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引用悟情学法
2019-07-11王振国
王振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是季羡林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感人至深,以大量日记引用表情达意,结构独特。不过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如何做到聚焦目标、长文短教?听了我校武有锋老师的教学处理后,让我有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板块一:直接入文,选准亲情基调
上课伊始,诵读课文总起句,植入怀念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相同情感,继而抛出“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作者怀念母亲?”引导学生以文中的“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披文入情,品读体验失去母亲的悔恨与痛苦。
【观课建议】 学生悲情基调入境,体情到位理解入情。不过在品读怀念生母情感中,若能补充作者外出学习时间到底有多久,母亲到底如何记挂儿子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理解作者的悔恨会更有帮助。
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这一资料能体现特殊年代里母亲无私的爱,以及作者无法回报而“寝不安席,食不下咽”的悔恨之心。
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 ”
母亲这句简短的话里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设想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着自己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这不更能看出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挂念?结合课文的描述,可适当猜测作者离家时的场景。
板块二:品读日记引文,穿点成线爱国情
随后武老师紧扣作者日记顺序聚焦“日记中哪些句子最能看出作者怀念祖国母亲?”
1.日记一:环境抒情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武老师在诵读谈体悟中,指出直接抒情的写法。最后导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織上对面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薄暗中。”点拨作者因思乡念国而凄凉,就像黑夜一般的愁,引出环境描写衬托心情,自然而然得情得法。
2.日记二:反衬思国情
紧扣作者的感叹“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问:“到底是怎样?”围绕房东太太等待儿子时前后动作、神态的描写,理解母亲对儿女的爱与牵挂都是一样的。随后追问“作者为何写房东太太?”自然引入,勾起作者想念自己的母亲,反衬出作者思家念母的内心活动,同时进一步理解人物动作、神态之中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法。
武老师在引导品析中并没有条分缕析,而是紧扣“哪些关键词句,体现了作者的思念?”这一问题,以读句谈感悟、品感情学写法的思路教语文。
3.日记引文,直抒爱国情
武老师在日记和追梦选段诵读中教学作者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将作者爱国思亲的情感推向高潮。随后她又以所选日记的时间连续跟进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祖国母亲“频来入梦”,达到既理解词语,又升华作者思国心切的目的。在不起眼处发现教学契机,目光独到、犀利,将直接的抒情表达方式与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巧妙融合。
【观课建议】:武老师立足语文本真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学习表达,就课堂教学也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于生身母亲部分以“寝不安席、食不下咽、追随母亲于地下”的关键词,着重以补充资料形式体悟母亲很爱他、挂念他;自己陪伴母亲的时间很少,理解作者的思念、悔恨即可;其次,文中所选的日记内容集中品读一部分,只讲授基本方法,其他让学生有选择地合作学习某一部分,再进行交流,使课堂张弛灵动;最后设计抒情练写板块,将学文悟情、用法表达落在实处。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基于课程标准,选准学段内容,使语文知识、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熏习的双线有效融合、同步提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语文老师长期实践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