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静宁县地秧歌中的唱腔及其艺术特点

2019-07-10陈小青

北方音乐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南门小曲秧歌

【摘要】地秧歌是我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之一,本文研究的南门村地秧歌是极具口语化、通俗化、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该地秧歌流传于静宁县各乡镇,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春节演出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从南门村地秧歌的发展、唱腔、艺术特点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静宁县地秧歌,使静宁县地秧歌的发展更加蓬勃。

【关键词】地秧歌;南门村;表演形式;唱腔;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南门村地秧歌的发展

静宁县隶属于我国甘肃陇东地区,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地秧歌作为当地一项经久不衰的民間艺术活动,人们组织这些活动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表达了敬奉山神、保佑全家幸福安康的意愿。南门村属静宁县乡村,关于南门村地秧歌的起源,根据当地的长者以及每年组织地秧歌的村民讲述,已经延续了很多年,从最开始的几人组队到现在的不限人数,从流传下来的几首小曲到十几首,南门村秧歌队在日益壮大,据讲述,曾经逝去的老前辈们在组织这些民间艺术活动时,由于村子里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限制,所有的地秧歌用具都是象征性的制作,而现今地秧歌用到的一些实物(女童手端花盆、男童手持银刷、旱船、纸花等)都是按照村里的部分长者描述、指导而现场制作。

南门村地秧歌以村社(南门村分一社、二社、西坡、东坡、五院)为单位自发组织活动;带头组织的则是村里爱“闹腾”的年轻小伙和每年换届的大会长和小会长(会长:村里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一般参加扭秧歌的多半是小孩;由于体力因素,舞狮和划旱船的都选择年轻小伙和姑娘,演唱秧歌小曲的则是所有的参耍人员。地秧歌活动不限人数,春节的正月初一便开始筹备,村里会唱秧歌小曲的婶婶大娘们大年初一吃过午饭就来到打场(打麦子用的大场地)里反复教唱秧歌唱词和扭秧歌的基本步伐——十字步,一直持续到表演那天,且家中凡是参与扭秧歌的男孩女孩,家长必须制作“道具”(如图1),以及村里的巧手“把式”(能力比较高的人)做旱船(如图2),“狮子”则是从社火器材店买回来的成品,每年延续使用。

静宁县南门村地秧歌在当地俗称“耍地摊儿”,而同为静宁县南门村的高跷秧歌又俗称为“高轨子”(轨子,当地方言,意指膝盖),南门村地秧歌因区别高跷秧歌和映衬地秧歌的演出形式而得名“耍地摊儿”,故本文以当地方言“耍地摊儿”称谓。

二、南门村秧歌队的表演形式

南门村秧歌队的表演形式为男童女童扭秧歌、青年男女划旱船、青年壮汉舞狮子等。秧歌队很多年以来都是在夜晚举行,演出当日下午,家家户户提前吃晚饭,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观看或参与耍地摊儿。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村里会化戏子妆的长者给参加的人“打脸”(当地方言,意为化秧歌妆)、穿服装。等到夕阳西下,欢乐喜庆的耍地摊儿活动才真正开始:男童头裹白羊肚手巾,手持银刷;女童腰裹大片丝巾,手端花盆,花盆内点燃蜡烛;其他划旱船、舞狮的男女演出人员穿往年重复使用的秧歌服。在去打场之前,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东岳庙”(南门村村庄内烧香祭拜的寺庙)“叫马”(谐音,具体字幕不详,意祭拜,请示神灵活动要开始,保佑平安顺利);接下来便真正进入“耍”的环节;秧歌队挨个在每个村子里进行表演,带领秧歌队的则是一位节奏感和应变能力较强的人(秧歌头);正式表演时,秧歌队的所有人听秧歌头(2/4)“× × | ×× × |”的节奏开始表演,男童女童脚底走“十字步”,手随脚步自然摆动,边走边跟节奏唱秧歌小曲,如《十杯酒》《绣荷包》《十绣歌》等都是必唱曲目;赶完这村的打场就换去别村的打场,直到把附近好几个村子一一赶完,当所有的活动都完成已很晚了,孩子们虽体乏但内心鼓舞还想继续;秧歌队也是有始有终,所有人演出完毕后回到“东岳庙”“叫马”,叫完之后才算秧歌队完满完成所有活动。

三、静宁县南门村秧歌队秧歌小曲的唱腔分析及艺术特点

艺术可以反映当代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和感受,它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大家的共鸣,与人关系更加密切。笔者系静宁县南门村人,从小耳濡目染当地的秧歌小曲以及地摊儿演出;人们围绕春节组织了很多习俗性的活动,而当地秧歌小曲由于时间的迁变流传下来的曲目种类较少,但每一种首曲目中涉及到的内容丰富,不仅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特征,还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由某句唱词寄托的信念等。南门村地摊儿小曲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方言及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地摊儿小曲独特的音乐唱腔特征。

(一)唱腔与方言

静宁县地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优美流畅的旋律,其小曲演唱极具口语化、通俗化以及乡土气息的地方特色,将音乐和节奏以及独特的方言文化紧密结合,流传于静宁县各乡镇,这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春节演出艺术形式之一。地秧歌小调唱腔丰富而独特,部分小曲每句结尾运用拖腔强调歌词的圆润,咬字是影响歌曲发音的主要因素,演唱者根据歌词寓意表达歌曲情绪;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物,但作为衬词自身并无实际意义,只是起着辅助作用,南门村地秧歌唱腔随着方言的高低腔调而变化,旋律线与曲调中方言的音调一致,并且小曲的唱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特点为方言化、分节歌式、叙事性、依旧曲即兴填新词等;该地摊小曲结合了当地的方言音律,通过大众化的方言押韵唱词表现地摊儿小曲,如在《十杯酒》一曲唱词中“杯(pei)子”“两眼(lian)”“身披(pei)”“地(ti)”;且杯、披都唱(pei);南、蓝都唱(lan);眼、脸都唱(lian)等方言改变了原本汉字拼音的读法,但未改变其自身意义,运用在小曲中具有独特的韵味,曲调体现北方民歌的质朴,无论唱词是固定不变还是即兴发挥,都能表达人们豪爽的气概和对生活无限的憧憬。此曲共有十段唱词,全都以叙事形式出现,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表达方式;小曲虽唱腔平缓,但旋律优美;每乐句结束都要重复一次,人们以当地独特的方言俗语进行演唱,如人们在玩尽兴时会随即用一首曲子即兴创编歌词演唱,每一首小曲都可以信手拈来。

(二)唱腔与伴奏

演出时伴奏乐器仅用到大鼓和?,由于当地民间活动除地摊儿之外还有社火、高跷等也用到鼓和?,不需要花费资金和人力再组建秧歌伴奏乐队;又因为鼓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强烈的节奏感,在大众场合有较强的震撼力,因此,人们演唱小曲时并无固定音高,按自身情绪掌控小曲音高。地摊儿小曲用大鼓伴奏时多用“2/4   X  X |  X X  X|XX X  XX|”的节奏型,时而按小曲风格加花营造喜庆的气氛,再如《十杯酒》,每小节按“2/4   X  X |  X X  X|XX X  XX|的节奏型,无论是二拍子小曲还是三拍子都会用到切分节奏来伴奏。

(三)艺术特点

1.注重“花音”的美学处理

南门村地秧歌作为当地民间的一项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地摊儿小曲注重“花音”(倚音)的美学处理,人们运用地方语言演唱小曲并加入“花音”,将小曲进行二度创作,完美地演绎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作品。如《绣金匾》,“正”“月”“闹”等字的演唱加入“花音”,加入的“花音”虽多,但使内容更加丰富,旋律起伏流畅自然,不失北方民歌的自由活泼以及整齐押韵的句式特征,再加入小曲本身四度模进的曲调变化,推动着整首曲子的发展。

2.地秧歌中的“润腔”变换

“润腔”在小曲中的使用对南门村地秧歌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演唱者使用各种装饰音,其中一些是为了协调词语的关系而添加的,一些用于装饰曲调并在改变情绪方面发挥作用;根据音乐旋律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演唱者可以按自身需要调整“润腔”;当音调缓慢时,“润腔”也会随即减少,因此人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此种演唱形式是人们喜欢炫技的唯一方式。

如小曲《十绣歌》演唱曲牌比较单一,整首乐曲由十个乐句组成,小曲唱腔结构运用曲牌连缀的形式,从头至尾都是相同的曲调,每个乐句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口语化的“吆”“么”“呀”“儿”“那”等衬字,并且将这些衬词穿插于整首小曲中,使地摊儿小曲朗朗上口,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对不同的小曲把握的不同风格。通常情况下伴奏乐器都会由鼓和?代替,偶尔会加入板胡的主旋律伴奏,曲目通常以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形式展现。

3.曲牌连缀的唱腔结构

南门村地秧歌小曲多为人们通过同曲异词、依曲填词的即兴创作手法表现作品,许多作品以分节歌的形式展现明朗欢快的歌曲意境,表达演唱者的内心所想。其小曲节奏鲜明,大多为二拍子节奏;曲式结构大多为方整型对称乐句,旋律的起承转合,高低起伏波动不大,形成语音结构和音调旋律。《对花》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传统小调,是汉族民间对歌中最常用的一种题材。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能、传授知识、娱乐嬉戏、交流感情。小曲《十对花》以E羽调式为基础的二拍子节奏,如小曲歌词:“正月里开看灯花”“二月里开的迎春花”“三月里开的桃杏花”等,按季节编配歌词;音乐节结构相对较长,在问题和答案的正确词语之后,必须每个都添加一大段巧妙的衬里字和有趣的衬里,“对花”中使用的不同衬字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地区的特色和活泼的音乐个性。

四、结论

中华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南门村地秧歌同许许多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且为人们所接受。南门村地秧歌不仅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保留着传统文化和古代民间艺术特色。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新时代,作为反映人民精神生活一部分的静宁县地秧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间传统艺术的需要,更是顺应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静宁县地秧歌是劳动生产力与人民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充满智慧的人民的结晶,它贴近人民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娱生活,是当今百姓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之一。南门村地秧歌在许许多多秧歌艺术中只是屈指可数的一小部分,正因如此,需要继承和完善缺失的一部分,努力将南门村地秧歌传承下去。总之,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静宁县地秧歌,使静宁县地秧歌的发展更加蓬勃。

参考文献

[1]贺宇.格亥图村秧歌调的唱腔与唱词[J].阴山学刊, 2011(12):42-43.

[2]邱天赐.浅析甘肃庆阳秧歌小调的艺术特点[J].西部皮革,2016(5):211.

[3]朱安俊.浅谈秧歌[J].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处,北京10026:104-109.

[4]易人.竞芳斗艳 五彩缤纷——六首对花的比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7-18.

[5]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3):81-82.

[6]张冰冰.钢琴曲《绣金匾》的音乐结构与演奏教学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144-146.

[7]赵琦.祁太秧歌唱腔发展的多视角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10-14.

[8]梁辰.山东聊城“运河秧歌”艺术特征研究[D].聊城大学,2014:10-24.

[9]李启鸿.歌仔戏唱腔与闽南方言音调[J].欣赏与评鉴, 2002,7(20):28-34.

[10]薛艺兵.北方各地“秧歌調”同源关系辨识[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06-115.

作者简介:陈小青,女,汉族,甘肃静宁,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南门小曲秧歌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南门小巷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紧张的亲子手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