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浅析
2019-07-11吴子龙
吴子龙
摘 要:文章从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当前古籍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浅析,结合本市工作开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新时期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
1 古籍保护利用的重要性
自先秦至1911年,我国古籍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从意义上讲,古籍客观全面地记载着我国历史、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从特性来说,古籍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不能完整再现,亟待抢救性保护。从受众群体来说,以新乡市图书馆古籍部为例,到馆读者主要包括河南省内外高校及科研系统的研究人员、地方政府编修方志工作人员以及部分社会历史文献爱好者。这些群体对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的需求量较大,范围较广,到馆频次较高。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当前国学、史学等传统文化研究的广泛宣传和深入开展,古籍文献的读者开始出现大规模回归和泛化,从中小学教材到电视节目,从专业群体到大众参与,古籍保护、宣传与知识普及工作需要抓紧开展。
2 古籍保护利用现状
1)政策支持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古籍保护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文件相继出台,河南省也先后出台了相应政策,大力推进华夏文明历史传承创新区建设,对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给予了政策指导和支持,古籍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保护成效愈加彰显。全国各地按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安排,先后开展了古籍普查、珍贵名录申报、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立、古籍修复以及资源数据库建设,成果丰硕。新乡市现有古籍收藏单位达11家,其中,新乡市图书馆现藏古籍文献近20万册,库房面积达1000平米,先后有11部善本古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三批和第五批《国家重点珍贵古籍名录》,23部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141种古籍善本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009年5月成为河南省第一家荣获“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称号的地市级馆。完善了樟木柜、密集书架、恒温恒湿和技防安防系统,2017年建立了古籍修复室,启动古籍试修复工作。2018年年初,《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目录》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审校出版,最终录入全国普查平台古籍共计7860部99000余册。强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有效确保了古籍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古籍利用有迹可循。2016年,国办印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入挖掘文化文物收藏单位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在中文古籍文献数字资源开发、加工、传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拥有中华古籍资源库、四部丛刊、数字方志、民国文献等大量的数字古籍资源,古籍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也明显优于其他收藏单位。近年来,河南省图书馆文创工作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豫图文创”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平台,从专题教育、亲子互动、阅读推广、展示展览等多方面进行了大力开发,成效显著。
3 古籍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欠账较多。除了省级和大专院校收藏单位有可靠的经费保障外,其他省以下单位保护经费十分有限,导致诸多古籍收藏单位硬件设施老化落后。首先馆舍面积不达标,结构不合理,密封性和抗震性能较差,缺乏有效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对特藏文献的保管极为不力。其次,有的单位缺少监控、防盗、消防等控制设备,甚至一些单位还在使用敞开式书架或者老旧书箱,防尘、防光、防虫、防腐蚀措施还远远不够。再次,对比先进地区,许多经济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馆舍陈旧,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读者的借阅查询环境。
2)人员构成参差不齐。许多收藏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古籍专职管理人员不足,一些地市级馆古籍修复人员也是屈指可数,古籍专业队伍有青黄不接情况。比如新乡市图书馆,虽然古籍工作人员有5人并且实现了年轻化,但都是历史、中文等相关专业,没有专门的古籍文献研究人才,专业水平还有待长期积累和提高,还缺乏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不能保证稳定、高水平的专业研究成果。
3)保护和利用脱节。无论是古籍从业人员还是外来读者,均对古籍利用存在重重顾虑,怕对古籍造成损害,重收藏轻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单位的古籍部门职能更多的是收藏、管理、安全,开放一些的单位会提供咨询借阅,但由于人财物的不到位,能够围绕古籍进行文创开发的单位更是少之又少。
4 做好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对策
1)强化经费投入,为古籍提供“舒适的家”。应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改善古籍保管条件,无论是恒温恒湿、防盗消防还是库房规格,都应当按照标准达标,确保古籍最大程度避免老化损毁,从而进行开发利用工作。达到硬件标准的收藏单位,可以通过自身资源挖掘、专业人才培养、社会合作等方式,在现有可参考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探索开发利用工作进程,把古籍利用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2)重视人才培养,为古籍寻到“体贴的伴”。要为古籍保护事业提供高素质的新生力量,加强省市培训、地地交流、地校合作,把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提高作为古籍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避免出现因新老交替而产生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青黄不接的情况。要让古籍从业人员系统地学习户籍保护相关知识,如修复、著录、鉴定等,要让他们熟悉古籍的分类与结构,掌握古汉语、版本、文献、编目、计算机等多门类的丰富知识,尽量避免出现频繁的人员流动,逐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家。
3)创新工作手段,为古籍插上“腾飞的翅”。一是加强保护手段创新。进一步完善古籍保护工作制度,运用更加科学先进的保护设备和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古籍修复技术的推广和人员培训,确保古籍“老有所养”。二是推进开发利用手段创新。要在不破壞古籍的前提下,优化古籍的再生性利用,比如影印、微缩等手段。加快推进互联网+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古籍书目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功能,高效快捷地将信息向需求对象宣传和推广。此外,还应当借鉴其他收藏单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古籍文创项目,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互通互融,共同提升。
4)加大宣传力度,为古籍谋求“合作的人”。古籍保护要从理念着手,从思想上提高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行动上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要想法设法通过展示展览、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调动公众保护利用古籍文献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经费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共赢,科学有效地推进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5 结语
总之,古籍文献的保护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好古籍的保护利用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图书馆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古籍工作的前行。因此,新时期,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要求、新向往,如何使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做得更好,让绵延数千年的古籍文献为更多人所利用,正是亟待古籍从业人员思考、探索、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江.图书馆古籍图书的保护与利用[J].现代情报,2011,31(8):151-153.
[2]孙丽媛.也谈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图书馆学刊,2014,(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