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探究
2019-07-11陈素轻
陈素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模式和教育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提升学生们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还是培养学生们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性手段。在综合素质培养的现代化课堂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等方式都有助于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形成对语文的学习能力,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四年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252-01
语文是"全能王",融会贯通者各门学科,学好语文对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而阅读是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关键手段,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四年级小学生们的阅读和应用能力。
1.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还无法完全的认识世界,所以认识事物难免会片面化,无法正确、准确地得出观点。他们的阅历尚浅,知识面比较窄,在阅读方面都是有很大阻碍,但是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会使学生们有心领神会的感觉,促进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课外知识的内化,而小学的阅读不仅包含着课内阅读,还包含着课外阅读的范畴,学生们除了课内的阅读教学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课外选择性的阅读,这种阅读一般是在课外由学生们自主完成的,因此,课堂阅读中教师的引导的方式对学生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启发性的。
2.利用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
新课程改课不断地深入,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加入互动教学的模式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师们通过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产生相互作用力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用快捷的速度完成当前的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阅读文章之间产生深度的沟通,培养起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2.1 通过互动式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想象力。语文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课程,学生们学习语文阅读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形成的。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课文知识的问题所在,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互动模式中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促进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对S版四年级上册《一块特别的石头》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见过特别一些的时候?学生们相互交流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你们知道咱们今天的课文中特别的石头长什么样子吗?它的特别之处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仅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们分组或者自行进行互动交流,互相交换看法,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对学生们来说是在互动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会阅读。
2.2 利用深度互动阅读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们在生活中渐渐积累经验,通过积累的点滴经验,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互动模式教学,让学生们明白语文的生活性,从而联系生活进行阅读。例如,在S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篇文章中,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围寻找不同的树叶收集起来,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你们分别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它们都是绿色的吗?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之后,由代表起来总结发言,并展示自己小组中不是绿色的树叶,在全班同学的相互交流中,树叶有什么颜色的学生们也都明白了,这样的互动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们联系了生活的实际,更让学生们有一双发现新鲜事物的眼睛,对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3.开展阅读综合训练,提升学生阅读综合能力
学校的引导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学校的系统训练中,小學生可以克制懒散和不专注的坏习惯,能专心的进行阅读训练,查缺补漏,教师还能用自己的知识面带领学生们衔接好课内外的知识,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成效的;再加上系统的训练可以快速的让学生领略阅读的魅力和阅读的技巧,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的日常习惯,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才能有效发挥阅读的益处。综合训练可以是组织学生进行模块阅读,也可以是交流心得,让四年级的学生们在阅读中能有伙伴,进行思想碰撞。
4.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时用生活实际联系阅读教学,感受阅读教学的生活化,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综合训练能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综合能力,展现新时代小学生的阅读新风貌。
参考文献:
[1] 刘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 陈昱蓓.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