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2019-07-10董志娜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一体化

董志娜

摘 要:京津冀地区继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那么如何促进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京津冀地区”或是“京津冀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辽宁沿海经济带發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大力支持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多赢,是学术界和经济界对京津冀经济圈的共识。具体来讲,所谓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指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和内蒙古中东部七大地区组成的京津冀地区在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和牵引下,按比较优势和协作分工的原理,在各区域内发展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以达到经济互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行政壁垒的限制。

京津冀地区地域广阔,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但由于行政隶属多元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经济发展格局,区域发展往往服从于各行政区内部利益,忽视了区域的整体利益,致使区域发展相互牵制,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其经济一体化进程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导致这些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更没有能够在区域范围内有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2)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市场发展不一。

由于地域、历史、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尤其是城市间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发展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从地域上看,东部城市优于西部城市,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沿海一线的大连、北京、天津、青岛等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市政建设、产业结构、吸引外资、居民收入水平远高于地处内陆的太原、包头、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市。

(3)产业发展的趋同和过度竞争。

受不同行政区地方政府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京津冀各省市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与整合,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关联弱、融合度低。目前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区域产业上的最佳关联和效益的最大化很难实现。

同时,京津冀地区港口数量众多。客观地说,港口的蓬勃发展的确带动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的确存在过度竞争的隐患。如天津要建设“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青岛要建“国际港口城市”。这种争规模、争效益、争集装箱量、争吨位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开展。

二、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区域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最终合作共赢。从国内外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一种是拥有天然的产业连接与融通的基础。另一种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一体化的制度或法规。笔者认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初级目标是实现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亚中心内部的一体化和之间的经济融通。

(1)发展规划一体化

今天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不应只是对现状与历史的认可,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其发展应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用世界眼光来谋划与布局。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合作过程中,要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将各地的发展统一于京津冀区域开发开放的总体框架之中,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的龙头作用,避免或不再放大同构竞争和重复建设,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专项合作,尽快形成投资新环境。

(2) 市场体系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一体化,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使资源的配置更为优化,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京津冀地区要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必须注重区域统一的市场的培育,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区域统一的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的协调创造统一的市场环境。也只有在区域性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后,京津冀地区才能够具备区域一体化的稳定基础。

(3) 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阶段亟需先行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的要求,从区域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努力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按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快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建设。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形成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公路、铁路运输通道。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大空间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 4) 产业布局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的实施重点是对区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整合、调整升级。必须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这一契机,根据京津冀各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选择具有适当规模和发展潜力进行重点整合。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规划,集中精力打造区域产业优势,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5)生态保护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如果任何一个城市出现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危及到周边区域,影响经济带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京津冀各省市应携起手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基础,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工程,合力打造沿海生态区。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十二五”时期,随着高速铁路、互联网为代表的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资源等要素流动性显著增强,区域内合作、一体化蓄势待发。京津冀地区要通过进一步的区域合作,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努力实现世界级规模的大都市圈、世界级的研发和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中国北方的门户地区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宇虹.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0)141

[3]孙世芳.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论坛,2009年1月 第2期 50-52

[4]蔡德林.京津冀经济圈矛盾解析[J].京津冀经济瞭望,2011年第1期3-6

猜你喜欢

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一体化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京津冀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的实证分析
水利工程对京津冀地区环境的影响及生态化建设探讨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区域人才合作问题研究
碳减排绝对量约束目标下京津冀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