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师造化”

2019-07-12北京程灿

名作欣赏 2019年34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画家

北京 程灿

古往今来,但凡圣贤、雅士之人,大都是热爱自然山水的。孔子曾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庄子又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也即这个道理。南朝画家宗炳,曾在其《画山水序》中开篇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更是认为,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是具有形质而又有灵趣的。圣人是以一种道心来映照万物的,而贤者呢?则是以虚怀来体悟万象。痴迷于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家们,他们不畏艰难,卧青山,听流泉,与烟云供养,因山水寄情,他们痴迷于山水间,通过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及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把深入生活和“师造化”作为创作的必备条件。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必须依赖的生活环境。而生活是作为生命活着的过程,它是生命所有的活动内容,而艺术本身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艺术是不可能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画家更是如此,画家是不能脱离自然的生活的,否则,就不会创作出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作品。中国绘画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画种一样,是重视自然,师法造化和深入生活的。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南陈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在《续画品录》中评梁元帝萧绎时提出“心师造化”一词,当时这是用来描写人物言论的,曰:“湘东殿下,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希涉。”姚最也被推为提倡“心师造化”的第一人。其后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画家张璪的《绘境》自撰论事一篇,进一步明确将其表述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惜张璪的《绘境》现已经失传。艺术要想“外师造化”也必须要“中得心源”,“中得心源”是“外师造化”的升华。在绘画中,是画家将“外师造化”所得到的素材,通过集中、概括、提炼、筛选和构思后在心中所形成的一种意向。“心源”是“师造化”的基础,“造化”是画家之心所师法的对象,二者相依相存,相辅相成。“造化”与“心源”融汇贯通,使艺术之创造观之于物,发之于心,而立于象,再行动于笔,最后现之于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在师法大自然的前提下,在有“师心”“师造化”的基础上得到“心源”,这是一个转化过程,因为自然界的美是通过人的审美去呈现的,如果没有人的审美,它自身并不能够自动成为艺术之美。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艺术家内心要有艺术的情思和构设在里面。“心师造化”是画家从客观事物中汲取创作材料,忠实于描写的对象,且画家还必须对其对象进行分析,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改造,从而才能“中得心源”,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而非矛盾体。它一方面涉及画家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即画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师造化”与对景写生之间又建立着怎样的联系和方式转换。“心师造化”强调现实中自然是画家创作的艺术根源,前提是师法自然的,带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即重视主体的表现和抒情,再现与表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要统一的。

作为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自唐、宋以来,画家们皆重视深入生活,他们把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这两个生命的现象完整地统一于一体,把深入生活、“师造化”作为创作的首要条件。“师造化”即向大自然学习。“师造化”思想是来自“心师造化”的,这种艺术创作经典理论,也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其后的许多画家对这一观点也都有所涉猎、阐发和延续发展。如五代后梁荆浩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荆浩曾隐居太行山洪谷,隐居时以画山水树石自适,作者自述隐居太行洪谷,见到古松,因惊其异,遍而赏之,随后携笔复就写之,并提出“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描述了自己的感悟,阐发以自然为师是绘画的第一阶段,其曾提出“搜妙创真”的言论,《笔法记》是其心得。宋人郭熙提出了“饱游饫看”,到明初的王履则提出了“法在华山”“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经典绘画观点,王履是延续了前人的观点,而提出了“师造化”的写生自然观,王履正是在张璪等人所提出的“心师造化”的绘画理论基础上,再进一步升华的。

画家深信艺术创造,重要的不仅仅是对画理的透彻领悟和熟练的笔墨与造型技巧,更重要的是艺术创新。不断走进大自然,深入体验生活,在师传统的前提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最终达到艺术升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是长期以来画家们所总结的绘画创作规律。

在以往的山水画创作中,深入生活的画家们,创作了大量面貌多样、内容颇丰、形式语言各具特色的优秀绘画作品,如近现代的绘画大师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他们的艺术语言无不是从自然中、生活中所得,他们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坚定以师法造化的写生为基础,提出“师造化”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他们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他们能成为大师,他们的作品能经得起艺术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故而画家要深入大自然,深入生活写生,同时要注重提高个人学识、修养,并由感而发,从心而生去进行创作,这也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必经之路。

不管艺术如何创造与革新,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基础——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更重视自然,重视生活。古人云:“春山如画,秋山如醉。”春秋两季,一个是希望的季节,一个是收获之季,也是画家们纵情于山水间,获取素材从事艺术创作的最佳时节。山水画教学,每年春秋两季,我们也都要深入生活下乡写生,风雨无阻去感受生活,把南北山水融合在自己精心营造的绘画作品里。我认为触动人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它是艺术创作中最鲜活、最感人的,最有情节的东西。近年来我几上太行,频上华山,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绘画用笔从宋人中来,而“师法造化”的写生既有古法用笔又具有时代气息。自学画山水至今,每年都会安排下乡写生课程,去亲近大自然,感触颇深,每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天然的氧吧里,深深呼吸那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鲜空气,看春草初发,寒枝抽芽,花儿吐蕊,大自然那渐变的过程实属人世间一件令人兴奋又开心的事……

因此我认为,山水画创作,山水画家一定要亲近生活,更要亲近大自然,要师造化。如果离开师造化,离开多彩生动的大自然,便谈不上艺术创造。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创造如果离开生活,离开“师造化”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就无法感染观众,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画家
空蒙山水间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山水间》
山水朋友
酷炫小画家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