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2019-07-12高英丹辽宁大学沈阳110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外化内心世界奇幻

⊙高英丹[辽宁大学,沈阳 11000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了奥斯卡的四大奖项,获得了七项提名;李安也因此片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影片画面极其唯美,在视觉上构建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然而讲述的故事却引人深思。虽然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船上只有派一个人类,但是其他动物的形象却是派内心的幻化,代表了派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自我和本我两部分,本我是原始的,代表了人最原始的欲望;自我则是控制本我的部分,克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而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去的更高级的部分,代表了人性中高级、道德、超个人的方面。

一、从外部世界看内心世界

从电影中展现的外部世界,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派从小就信仰多个宗教。这可以看出派的内心虽然信神,但是没有固定的神。派相信的是那个可以拯救自己的信仰,所以一切可以拯救人类的宗教,他都相信并且崇拜。这也能看出派不是一个虔诚者,而是一个泛神论者,他的内心其实是软弱的,他信仰神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逃避问题。所以他可以一边违背宗教的规定,一边利用宗教为自己心中的罪恶开脱。在影片的结尾,派给日本人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二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对应第一个故事中的动物,而派自己对应的就是老虎,老虎是派内心中恶的外化、最原始欲望的外化。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吃掉了船上的鬣狗、斑马和猩猩,可以推断第二个故事中派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吃掉了船上其他人的尸体包括自己的母亲。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人在面对生存的挑战时他选择了吃人,这就可以看出派的内心世界,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他抛弃了信仰对自己的一切限定,可以不吃素,甚至可以失去人性,选择和动物一样吃掉自己的同类包括自己的母亲。因为派不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所以他可以在面对现实困难时把信仰当作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比如在第一个故事中他吃掉鱼,因为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是鱼,于是他解释这是毗湿奴的化身来解救自己;相对应的在第二个故事中,他吃掉了母亲的尸体,因为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是黑天,是女人,所以他也用相同的借口来逃避自己因食母带来的精神痛苦。这时的派虽然嘴上对毗湿奴说着对不起,但内心则是兽化的。从外部世界看,他面临生死的抉择,忍受着违背自己信仰的痛苦坚持活下去,吃了鱼肉,表面上这是濒临死亡的痛苦抉择,看上去是令人同情的,甚至让人感动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到内心,就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恶,不只是做出吃人这种丑恶的事情,而是在做了恶事后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但是不想承认并且还逃避内心道德的谴责和精神的折磨,借用宗教为自己开脱,证明自己这样做是无罪的,是迫不得已的,甚至是正确的。这才是人性中丑恶的部分,不只是做出恶的事情,而是用一个美丽的借口掩盖住自己的恶行,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别人自己的行为是无罪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色彩是明艳的,故事主线是选取具有魔幻色彩的动物版本,但在这个色彩明艳、故事魔幻又感人的美好外衣之下,反映的是人性中最丑陋的恶。就和派一样用一个美丽的借口掩饰住了自己丑陋的罪行。这恰恰告诉我们,往往事物美丽的外表下,真相是残酷的。

二、人与内心世界的抗争

电影全篇的主角只有派,虽然表面上讲述的是派陷入与一只老虎一起漂流在太平洋这种困境之中,与外部世界展开生存斗争,但实际上讲述的是派自己与自己内心世界的抗争,也就是派的本我和超我的相互抗争。本我是完全潜意识中的欲望,而超我则代表了人格结构中道德的部分。因此,电影中派内心“恶”的外化是老虎,也就是派的本我的外化,完全屈从于本能的欲望。而信仰宗教的派则是超我,不断寻求道德、精神上的解脱,祈求神的原谅,因此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海难中坚强、不断努力求生的正能量派,但是深入分析却发现了故事的阴暗面。这其实不是导演想用美好掩盖黑暗,而是在讲述美好与黑暗的斗争。派自己在影片中说要感谢帕克,因为它的存在让派时刻保持警惕,时刻有事可做。这可以看作是派的本我让超我活了下来,超我不得不感谢本我的存在也不得不对本我保持警惕,所以超我让派不断对神忏悔,但派又继续选择用鱼肉喂养老虎,也就是本我。本我和超我的共存和斗争,外化就是派和老虎的共存和斗争。派因为恶劣的环境,死亡的威胁不得不释放自己的兽性,放出本我来求生,违背了道德的约束。但活下来后,在另一个超我的管制下,派陷入了自责、懊恼,无法接受像禽兽一样的自己。是选择继续像禽兽一样活着,还是做回人但可能会面临死亡,这是派在整部电影中内心的挣扎。因此,他在到达食人岛后本想待下去,但是到了夜晚,发现岛屿是在拿回白天的馈赠。派在莲花中发现了人类的牙齿,于是他决定离开小岛,重新回到大海中。这座小岛帮助派完成了自己与内心世界的抗争。派决定要继续做回人,因为他不想留在小岛上吃着同类用生命换回来的食物,如果继续留在岛上,他将一直过着吃人的生活。所以他在与内心世界争斗的过程中,在兽性与人性的选择中,他战胜了内心的欲望,控制住了本我,找回了人性,决定回到大海中,即使未来是残酷的也不放弃做回人的一丝希望。

三、本我和超我最终回归于自我

在影片中,派最后漂流到墨西哥海滩,得救后,派重新回到了现实的人类社会,而理查德-帕克选择回到了森林。这就意味本我的出现只能是在动物的世界,在人类社会中超我必须用原则约束着本我,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但人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完全没有本我的恶,派看到帕克的离去痛苦不已,这是他对欲望的渴望,他不想完全消除本我的欲念,所以他想念离去的老虎,也就是必须离自己而去的本我。超我的存在也不能使人完全消除本我的存在,这就需要自我的控制,自己平衡了超我和本我,让人既拥有善良又拥有丑恶,这就是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少年派最后回到了现实社会,所以他必须回归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掌控欲望。因此成为中年人的派依旧拥有信仰,依旧是泛神论者,在吃饭前依旧要感谢上帝,并且有了自己的家庭,还给儿子取名为拉维来纪念自己的哥哥。他依旧相信善良,依旧相信神的存在,即使是在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痛之后。但是他仍旧给作家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没有直接说出故事的真相,隐瞒了船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因为派不希望真相的暴露给自己带来影响。两个版本的故事,动物一版漏洞百出,比如香蕉为什么会漂浮在水上;为什么老虎本来一开始和鬣狗同处一个空间,鬣狗还能毫无惧色;还有小岛上不知名的植物和本应出现在沙漠的狐獴却出现在海上。这些漏洞无一不昭示着第一个故事是假的,第二个才是更接近真相的。对于第二个故事的真实解读有很多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残酷和血腥的。所以回归到人类社会的派出于自我的保护,他选择隐藏了自己的恶,用更美好的说辞来开脱自己的罪行,这也是潜在本我的体现。但无论是本我还是超我,都是在自我的掌控下达到一种平衡,可以让派继续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人类社会。这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中,人心终究是向善的。在自我的权衡下,本我的存在会被自我和超我的善压制。就像无论是日本的记者还是最后的小说家都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虽然奇幻但是那是美好的,第二个故事虽然真实,但是残酷、阴暗的事实是人类不愿意接受的。

四、结语

归结为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人类永远是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本性之中存在原始的兽性,存在本我的欲望。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区别于动物,就是我们可以自我控制。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超我,那是我们向往的最美好的结果。虽然有时候面对困境,内心的兽性会释放,但是人类的自我理智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生而为人要坚守的人性原则。生而为人,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能把本能的恶、心中的欲望掌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像动物那样,活着只是为了低级的欲望,而是为了欣赏更美好的事物,沐浴世间更纯净的阳光。人心向善,活着不只为果腹,内心善良才会活得更精彩、活得更漂亮。

[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奖记录,见Mtime时光网,网址:http://movie.mtime.com/63105/awards.html

[2]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猜你喜欢

外化内心世界奇幻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微趣图
奇幻塔罗岛之一
奇幻塔罗岛之一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