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走出演播室,开拓新天地
——一名青年电视主播的转型路径与感悟
2019-07-12崔真真
□ 文/崔真真
内容提要 在媒体融合时代,记者编辑的脚力必须超过用户手指滑动的速度,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下来。本文作者是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文章讲述了她作为媒体转型大潮中的一个“小我”所经历的阵痛和奋斗创新。
“给你接演播室了,还有10秒。”这是电视直播开始前我最熟悉的对话。我听它,走过了十个年头。然而,传媒环境发生巨变,这让传统电视人放弃原来单向传播的思维方式和报道理念,媒体融合发展时不我待。近三年,原来熟悉的一切都变了,“上线了吗?”“自己倒数五个数,开始直播。”成为网络直播开始前我最熟悉的对话。
2017年1月11日,山东广播电视台官方客户端“闪电新闻”上线运行。这一天,我毅然选择从原本熟悉的演播室走出来,走向新闻采访一线,那里是我的新战场,以天地为演播室,将这个新时代里发生的故事准确、及时、有温度地传递给受众。愿望很美好,但道路曲折。习惯了电视表达的我们,如何做好媒体融合和自身转型?我和同事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一、迈开腿,走出演播室
懒记者写不出好故事,尤其是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传播的脚力必须超过用户手指滑动的速度,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光荣使命。增强脚力需要记者编辑下笨功夫。于我而言,克服懒,迈开腿,是第一个重要任务。演播室,光鲜亮丽,虽然辛苦,至少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日头晒不着;跑现场,天天在外面,晒黑了、冻着了、摸爬滚打,没有时间陪家人。“万事开头难”,转型的开头,我不断增强“跑出去”的勇气:在三年多“跑出去”的新闻现场中,我认识了坚强的白血病患儿的妈妈们,尽管身处困境,依然心怀善意、乐观豁达,热心公益;认识了一生践行入党铮铮誓言的老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一次次采访中,我感受到越接近现场越真实,越贴近人心越出彩,深入走进一线才能抓到最鲜活的“鱼”,才能脑有料,口能言。
在现场,发现什么?报道什么?这需要记者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发现、判断和提炼。用心感受媒体融合时代坚守的“不变”: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要奏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守主流价值观。
2019年3月3日,融媒体电视栏目《问政山东》成功首秀。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全媒体问政平台,除在电视、网络和客户端直播外,还在“闪电新闻”客户端、齐鲁网同步开设“问政”专区,记者和主持人变身督办员,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在网络上积极开展回复答疑,一体化推进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实现全渠道分发内容,形成以电视节目为核心的“全媒体联动问政+政府机关反馈答疑”全媒体发布新格局。从已播出的十几期节目效果来看,“问政”督促改进工作作风,倒逼工作落实整改,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主流媒体必须参与到社会治理中,聚焦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将报道中心转移至议题设置,通过专题策划和采访报道架起多方沟通的桥梁,用建设性新闻理念提升传播质量和水平。
二、转型中,要改变什么?
转型要“用心”。“用心”提高眼力、政治鉴别力、议题设置力。用心捕捉才能“看得见”;关注大局才能“看得准”;以小见大才能“看得深”。将传统媒体人的“稳”“准”和新媒体的“快”“活”结合起来,打造更具战斗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 “闪电新闻”客户端
以前,我只知道播说新闻,按电视直录播时间计划工作;现在,文字、拍照、视频出镜、网络直播、电视直播“无所不能”,新闻作品在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全天候传播。以前,记者、摄影、出镜各司其职;现在,不同部门的记者编辑抱团,组成融媒体团队,从策划、采访到传播,一条龙作业。以前,我只知道新闻播了,却不清楚谁看了新闻,观众有什么感受;现在,网友即时反馈,我们即时互动。
2019年是我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七年前,作为传统电视主播的我只负责电视消息和专题出镜,严格来说,是老记者写好词,我负责背一背,在镜头前“美美地”说出来,用行话说就是“出个头”或者“收个尾”;近两年,我不仅“出头、收尾”,还要在电视端的新闻直播节目中进行4G连线报道,此外,移动小屏端的网络直播工作也在等着我。这一次,不变的是我依然要在镜头前端庄大方,只是所有出镜词再也没有人替我写好,全部需要自己先理解,再组织出镜语言。结合去年大小屏直播报道的经验,我们更加注重融媒体方式的呈现,实施新媒体优先、移动优先策略,在直播、H5、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下,又加入了5G、4K、VR、AR等新技术手段,探索主流报道“新玩法”。除了传统直播的TVU设备外,减少了人力成本,不用摄像师,我拿着5G网络赋能的手机做“4K+VR”直播,用更快的传输速度、互动性更强的画面内容,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提供沉浸式传播体验。用户只需打开“闪电新闻”客户端专题页面,就仿佛置身两会现场,感受鲜活生动的场景,实现了以前方出镜记者为圆心的“5G+VR”多维超清信号全覆盖,同时“5G+VR”也让山东广播电视台设置在北京的全国两会演播室,首次实现了360度沉浸式高清直播新体验,让“全息”更“全效”。两会期间,我用手机快速剪辑,在“闪电新闻”客户端、微博等平台发布的《两会Vlog:当〈真观察〉遇到〈新闻1+1〉》《两会Vlog:战斗的八小时》《两会真观察》等作品,内容直观,形式新颖,广受好评。
我不断尝试,希望用更独特的看点、更新颖的传播形式,顺应从传统电视传播向移动网络传播的转变。2019北京世园会的网络报道中,我们使用了大疆的最新产品——手持云台拍摄,这款设备小巧灵便,就像女生用的唇彩大小,它可以进行4K稳定拍摄,支持人脸追踪和手机直传,实现便捷拍摄、高效传输,用它拍摄剪辑出的Vlog(即视频博客)炫酷灵动,赢得了受众的点赞。
▲ 图为本文作者工作照。
三、做视频,也要有一手好文字
笔力,对视频新闻人而言,就是镜头语言和出镜表达,如果没有好的镜头表达,一切等于零。提升脚力、眼力延展了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但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现场即兴评述,有深度的见解才是灵魂,笔力是核心。要有思想,就得动脑筋,善于用镜头表达。想得再多再深,不会表达全白费;说得再精彩再漂亮,没有层次则略显浅薄。怎样把信息巧妙地运用到报道中,让新闻素材为报道深度添彩?同一个故事如何在网络、电视两端顺畅表达传播?这些问题考验着记者编辑的专业能力。进行电视直播,需要记者语言精准、逻辑关联度高,在有限的三五分钟内将小故事讲清楚、讲明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进行网络直播时,如果照搬套用电视直播语言,很难黏住用户。网络直播的语言特点必须符合网络传播模式,做到“有趣、有料、有种”,这更需要记者精心设计、充分准备。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同挑战,除了静心学习,让自己坐住冷板凳吃苦,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思考能力外,我想,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正所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创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
四、转型中的我们,未来会怎样?
有了深入一线的宝贵经历,面对镜头,我更有底气、更接地气。有时,我想,究竟如何定义自己:是主持人群体里最爱问问题的记者?还是记者群体里最爱话筒、最会镜头表达的主持人?我想,很多转型期的传统媒体人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感受,我们有着多重身份,游走在不同的角色中。这些变化曾带给我们一些不安,甚至是阵痛。但,不变的是,媒体融合下,我们用脚力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用眼力捕捉社会发展的不息律动,用脑力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用笔力讲好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
转型中,我来到了一线,深入基层,越接近人民,我越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浅薄,也体会到新闻大家穆青所说“勿忘人民”的深意所在;转型中,我磨炼了意志,增强了本领,时常被这个伟大时代的平凡人们感动得泪流满面;在走下去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生长的力量,这力量,让我在媒体融合的路上走得果敢、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