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非预设教学资源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019-07-11王慧霞
王慧霞
摘 要: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養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非预设的因素,使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结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探究能力;情感体验
合理地利用课堂中非预设资源,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也有了生命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开发利用数学课堂中非预设资源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适时捕捉意外生成资源,激活数学创新思维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理性、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
如在上“数与形”第一课时,我正激情昂扬地引导学生探究“在一个正方形的外围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形成新的正方形,以此类推,第n个图的外围有多少个正方形”的规律时。学生听得很认真,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声嘀咕,我边讲课边注意观察:“大正方形的边长与图形顺序n之间的关系为2n+1,里边正方形的边长为2n-1,外围小正方形的个数为(2n+1)2-(2n-1)2…”“这样太麻烦了!”那个同学忍不住脱口而出。我听了开始一愣,灵机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第一个图形外围有8个正方形,第二个图形外围有16个正方形,就是8×2,第三个图形外围有24个正方形即就是8×3,以此类推,第n个图形外围就有8n个正方形……”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合情推理点赞。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跃跃欲试,讨论分析归纳,课堂情绪空前高涨,不时有同学举手发言,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课堂教学迸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高效完成。一点意外的资源,促使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思维的创造,让智慧闪耀光芒!
二、质疑带动非预设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领域,他们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法和思考。
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刚讲解完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用字母O来表示圆心、r表示半径、d表示直径,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26个,为什么一定要用O来表示圆心,r来表示半径,d来表示直径,而不用另外的字母呢?”对呀,我一愣,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想过,教了这么多年“圆的认识”,我也没问过个为什么,总认为这是规定的。这里面是不是有原因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个同学肯动脑筋,会提问题,然后坦率地对学生说:“老师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吧,我们一起上网来查一下。”呵,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大长知识,r是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d是diame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
虽然上网查找花了一点时间,以至于预设的教学内容没完成,但是我没有把学生的这个问题搁置,而是放大处理,使学生知道了原来r、d是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明确了它们的写法、读法、含义,增长了知识,也从中了解到人类文化的共通、融合之处,获益匪浅。
三、机智应对生成非预设资源,激发求知欲,产生数学情感体验
课程不是静态的文字,教材内容也不是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为使数学课程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资源型,对非预设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机智应对,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写出“7、8、9”乘法口诀的对应除法算式。学生马上在练习本上写起来,突然有一学生把笔放下:“老师,这些除法怎么跟昨天我在家里看到的不一样,是不是您教错了……”顿时课堂上写字声、口算声嘎然而止,学生用担忧又好奇的目光望望该生,又望望老师……“你见过什么样的除法算式?”这时老师充分利用这个偶发的教学资源,反问道:“15÷15。”“谁能帮他解决这道题?”这时课堂又活跃开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利用除法的意义得出“15÷15=1”,此时为了让学生这股好学的“劲”往上再冲一点,于是老师又出示“155÷155=?”“155÷1=?”“3000÷1=?”……学生一一作答,并总结出被除数与除数相等时,商就是“1”;除数为“1”时,商就是被除数……这样的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旧知,拓展新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数学情感体验。
只要我们正视和善待课堂上出现的非预设的“意外想法”“课堂疑问”,适时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机智处理,这些非预设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生成较之“知识”更具生命力的数学素养,让数学学习在“曲径”中走向“幽谷”,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数学课堂上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得到智慧和思想的启迪,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梁延.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7(73):7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