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细读中发展学生感悟
2019-07-11刘靖华
刘靖华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学教学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影响着孩子将来的发展。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需要智慧,在积累品读和赏析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细读文本,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受到文化水平和社會经历的制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课文太深奥难以理解,进而让学生对课文越来越不感兴趣。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老师要注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深入思考课文、欣赏课文,如此才能有效地使学生感悟到语言的形象美。
时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初上小学的时候,有过这样一篇课文《爷爷和小树》。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家门前有一棵小树。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爷爷不热了。”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代名词,以孩子的口吻去讲述文章,就会吸引孩子。
老师应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段话很明显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呢?老师不妨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习惯。文章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小树写活了,更加体现出爷爷与小树之间的亲密无间,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二、细读文本,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对意境的描述,不仅可以渲染氛围,塑造环境背景,还可以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想象力。在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有许多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凸显文章情感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想象文本的画面,把自己置身其中,从而感受那些优美文字背后的深远意境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竹林外三两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到江水变暖了,刻画出一派初春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深层体会,老师可以问学生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也可以问学生此句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回答看到桃花开了三两枝,鸭子争相下水的画面。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如继续问:“从这幅画面,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景?”如果学生回到:“早春景象。”老师就继续引导:“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早春景象而不是暮春景象?”“桃花才开了三两枝,而一个‘先字也表明了春天刚刚到来,江水退去寒冷,渐渐变暖的情况,所以是早春。”学生继续回答。此时老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读懂了这句诗的含义,同学们下次可以试着自己去品味一下文章,那样会更有意义。”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让老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不要“学生还没学会走,就让他们跑”,从某一个点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进而感悟文本的意境美。
三、细读文本,体验人物的情感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刻画人物的文章。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这类文章认真仔细品味,从而感悟人物的情感。
例如,鲁迅《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么圆规式的姿势。”文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辛苦,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变得没有信仰、金钱至上的特性。即对人的刻画,也反应着整个时代的背景。老师要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一层层深入进行分析。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引导学生阅读,在细读文本中感悟真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仔细品味文章,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文章用语的优美,意境的深远,感悟人生真谛,进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