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的玉器小考
2019-07-11申歆梦
摘 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全书按照部首编排,分部首为540部,共有9353个字,每个字都有篆书体例,着重讲汉字本义,对于阅读先秦文献有很大的助益。同时,《说文解字》也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可以称得上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关“玉”的记载不在少数,主要归在“玉”字部下,其他部首也可见一二,这些与玉相关的汉字能够较为系统地反映东汉以前玉文化的发展历史,为研究中国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器小考
《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全书共收玉部字126个,这些字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各种不同的意义,其中字形和许慎对字的解说蕴含着丰富的玉文化知识,反映了玉器在古代的不同用途。本文就依据玉器的用途不同,着重对《说文解字》中的祭祀用玉、丧葬用玉、朝会用玉进行考释。
1 祭祀用玉
自史前时期开始,人类就有了祭祀神灵的传统,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远古先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感到惊奇又恐惧,便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神灵主宰,天上的神灵能够帮助人类战胜灾难、化解疾病,故而当时的人们便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取悦神灵,继而得到庇护。玉器质地坚硬、温润有光,被人们看成能够通灵之物,《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器在古代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璧:璧是用来祭祀天神的玉器。《说文·玉部》有载“璧,瑞玉,圆也。从玉,辟声”。《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苍璧礼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用圆形玉璧来祭祀苍天。
琮:琮,外为八角形,中心为圆形,用于祭祀地神。《说文·玉部》有载“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从玉,宗声”。《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黄琮礼地”。
瓏:瓏是用来祈求降雨的玉器。《说文·玉部》载“瓏,祈旱玉。龍文。从玉,从龍,龍亦声”。《山海经》中有“应龙在地下,故数旱。旱而为应龙状,乃得大雨”。瓏字是后起的,古书作龍。
瑒:瑒是古代用于宗庙祭祀的灌酒器。《说文·玉部》载“瑒,圭。尺二寸,有瓒,以祠宗庙者也。从玉,易声”。《周礼·考工记·玉人》载“裸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
瓒:瓒是祭祀时用于舀酒的玉器。《说文·玉部》载“瓒,三玉二石也。从玉,赞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古人在祭祀时,铺白茅于神位前,用玉瓒舀鬯酒灌于茅上,象征鬯酒已经被神灵享用。
瑄:瑄是古代祭天的玉器。《说文·玉部》载“瑄,璧六寸也。从玉,宣声”。“瑄玉”即古代用于祭天的玉器,《史记·孝武本纪》载“有司奉瑄玉”。
珙:珙是祭祀所用的一种礼器,也作“拱”。《说文·玉部》载“珙,玉也。从玉,共声”。《广韵·腫韵》载“珙,璧也”。
2 丧葬用玉
古人认为,灵魂由精气构成,而玉被认为是质地温润坚硬的宝物,富含精气,有通灵作用,因而在人死之后,将玉器放入亡人尸体当中,可以防止精气外溢,使尸体不腐,灵魂不散。东汉时期,葬玉的习俗极为盛行,通常是在尸体的口、鼻、耳等多个部位放入不同玉器,以防精气外溢,《周礼·典瑞》中就有记载“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同时,葬玉也是上层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如金缕玉衣等。
琀:琀是古代丧葬时放入亡人口中的玉器。《说文·玉部》载“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载“琀,士用贝,见《士丧礼》,诸侯用璧,见《杂记》,天子用玉,经传多用含,或作唅”。
:是古代丧事中赠给死者用于殉葬的玉器。《说文·玉部》载“ ,遗玉也。从玉,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载“谓赠遗之玉也”。
3 朝会用玉
在君主与大臣见面的场合中,双方都要执玉,天子执玉象征权威和地位,大臣执玉表示身份,因阶级不同,所执玉器也不同。《周禮·考工记》中记载“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另外在朝会时,天子可用玉器验证诸侯身份,辨别是否为本人,在天子升坐时,臣子要用玉器引导,综上,玉器是朝会时不可缺少的用具。
瑁:瑁是古代天子接见诸侯时所执玉器。《说文·玉部》载“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黎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从玉、冒,冒亦声”。
珽:珽是天子所执的玉笏。《说文·玉部》载“珽,大圭。长三尺,抒上,终葵首。从玉,廷声”。《玉篇》载“珽,笏也”。
瑗:瑗本来指孔大边小的璧。《说文·玉部》载“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
瓛:瓛是古代公卿所执的桓圭。《说文·玉部》载“瓛,桓圭,公所执。从玉,獻声”。《周礼·考工记·玉人》中载“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
玠:玠是天子和诸侯都能执的一种圭。《说文·玉部》载“玠,大圭也。从玉,介声。《周书》曰‘称奉介圭”。《尔雅·释器》中有“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琰:琰是一种带尖峰的圭,天子用于讨伐不义。《集韵》载“琰,圭之锐上者”。《周礼·考工记·玉人》中载“琰圭九寸”。郑玄注《周礼注》中有“凡圭,琰上寸半。诸侯有为不义,使者征之,执之以为瑞节也”。
珪:“珪”同“圭”,是诸侯朝会时所执的玉器。《说文·土部》载“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珪,古文圭从玉”。古代不同等级的大臣执圭的长度和花纹都不同,法度森严,尊卑有序。
璋:璋是诸侯朝聘行享礼时所用的玉器。《说文·玉部》载“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王筠曰:“六玉皆见上文,此所以配之幤总结之,以见其为朝聘所用之玉也。”《左传·昭公五年》载“朝聘有珪,享覜有璋”。
玉器是中国古代社会最独特的、最具有标志性的物质,玉晶莹温润,洁白高贵,富有灵性,玉深受古人的喜爱,代表了古代君子的高尚品德,因此在众多古代典籍中都有与玉有关的记载,本文就是对《说文解字》中的部分玉部字进行了考释,并作出分类,由此也对中国古代玉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行文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料搜集不全面、分类不准确、论证内容不充足等问题,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申歆梦,女,汉族,河南南阳市人,学生,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在读,四川大学考古系,研究方向:美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