心理上也不再惧怕问政。随着问政的成熟,在舟山各界,对电视问政的赞誉越来越多。问政现场虽然不是很火爆,也很少会让官员出丑,但是,实现的效果却不断提升,凸显出建设性舆论监督的独特作 用。

(四)借助各方力量,提升监督影响力

问政虽然拥有联动机制,但一档专业舆论监督栏目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还必须借助各方力量。

一是借领导之力。电视问政要办得有实效,有影响,有生命力,领导重视十分关键。从目前办有问政类节目的电视台所在地来看,一般都有党委政府领导过问,有一些还是地方党委一把手亲自点题创办。只要问政选题契合中心大局,具有推进问题整改的实效,都会得到领导的重视。舟山广电总台采用《电视问政简报》的方式,把问政曝光所涉及的问题整理成文字简报,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这为发挥问政效应、提升节目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借部门之力。问政是舆论监督节目,借助相关部门的力量,也可以实现监督效应的更大化。2015年至今,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参与举办一期人大专场电视问政,问政代表均由人大代表组成,通过前期调研、现场问政、事后督查,实现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组合,节目已经成为人大履职监督的新平台。2017年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题的《电视问政》,把舟山当地营运机动车重复检测、多头收费、司机两头跑这一老大难问题搬上了问政现场,之后,公安、交通等部门及时整改,出台了机动车可自主选择机构检测以及一次性检测、一次性收费等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试想,如果不借助人大监督之力,广电媒体要去监督当地公安机关,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该期问政节目获得当年度浙江省人大好新闻二等奖。在2018年举办的三期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问政中,部分案例与点子就来自市创建办。2018年,问政得到市委统战部的支持,来自统一战线的骨干人员充实到“问政代表库”,也为问政的生命力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是借舆论之力。影响力、品牌化同样是问政节目生命力的保证。广电虽为媒体,但扩大问政效应,必须实现传播的最大化。经市委宣传部协调,《电视问政》在举办前,舟山市属媒体均刊播预告消息,问政举办时,同步在电视、广播、手机客户端、网络直播,次日,纸媒、电视、广播再进行专版专栏等多维度的宣传,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

互联网时代,媒体与市民“同处一张网”,问政栏目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舟山广电同样践行“开门办台”,通过与微信等新媒体的大小屏互动,问政前期向广大网民征集选题、案例,直播中与粉丝开展互动,增强了问政与民众的黏合度,各界对问政的认同感不断提升。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办好新闻舆论监督节目,不仅能够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创新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助推中心工作的改进与落实。而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一种社会对抗,而是要形成一种社会协调状态,不是为了由外至内的批评,而是为了由内至外的建设,作为舆论监督新利器,电视问政类节目也应该以此作为努力的目标。电视问政节目只要始终恪守“建设性”这一信条,大胆探索,持续创新,进一步提升层次与内涵,增强监督实效,让党委政府肯定,让人民群众满意,就一定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期待电视问政类节目迎来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建设性问政舆论监督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