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看弥尔顿的女性观

2019-07-12汪杨静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650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失乐园夏娃亚当

⊙汪杨静[云南大学文学院, 昆明 650000]

一、弥尔顿:厌女症者、女权主义者、性别歧视者?

对于弥尔顿的女性观,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早有不计其数的争论。有人说,弥尔顿具有“厌女症”情结,例如SM Gilbert 在《父权诗与女性读者:对弥尔顿禁忌的思考》中所说的那样:“一个厌恶女性的人,倾向于证明女性是邪恶的。”也有人认为,弥尔顿是一个秘密的女权主义者,试图通过夏娃来提升女性,例如Anne Ferry在《弥尔顿的夏娃的创造》中写道:“弥尔顿把夏娃视为亚当的平等,甚至是他的优越。”还有一种观点,像Edward S. Le Comte在《弥尔顿在英国历史上对女性的态度》中认为的那样,弥尔顿仅仅是17世纪一个普通的性别歧视者,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他相信妇女服从于男人,没有其他更坏的观点。

纵观各种争论,不论是厌女症者、女权主义者,还是性别歧视者,每家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颇具说服力的理由,可以看出弥尔顿笔下对女性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种片面单调的观点就可以概括的。本文以《失乐园》中的夏娃为依据,通过对这个丰满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在这个既充满美丽与智慧,又是引诱者与堕落者的女性始祖身上弥尔顿对女性的复杂态度。

二、夏娃:自我与叛逆

作为人类的女始祖,夏娃由亚当身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来,从源起时就注定了夏娃面对亚当要低一等级,《失乐园》中夏娃自己说道:“哦,我为你、也从你身上创造出,是你肉中肉,失去你我虽生而无目,你是我的向导,我的头儿!”顺从于亚当和上帝是夏娃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她不可抗拒的命运,但《失乐园》中的夏娃,却充满了自我意识与叛逆。

《失乐园》写夏娃被创造出来的最初场景是被安放在一个湖边,她沉醉于湖中自己的倒影,久久注目不想离开,如果不是上帝叫她,“我一定在那儿,到如今还望穿秋水,空劳痴想”。这时候的夏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而存在,在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她尚没有被赋予任何身份和地位,只是一个处在天地之中的完整个体。面对大自然,她所思、所想、所顾、所望,她的意识和思想是未被束缚的,有一种充分的自由。她对水中自己影像的爱慕,是她作为女性个体最初的身份认证和独立意志,她在其中认出了“自我”,正如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所说的:“她凝望被动的世界:她回忆起她有一个完整的意识,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自由。面对水的神秘、山峰的挺拔,男性的优势消失了。”

夏娃的顾影自怜,可以回溯到希腊神话中美少年那喀索斯的故事。那喀索斯有一天在水中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道那就是他自己,他日日痴坐在水边,茶饭不思,对水中倒影爱慕不已,日渐憔悴而亡,他死后化为一朵水仙花。后来20世纪的心理学家根据这个神话,用那喀索斯情结来比喻自恋症。弥尔顿以那喀索斯神话为互文,从夏娃一出场就为她塑造了一个有强烈自恋倾向的自我,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自恋的自我逐渐变得自大、狂妄和叛逆。

《失乐园》中写撒旦第一次利用梦境来诱惑夏娃,夏娃在梦中对于禁果垂涎欲滴,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的理论,夏娃梦境中对于禁果的欲望,是她被外在规范和顺从所压制的自我欲求,她身上的叛逆因子初次在这个梦境中隐约地呈现。之后夏娃身上的独立自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尽管收到了敌人要向他们袭击的警告,尽管受到了丈夫亚当一再的劝告,夏娃还是一意孤行,要与亚当分开劳动,她不愿意被认为是不坚定的或是不慎重的,她想要证明自己的力量。正像Fredson Bowers所说的:“夏娃‘提高劳动效率’的胡话只是掩盖其真实动机的借口,她这么说完全是出于骄傲。”面对撒旦化身的蛇的献媚般的赞美,因自恋而骄傲的夏娃迷失于其中。在波伏瓦看来,夏娃听到蛇的诱导她感受到的是一种极大的欢乐,因为赞美使女人陶醉于见证人身上不一样的自己,那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超越性,在陶醉中忘了本真,拥抱自己身上的光环。而就是在这种陶醉当中,夏娃违拗了上帝,走上堕落之路。

三、夏娃:美丽与罪恶

《失乐园》中的夏娃无疑是美丽的,从她一出场,透过魔鬼撒旦的视线,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妩媚动人:“温文尔雅,柔媚动人。”“夏娃,女儿群中数她最秀美。”而在亚当眼里,夏娃就是完美的代名词,他对夏娃一见钟情,对她的爱日益剧增,甚至达到了崇拜的地步,认为她“自身就十全十美”。亚当对夏娃投注了全然的倾慕,在这份爱慕当中感性成分明显超过了理性成分,因此天使曾劝告他:“外在的东西:美貌,那无疑,很值得你倾心、敬重、爱恋,可是不值得你向它投降。”可是爱情使其盲目,亚当并没有听从劝告,而是屈服于美丽和欲望,在被告知夏娃偷食禁果之后,虽然犹豫,还是禁不住美丽的夏娃苦苦哀求而为她触犯神怒。

在这里弥尔顿对夏娃的美丽有一种隐含的批判,过分的美丽也是诱惑人的罪恶。从古希腊开始,女人的美丽就与罪恶联系在一起,埃庇米修斯着迷于潘多拉的美色,打开魔盒,将一切苦难、灾祸带到人间;为了争夺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希腊人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十年死伤惨重的特洛伊战争;埃及艳后克丽奥帕特拉凭着自己的美艳诱使罗马帝国的皇帝恺撒以及后来的安东尼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早期的人类缺乏对世界的认知力和掌控力,将女性和大自然的神秘威力结合在一起,认为女人和大自然一样是险恶的,“她像大自然一样任性、淫荡、残忍,既慈悲又使人恐惧”。在父权制的希伯来文化中,不论《创世纪》里堕落的女始祖夏娃,《利未记》中将女性经血和生产视为不洁,还是摩西法典中对于处在月经期的女性的歧视,都体现了女人与罪恶的联系。中世纪由于推行禁欲主义的需要,妇女在神学家们口中也是被贬低的,“中世纪女人产床上的阵痛被看作是夏娃的诅咒,他们认为女人是罪有应得,是人类的女始祖夏娃引诱亚当而犯下的孽债,使得全人类远离了上帝的恩泽”。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仍存在对女性虽美丽却不道德的偏见,莎士比亚笔下《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哈姆雷特》《麦克白》等作品中,女性是造成灾祸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传统,延续与影响到了17世纪弥尔顿的作品当中,《失乐园》中堕落后的夏娃,更多的是表现出她自私罪恶的一面。

在偷吃了禁果之后,在思考要不要也给亚当吃时,夏娃开始有了自己的私心,想要独占知识的优势,“将知识优势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让人分享?这样来增益女性所需要的东西,更吸引他的爱慕,使我更趋于平等”。但后来想到要受惩罚,并且害怕另一个“夏娃”取代她的位置,她才决定将智慧之果分与亚当。就像著名学者C.S. Lewis曾评论的:“夏娃出于对‘死’的惧怕及对生者亚当和‘另一个夏娃’的嫉妒,决定拉亚当一起违禁。”

自从吃下禁果之后,拥有了智慧的夏娃不仅变得自私,还学会了撒谎,为达到目的使亚当陪她受罚,并不怪罪于她,她以甜言蜜语为陷阱,楚楚动人为武器。在忏悔过程中,她把错责推给蛇,向亚当暗示她一定程度上是无辜的。在堕落后的夏娃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弥尔顿认为人类堕落更多的错误是在夏娃身上,他在书中借由亚当之口说出了他对女人抱有的警惕:“所以谁过分信任女人的价值,听任她为所欲为,就自讨苦吃。”

四、弥尔顿:诗人、教徒、激进派

弥尔顿笔下的夏娃不像《圣经》中的夏娃,仅是一个单薄的形象:一方面她充满了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她因自恋而自大走上堕落之路;一方面她是美丽而充满智慧的造物,另一方面她以美丽为权柄、知识为计谋诱使亚当一起堕落。在她身上,反映出生活在17世纪清教背景下弥尔顿对女性的复杂态度。

作为诗人的弥尔顿天生散发着一股浪漫气质,从他早年创作的几首小诗《考玛斯》《哀歌》《给夜莺》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优雅魅力的赞扬,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弥尔顿继承了骑士之风,再加上他先天敏锐而浪漫的感受力,在他早年求学时代曾写下一些赞美遇到过的美丽女子的诗篇,光从这一点来看,诗人对于女性本身的态度是尊重的,并非“厌女”之说,而在《失乐园》对夏娃美貌的大段描写也侧面反映了弥尔顿心目中对至高女性魅力的称颂。但17世纪英国整个的社会环境是保守的,特别是清教运动矫正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开放风气,用严格教义来规范放纵感情的男女,提倡道德、理智与克制。对于妇女的地位,清教派沿袭了希伯来人关于妇女从属和内眷地位的观念,认为“妇女是低人一等的附属品,男子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终极目标,妇女则是在那儿服侍这一更为高贵的生命的”。身为清教徒的弥尔顿,受到了他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等级观念的影响,因此《失乐园》中夏娃纵然聪明智慧,她仍然是低于亚当的,要听从亚当的命令。

在私生活方面,弥尔顿向来以情感为指引,不遵守严苛的清教准则,行事作风率性而为。1643年感情用事的诗人做了一个仓促的决定,他娶了一位认识不到一个月的十七岁少女,而感情用事的代价就是这位弥尔顿夫人新婚一个月就忍受不了诗人枯燥单调的书斋生活,回娘家去了。弥尔顿意识到精神难以沟通的伴侣对于婚姻而言是一种失败,因此发表了一系列论离婚的小册子:《离婚的信条和准则》(

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of Divorce

)和《泰特克顿》(

Tetrachordon

),在这些小册子中他提出婚姻应建立在爱情上,提倡夫妻双方的思想交流,扩大女性的有限自由等一系列在保守清教社会看来是异端的言论,弥尔顿也因此被列为激进派,在社会上引起了抨击。两年后,这段感情峰回路转,或许受政治原因和家庭的推力,当时十九岁的弥尔顿夫人又一次出现在诗人面前,并且声泪俱下地跪在诗人脚下,请求诗人原谅她的年轻和桀骜,希望他再次收留她。面对着一个十九岁少女的苦苦哀求,就像亚当的心软一样,弥尔顿以宽宏大量的姿态接受了妻子的忏悔。但这段感情经历使得弥尔顿对女性的态度更加复杂微妙了,《失乐园》中夏娃跪在亚当脚下忏悔的桥段:“但是夏娃,没这样受过斥责,却泪如泉涌,蓬头散发,低声下气地倒在他脚下,还抱住双脚,苦苦求他息怒。”与当年弥尔顿夫人的行为有惊人的相似,可以看出弥尔顿对这段记忆一直印象深刻,而书中亚当的犹豫、忏悔与反思,也是他借亚当之口对女性复杂态度的一个投射。

综上,笔者认为弥尔顿不是一个厌女症者,更谈不上女权主义者,他受时代影响,戴上了性别歧视的眼镜,但他倡导的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平等的思想交流,扩大女性的有限自由等思想又明显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他一定程度上对于女性的美貌和甜言蜜语抱有警惕,但其诗人的感受力使他从不吝于对女性魅力的赞美之词。正是这些对待女性的复杂态度,使弥尔顿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夏娃形象,因为生动而真实,因为丰满而历久弥新,使得历代的读者和评论家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失乐园夏娃亚当
爸爸是“森林之王”
愧疚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语言层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全世界最奇葩的男子 几十年来一直在长高
刘氏庄园 川西土皇帝的“失乐园”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