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术与小骨窗开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019-07-11廖黎庆尹璋星毛胜张建东赵文旭
廖黎庆 尹璋星 毛胜 张建东 赵文旭
【摘要】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理想,创伤小,恢复快,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传统手术; 小骨窗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治疗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8.0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8-0-03
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有发病急、病情严重及病程长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选择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具有重要作用[1]。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保守治疗虽然对患者不造成损伤,但血肿清除率不高,治疗效果不理想[2]。笔者所在医院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过程当中,使用小骨窗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排除标准:继发性脑出血者;心脏、肝脏及肾脏存在衰竭障碍的患者;动静脉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5.6±2.7)岁;研究组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41~80岁,平均(69.8±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开颅部位根据患者的CT检查报告进行确定,首先切开患者头皮,开颅,清除所有血肿后进行止血,留置引流管,最后进行缝合[3]。
研究组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根据患者头颅CT的检查结果确定开颅部位,将患者的头皮切开,切口长度为4~5 cm,用颅骨钻钻孔,在患者的硬脑膜处切出十字形的切口,探針穿刺确定血肿部位,切开皮质,在直视下抽取血肿,清除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然后再将止血纱布贴于内壁进行止血处理,留置引流管,最后进行缝合[4]。
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常规脱水和降压等常规术后治疗[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疗效判断标准,显效:颅内血肿完全清除,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正常,生活能够自理;有效:颅内血肿基本清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降低,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效:颅内血肿未清除,术后患者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总有效=显效+有效。
1.3.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临床参数,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
1.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生活质量情况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力、认知功能、角色功能及社会能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标准:每项分数为0~100分,最低0分,最高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6]。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现如今,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高发的一种疾病,具有病程长、发病快及病情严重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高血压脑出血现已成为一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危害生命的严重疾病,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的年龄阶段[7]。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是基底核区,主要病因为患者的血压急剧升高,从而导致已经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容易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及其他因素下引起血压急剧升高时发病,发病迅速,病情严重[8]。发病时,患者脑组织会受到血肿的压迫和刺激,使得周围脑组织出现病变、坏死,进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因此发病患者一般会出现恶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以及严重昏迷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失语、偏瘫及神经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9]。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要高于其他疾病,并且近几年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任务是尽早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刺激,最大限度的恢复神经元的功能,由此可见,探究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方法对社会、家庭具有重要作用[10]。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方式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虽然保守治疗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但其并不能尽早完全清除颅内血肿,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临床上多应用手术操作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11]。手术方式主要有大骨瓣开颅术、CT立体定位穿刺术和小骨窗微创手术等,能够尽早并且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虽然手术操作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不同的手术操作方式对患者脑组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选择有效清除血肿、损伤小的手术操作方式对治疗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12]。
传统手术方式虽然具有良好的血肿清除效果和解除血肿的压迫、刺激的作用,但该手术方式需要的手术时间较长,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不易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治疗效果不理想[13]。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创时代的到来给外科医学领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改进并完善微创手术操作技术,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在外科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治疗效果[14]。相关研究表明,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再加上显微镜的使用,能够准确定位颅内血肿位置,因此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优势,治疗效果比传统手术更显著[15]。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均无感染、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骨窗开颅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传统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小骨窗開颅手术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损伤小,术后易于患者恢复,血肿清除率高,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显著[16]。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产生的血肿会对邻近的脑组织产生压迫和刺激,造成患者脑组织坏死、神经元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容易出现昏迷、失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17]。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创口长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小骨窗开颅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对患者脑组织带来的损害低,术后恢复快,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且减少住院费用,再加上显微镜的使用,使得血肿位置准确,清除血肿速度快,血肿清除率高,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8]。
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能够尽早清除颅内血肿,避免血肿的进一步扩大,尽快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血肿清除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神经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9]。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应选择发病后7~24 h进行治疗,在此时间段致残率、病死率较低,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是最佳的治疗时段,因此患者发病后应及时接受治疗,避免颅内血肿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20]。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过程当中,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理想,创伤小,恢复快,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毅钊,钟志坚,孙海鹰,等.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6,43(1):12-15.
[2]印晓鸿,王远传,唐晓平,等.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在高血压脑内血肿手术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26):3697-3699.
[3]姚瀚勋,夏学巍,肖晶,等.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学,2018,47(8):1055-1057.
[4] Kurata A,Nishida J,Koyama T,et al.Case report of 2 sudden deaths after surgery for bone fracture:Usefulnes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coronary artery for identify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Medicine,2017,96(21):e7006.
[5]金杰,胡胜,刘强.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与有效性[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23(6):2255-2258.
[6] Guha D,Coyne S,Macdonald R L.Timing of the resumption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 following surgical evacuation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6,124(3):750-759.
[7]郑军,甄志勇,党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微创手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12(s1):255-256.
[8]徐伟.颅内血肿小骨窗清除术联合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7-8.
[9] Tanabe N,Yamamoto S,Kashiwazaki D,et al.Indocyanine green visualization of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before craniotomy during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moyamoya disease[J].Acta Neurochirurgica,2017,159(3):1-9.
[10]高剑峰,刘俊晓,姚庆和,等.软通道微创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感染及炎性指标的控制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6):1275-1278.
[11]郑侠,郑海军,杨晓清,等.腰大池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清NSE与hs-CRP和PCT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2):2760-2762.
[12]陈奇翰,邓刚,周键,等.显微镜下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学,2017,46(A02):233-235.
[13] Morton R P,Abecassis I J,Hanson J F,et al.Predictors of infection after 754 cranioplasty operations and the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cultures for cryopreserved bone flaps[J].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6,125(3):766-770.
[14]孫昭胜,赵旺淼,葛春燕,等.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11(6):702-706.
[15]左建东,刘文广,倪洪早,等.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10):1273-1277.
[16]樊旭辉,杨波,杨明明,等.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感染预防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9):2009-2011.
[17] Dudoit T,Labeyrie P E,Deryckere S,et al.Is systematic post-operative CT scan indicated afte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surgery?A case–control study[J].Acta Neurochirurgica,2016,158(7):1-6.
[18]谢强,王飞,张慧.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复方麝香注射液配合血肿微创引流的效果及预后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9):2228-2231.
[19]吴来德,戴金军,姜洪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2):510-512.
[20]刘继东,宋来君.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11):117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