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7-10庄玉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庄玉琳

摘 要:高校办学,育人为本。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中的典型代表,努力探索一体化育人路径,逐渐形成以“上”率“下”全员育人生态、互“联”互“动”课堂协同机制、以“形”写“神”文化引领体系、以“点”带“面”政策制度环境、推“陈”出“新”工作技术路线的育人新范式,育人成果丰硕,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水平办学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一体化育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办学,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根本。因此,高水平大学的建成离不开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致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在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中,力争交出满意答卷。

以“上”率“下”构建校内、校外“育人共同体”,形成全员协同、良性互动的“育人生态”,破解思政工作“孤岛”现象

“三全育人”,全员为首。人才的养成,根植于家庭,关键在学校,面向于社会,需要多方合作,联动发力。学校落实“全员育人”理念,领导干部“帶头”育人,一线教师、思政队伍、管理服务和退休人员、家校企“用心”育人,营造协同育人生态。“育人共同体”中的各主体“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在岗位职责内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1.领导干部带头垂范育人

学校领导带头为新生和毕业生上主题思政课;定期举办“书记讲第一堂思政课”“校长下午茶”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加强与学生思想互动。实施学校领导联系学院、处级干部联系班级制度,选聘一批优秀机关干部担任“人生导师”,解决学生“成长困惑”。

2.一线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制定《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一线教师担任班主任;举办“春风化雨、感念师恩”教师最美瞬间、最感人故事征集活动,连续多年评选“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和“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老师”,树立师德楷模。

3.思政队伍悉心引航育人

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岗位。成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心,全面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构建辅导员教学、科研、实践等全方位发展支持体系。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思政课教师“名师示范课堂”,举办“求石论事”辅导员沙龙等活动,持续提升思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4.管理服务和退休人员匠心服务育人

完善“互联网+后勤”优质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校园服务。拓展图书馆、餐厅、公寓育人功能。支持和鼓励老干部、老教师参与学校育人工作,实施退休专家“护航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成长辅导,为困难学生提供精细帮扶。

5.家校企联动贴心关爱育人

开展辅导员家访调研项目,建立学院家长会和重大典礼家长参与制度,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选聘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合力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互“联”互“动”完善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机制,促进“三大课堂”无缝对接、同向同行,打通思政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主渠道,承担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任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阵地,侧重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效果,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学校坚持理论和实践相补充,主渠道和主阵地相协同,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互融共通,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1.聚焦“第一课堂”,让思政工作“全覆盖”

一方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振兴计划,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党委常委听思政课、校领导讲思政课等制度,助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力量,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立足石油石化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设立覆盖各个学院和全部专业的“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2.融入“第二课堂”,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建立吸引校内优秀学工教师、党务及管理人才转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制度,组织思政课教师直接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课题设计、过程指导和效果评价以及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形成常态协作机制。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设创新创业辅修微专业,实施社会实践与思政课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结合师生成长需求,打造了一批品牌主题教育、志愿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3.贯通网络课堂,让思政工作“有效度”

全面实施“互联网+思政”行动计划,依托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建成集学业、教育、管理、服务等资源于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学生信息及在校表现的全面、全程记录,精准掌握学生个体、群体信息,深入开展学习、消费、上网、运动等数据集成、研究、应用,渐进式实施群体及个体画像分析、成长报告、舆情分析、趋势预警、智能推荐等计划,进一步提升工作针对性和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易班”建设,依托学校作为北京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工作室、北京市学业辅导示范中心的优势,打造多类型的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持续开展“网文专项”,组织评选学校优秀网络作品,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以“形”写“神”建立“全过程”文化引领体系,推动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学校行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坚持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充分发挥石油石化行业优势,构建校企共建、全员参与文化引领模式,打造石油特色鲜明的文化、实践、资助全方位育人氛围,以文化之力增育人之效。

1.把石油精神教育和石油文化熏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石油精神和石油文化渗透到思政课和各类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开设“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等人文素质选修课,开发制作“中国石油文化”慕课。广泛开展“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等主题教育活动,把石油精神渗透到学生大学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石油精神为学生成长成才指明航向。

2.深入实施精神价值引领推进计划、石油文化传承推进计划、文化品牌塑造推进计划

举办中国石油文化论坛、蟒山讲坛等高端文化论坛,策划推出文化艺术作品展览平台“风华艺苑”,推进校史馆升级等,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保障。

3.全面实施“三走三学”行动计划

组织师生走进革命圣地,学习红色文化,涵养爱国情怀;走入石油企业,学习石油精神,砥砺强国之志;走上基层一线,学习国情社情,实践报国之行。依托行业资源和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建设了41个优质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40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和72个社会实践基地,年均10,000余人次在校外基地开展实践。打造出以“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为代表的国内一流专业学科竞赛群,为培养“学术上有创新,工程上有突破”的优秀石油人进行了有益探索。

4.强调资“金”与资“心”并重推进资助育人

75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超过3,500万元,每年举办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充分挖掘企业奖学金文化内核,形成了“自立、感恩、诚信、创新、奉献、责任”的特色育人文化。

以“点”带“面”注重政策落实与前瞻设计,改善思政工作的“外部生态”

“三全育人”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顶层设计应突出重点,着眼长效,政策落实须牢牢把握工作关键环节,注重过程督导和效果考核。学校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深化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十三五”规划制定等重点工作统一谋划和推进。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明确20个有关协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共制定192条工作举措。形成了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合作、全员参与的校院两级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黨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学生工作考核体系、辅导员考核体系等一整套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围绕育人目标,细化任务、建立指标、加强督查,不断完善思政工作“责任链条”,形成“工作闭环”,保障全过程育人的有效实施。

推“陈”出“新”全面实施“绿色成长方案”,落细落实思政工作的“落脚点”

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提出,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个性化特征突出的当代大学生,只有采取“精准滴灌”策略,才能让每个学生“获得感”满满。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聚焦学生“存在感”和“方向感”,增强工作精准化和针对性,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绿色成长方案”,全覆盖每个学生成长规划。通过多渠道挖掘成长数据,精准刻画学生“画像”;多角度分析成长需求,全面诊断成长“症结”;有针对地制定成长方案,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多元化供给成长营养,持续注入成长“动能”;全过程跟踪成长轨迹,有效避免学生“偏航”,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解决学生个体在思想成长、学业发展、实践锻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针对性问题,着力提升学生分层分类指导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涌现出“全国百名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曹立虎、“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陈志明、“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忠、“首都市民学习之星”隋洋等一批青春榜样。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