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化教学的冷思考
2019-07-11陈健
陈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1-0012-01
信息化教学乘课改东风“扶摇直上九万里”,遍地开花。若不懂几个时尚的名词,如慕课、翻转课堂、56好号教室、可汗学院,便觉得已然落伍,基本的课堂教学都无法适应。
信息化教学确实有其天然优势。内容上,海量资源、信息爆炸,还有新的课外学习资源不断产生。仅宁波“智慧教育平台”上就有近500万个学习资源;形式上,生动活泼,多媒体呈现,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交互性强;情感上,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个体差异,利于激发好奇心;教学上,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有较大的自由度,包括能让家长、社会力量等参与其中。
其优势显而易见,然在“不远的将来”,它想取代传统的学校,我认为这个“不远”还是“路漫漫兮”。
首先,信息化教学缺乏情感温度。面对面,与人对话,不但可以提升交际能力,更能够消释长时间与机器交流的压抑感。在班级、小组内及时互动交流是信息化学习无法超越传统教学的。老师对孩子肯定的眼神,轻柔的拍肩鼓励,答出超难的诗词后全班的集体鼓掌,这个是信息化学习可以比拟的吗?
第二,目前的信息化教学推广还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对绝大部分老师来说,信息化教学,通过智慧教育软件来教学,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教育考评等压力本身就很大,碍于此,研究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不高;而另一方面却是各大信息化公司闻到了教育大蛋糕的香味,大力推广各种教学资源库、云平台,贊瑜掩瑕,想分到信息化教育的一杯羹。这两厢一冷一热,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按部就班,或者原地不动、静观其变,是最安全的,先吃螃蟹除了美味还有致命的风险啊;出于商业目的,各种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性宣传较多,服务培训的后期支持不足;同质化严重,容易形成过渡消费。有时,可以选择的多了,反而不知道选哪个最好了。
第三,信息化资源亟须整合。目前的信息化资源量整体看是大的,但泥沙俱下,总找不到自己心仪的那个课件,总在找资源的过程中浪费很多时间。找教学资源不是逛淘宝,可以悠游自在,必须提高效率。各大公司各自为政,不能有效互通,行政部门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去粗取精,点对点按需推送,让师生能够快速地找到“衣柜中最爱的那件衣服”。
第四,信息化学习能力需大步提升。在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整体布局,重点突破,加快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和主动性。用信息化教学,不仅是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更是教学形态上的根本性变革。我们不乏听到这个样的新闻或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边区受助所得的电脑、远程授课系統,被所在有防盗门的房间里,怕被老师用坏了;引进的steam教具因为无人会用而蒙尘;3d打印机为学校评选样本学校而买,没打几次就成了摆设;智慧平台没有兴趣去登陆……让孩子在安全的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外物的发展是快速便捷的,内心的改变是缓慢逐步的。
综上,虽然信息化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发展是大方向。我们不会漠视,也无意唱衰,更无法回避,只有迎头赶上,积极开展教研探索新时代教学规律。在课堂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让机器为人服务,让信息化为学习助力。创设适合信息化学习的课型,学习研发微课,有意识地使用“同屏交流”等技术增加课堂及时互动,这些都是老师个人可以去尝试的,且能收获惊喜;从外围环境看,区域内应形成信息化教研的师资培训计划,设备建设规划,建议以一学校一平台一软件一课型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可行后大力推广,不断改进。
主要的策略有:
1.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抓住“怎么学得有效”的核心问题进行探究。打破原来的“教的精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出问题,梳理核心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问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敢于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提升教师引导力。通过研究核心问题,让老师更合理地运用现代化工具,更加关注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确定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依靠学生成就有效课堂。
3.课堂教学转型。通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方法、评价等方面积极创新,摸索出适合于教材和本班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高效,形成全校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梳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巩固团队合作意识,让课堂不再是信息单向传输的空间,而是激扬生命成长的“生本课堂”。
当信息化为个人的意愿所服务时,才是真正的AI时代,真正让“科技改变学习,信息化成为学习的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