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探索
2019-07-11胡延江
胡延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学科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科的基础任务就是培养上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传统到现代教育读写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重点训练的层面。在大力倡导自主性学习的今天,为了培养阅读能力,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下面就从教学实践中谈点体会和尝试。
关键词:阅读能力;方法;整体阅读;语感;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明白阅读文章,究竟学点什么
读文章就像人们走路一样,只有了解了究竟走哪条路,才会朝著既定方向走下去,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读点什么,学生才会有方向,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悟出:无论古今中外任何文体的文章,我们读的时候都应关注文章文体方面的知识;关注文章的具体内容;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关注文章的情与理。只有学生知道这些,读时才会有条理、有层次地把握文章,才会形成自觉、自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初读文章,形成“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作者等对话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初步读文章,形成整体感悟,从这种最初的感悟中明白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进而在这种感悟下形成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与阅读热情,拉近与作者、文本的距离,并且试图用语言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使作者想说的清晰地建立于读者的头脑之中。
三、阅读时抓住文体特征
我们知道大海中航行的船以航灯为方向,在阅读中,文体实际上也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因为每一种文体的文章都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鲜明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抓住文体特点,以此为切入点,然后顺藤摸瓜,逐步理解文章的语言内容、情与理,按此顺序逐步深入,逐次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对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能力,具体应做到:
1.注重选取典型的范文
通过对范文某一突出意象的阅读练习,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吸引学生产生理解欲望,在潜移默化中熟练掌握阅读的技巧。
2.训练应有层次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有一定的程序,遵循人类认知规律,即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
四、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化对文章理解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由浅层到深层次、由小单位到大领域,可分为三个层面: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对言语生活的感受;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在具体阅读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初读发现
初步阅读文章,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重点、特色语言积极适应和理解。
2.细读品味
在初读发现中,细细地、有滋有味地品味其更深层次的获得,正像叶老所说:“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例如《散步》中“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中的体悟。
3.比较鉴别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欣赏,在反复品味中相互比较,真正把握作者的意图。
五、读写结合,强化阅读能力
阅读是为了积累知识、丰富知识,进而形成阅读鉴赏能力,而写是在一定知识和生活感悟的基础上对读的升华,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将二者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1.造句仿写
例如,在学完《春》后,让学生仿写“春天像……”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2.创新续写
例如,学完《皇帝新装》后让学生写续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炼小标题
4.赏写片断
学完《山中访友》后写一段景色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上一层楼。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语文素养所涵盖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感染,提高辨析、审美能力,获得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提高思想境界,掌握阅读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德才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6(12).
[2]李云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5(9).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