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探讨
2019-07-11赵芳
赵芳
摘要:数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165-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个优良、广阔的情境里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开发素材,而且要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科学合理、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开始,是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情境创设情趣化,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与加减法,就带着学生跳“手指舞”通过手指数量的变化让学生学习1-5以及10以内的数字认识;比如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时候,组织学生创设“购物”情境,模拟扮演商家、用户,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实际交易”从而从感官方面获得最大的认知;在“我和小树比身高”、“我来参加运动会”等情境中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不时提问:今年1月你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选定的小树1月份身高多少?现在4月份,你的身高多少,小树的身高多少等等,学生听到问题会很积极的去实际测量,并且自己做对比;在“我是药剂师”情境中学习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同时渗透我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两以及有关中药的一些小知识点。
充分利用情趣化的真实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总结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2.情境创设生活化,拉近学习距离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笔者拿出同样的长度的2根绳子以及一个盒尺,提问:2个同学分别用绳子围一个图形,比比看哪个面积大?接着导入面积的概念: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提问:我们常说一亩三分地,这个面积有多大?怎么比较?一亩是多少平方米?具体面积有多大等等,学生对于“亩”这个概念还是停留在家长的口中或者自己的感受中,没有实际测量过一亩地是多少平方米,但是留下的问题已经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在合适的时候笔者会带着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一亩地、操场、主席台等地方的面积。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让学生自己再次深入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上数学,拉近学习的距离。
3.创设情境目标化,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度,而且能够给学生以信心继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能够让学生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野炊”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准备食物、水果以及物品的分发。但是教学重点要落实到“食物总数多少”、“班级有多少同学确定参加”、“怎么给大家分配食物”、“要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多少份食物”、“依据什么标准来给大家分配食物”等数学问题中,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讨论“野炊做什么准备”、“谁去不去”等无关教学的问题上。
4.情境创设广阔化,保证充足学习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通过“判断哪杯水更甜一些”的问题情境入手,给予学生猜测质疑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将学生引入到要想比较水的甜度,必须知道糖和糖水的质量,用分数可以表示出每杯水的含糖量,通过观察,学生发现需要通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100)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数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结语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由情境滋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内容灵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郦海明.以问题为纽带,用数学来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31-32.
[2] 吳冬梅.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问题的创设[J].教育,2016(6):00150-0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