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2019-07-10武丽涛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8期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

武丽涛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着马克思丰富而宝贵的人学思想。我们大致可以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架构概括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这三个层次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且关于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蕴含在第二个层次中。对这四个规定的讨论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人学思想;异化劳动;四个规定;私有财产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对前人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扬弃,把一种唯心的、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异化概念拉回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来,并将其合理地运用于经济生活的运行中,由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具体地,“异化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含义:指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及其结果与之相离异,并作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奴役和支配工人。

二、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一)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变为廉价的商品”[1],这是二者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工人通过自己的生产创造出劳动产品,而这种本应属于工人的劳动产品现在却不属于工人,它作为异己的力量与自己相对立,并且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他的自主性就越丧失,他创造的商品越多,作为异己力量的商品对自己的统治就越彻底,工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廉价。

(二)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

“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2]劳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成为一种满足劳动以外需要的手段。劳动虽然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只要劳动,只要做出这种行为,它便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活动,人对它不能加以控制,因为它已属于另一个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的力量,并且这个异己方通过这种力量控制着人对他的劳动的关系,支配着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3]也就是说,工人把自己劳动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基本生存的手段。人在劳动中把自己异化为一种满足生理需要的工具。异化劳动使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变成了受迫的、外在的活动,变成了支配人的,而非人自主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人在劳动中使自己异化。

(四)人与人相异化

首先,工人与工人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4]。人的身份被固定化,“工人”成为人的固定身份。对工人来说,适用于其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己生产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其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其次,工人与资本家相异化。“人同自身以及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5],神和自然界是不可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的,而资本家则可以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来实现对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支配。

总的来说,关于异化劳动的前两个规定是可经验的,后两个规定是经逻辑推理出来的,第三个规定是对前两个规定的抽象和概括,前三个规定必然导出第四个规定,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三、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和原因

(一)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由他预设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才得以提出异化劳动,并进一步分析了它同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预设了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然后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严重不符,于是决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劳动的异化展开批判。可以说,没有这种对人的本质的理想预设,也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1、直接原因

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方面分工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分工也意味着某一固定团体必须在某一特定领域深入发展自己的潜力......。”[6]同时,分工还导致了分配的不平等,即劳动及其产品分配的不平等,“因而产生了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延伸到生产领域中便成为一种私有制,是人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2、根本原因

异化劳动实质上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异化。而人的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必定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处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分工成为必要,而分工直接导致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异化,另一方面,分工产生的私有制又间接地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巩固异化劳动,并且随着私有制内部矛盾的凸显,以及私有财产的消失,异化劳动最终也得以消除。

也就是说,异化劳动作为分工的结果,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在一定的阶段内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这种异化劳动中的消极因素大于其积极因素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它因这种阻碍而只能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此,生产力发展产生异化劳动的本身就蕴含了对它的克服。

四、对异化劳动的克服

(一)消除分工和私有制

社会分工导致了有产与无产的对立,导致了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正是分工和私有财产导致了拥有资本而不劳动的资本家和劳动而不拥有资本的劳动者的产生,导致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而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异化的劳动。因此,只有消灭分工和私有财产,才能实现对异化劳动的真正克服。

(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克服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仅代表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且意味着人的精神能力与类意识的极大提高和丰富。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分工和私有制的改变,使得人重新占有外在的物质世界,实现对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关系的占有。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全面和深刻。

从以上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在马克思人学公式中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关于异化劳动的四個规定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总之,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对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进行重点探讨。

参考文献:

[1][2][3][4][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3):15.

猜你喜欢

私有财产异化劳动
刍议民商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研究
基于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分析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从平权到身份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