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芦蒿早熟栽培技术
2019-07-10朱凤芹任春林潘莉
朱凤芹 任春林 潘莉
摘 要:本文介绍了芦蒿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品种与特性、生产技术等。芦蒿以鲜嫩茎秆供食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硒等多种矿物元素,富含纤维素和香脂成分,尤其是蒌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所喜爱。近年来,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其需求量逐年增加,介绍芦蒿大棚早熟栽培技术,供参考。
关键词:大棚;芦蒿;早熟;栽培技术;灌云
一、生物学特性
芦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又名蒌蒿、藜蒿、水蒿等,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芦藁本是野生,现作为一年生蔬菜栽培。芦蒿性喜冷凉湿润气候,在强光下嫩茎易老化;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耐湿、不耐干旱。采取大棚保护地栽培,上市期能提早到12月中、下旬。只要温度适宜,可周年生长,无明显的休眠期。
二、品种与特性
通过多年对芦蒿进行选择改良种植,形成了5~6种产量高、质优味佳的栽培种。
1.按叶型分 分为大叶型蒿、碎叶型蒿和嵌合型蒿3种。(1)大叶蒿,又名柳叶蒿,叶羽状三裂,嫩茎青绿色,清香味浓,粗而柔嫩,较耐寒,抗病,萌发早,产量高。(2)碎叶蒿,又名鸡爪蒿,叶羽状五裂,嫩茎淡绿色,香味浓,耐寒性略差,品质好,产量一般。(3)嵌合型蒿,性状介于上两者之间。
2.按嫩茎颜色分 可分为白蒿、青蒿和红蒿3种。(1)青芦蒿,嫩茎青绿色。(2)白芦蒿,嫩茎浅绿色。(3)红蒿,茎叶红色。其中,青芦蒿经过试验示范种植,已筛选出了适合大棚早熟高产栽培的优良品种为大叶青秆蒿,并大面积推广运用。该品种茎秆青绿色,粗而柔嫩,清香味浓,较耐寒、抗病,生长萌发期比白蒿和红蒿早7天左右,比白蒿和红蒿产量增加10%~15%。
三、生产技术
1.田块选择。芦蒿喜湿耐肥,在湿地和浅水中均可生长良好,以选用潮湿、肥沃的沙壤土为佳,但必须选择前茬为非菊科作物的田块种植。
2.整地施肥。种植前1个月进行深翻晒垡,结合整地施足底肥,667m2分层施入腐熟厩肥4 000kg或腐熟饼肥150 kg、复合肥150kg,然后整地作畦,做成畦宽1.5~2m,畦长30~60m,达到深沟高畦。
3.繁殖方式
(1)种子繁殖。3月上中旬将芦蒿种子与3~4倍干细土拌匀直接播种,采用撒播、条播均可。条播行距30cm左右,播后覆土并浇水,一般3月下旬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间苗、匀苗,移苗补缺。
(2)无性繁殖。①分株栽种:5月上中旬,在留种田块将芦蒿植株连根挖起,截去顶端嫩梢,在筑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45cm×40cm每穴栽种1~2株,栽后踏紧浇透水,经5~7天即可活棵。②地下茎繁殖:地下茎挖出后,去掉老茎、老根,剪成小段,每段有2~3节,在筑好的畦面上每隔10cm开浅沟,将每小段根茎平放在沟内,覆薄土,浇足水。
(3)扦插繁殖。每年6月下旬~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芦蒿茎秆,截去顶端嫩梢,截成20cm长小段,在筑好的畦面按行株距35cm×30cm,每穴斜插4~5小段,地上露1/3,踏紧浇足水,约经10天即可生根发芽。
4.适时定植。芦蒿多采用无性繁殖,可用半木质化茎秆或根状茎进行移植,一般常用芦蒿茎秆繁殖,667m2用量约150kg左右。适宜定植时间为5~8月,其中以6~7月最佳,产量高。将株高约60cm半木质化的芦蒿茎秆从基部近地面割下,去掉顶端嫩梢,在畦面上按行距30~40cm开沟,沟深约6cm,然后按株距20~25cm沿沟依次把茎秆相连平铺入沟中,覆土后使茎秆有3~5节露出地面,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促使茎秆在土壤中能尽快生根,提高成活率。667m2种1万株左右。
5.田间管理。在芦蒿的生长期满足肥水供应,促使芦蒿旺盛生长。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对芦蒿进行打顶摘心,控制生殖生长,促使芦蒿地上部分的大量养分向根状茎集中积累,为棚栽芦蒿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还需注意清除杂草。芦蒿地下茎主要分布在5~10cm土层内,栽种活棵后,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促使根系发育良好,积累更多养分。芦蒿耐湿性很强,不耐干旱,高温干旱季节要经常浇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生长。
6.覆盖大棚。一般在初霜后,及时齐地面割除芦蒿地上部分,并清除田间枯叶和杂草。在大棚盖膜之前,结合中耕松土,667 m2施尿素40~50kg,并浇1次透水,5~7天后扣棚盖膜。大棚芦蒿从萌发到采收上市约需40天左右,因此,可根据上市期安排,提前40天进行盖膜。一般11月初以后在大棚内用地膜直接浮面覆盖在植株上,棚四周压严压实。如土壤湿度过大,则地膜覆盖可推迟进行。晴天中午要在背风处通风换气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为了能够均衡供应上市,可分期分批进行盖膜,覆盖大棚的薄膜可选用0.08~0.1 mm厚度的聚乙烯长寿无滴防老化膜。大棚一般宽4~4.5m,长30~60m。大棚盖膜后的田间管理以温度管理为主:晴天白天棚内气温控制在17~23℃,超过25℃,应在背风处适当通风;阴雨天棚内温度控制在12~16 ℃;夜间气温低于10 ℃时要在芦蒿上加用地膜浮面覆盖,气温低于0 ℃时大棚上要加盖草帘保温。
7.防治病虫。芦蒿主要虫害有蚜虫、玉米螟、棉铃虫、刺蛾及芦蒿大肚象等害虫,可用抑太保、卡死克、菊脂类等高效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病害主要注意防治叶霉病、锈病等,可用多菌灵或粉锈宁防治。
8.激素处理。芦蒿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对植株喷洒赤霉素,可以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能使茎秆粗而嫩,对促进早熟高产具有显著效果。激素处理方法:按1g赤霉素兑水12kg的比例配成80mg/kg水溶液,667m2需用3~4 g赤霉素;在芦蒿上市前1周苗高5~10cm时,用配好的赤霉素水溶液均匀喷洒在植株叶面上,可提早上市。
9.适时采收。大棚覆盖栽培芦蒿,一般覆盖后40~45天,株高20~25cm时即用利刀在芦蒿基部平地面割下,嫩茎上除保留极少数心叶外,其余叶片全部抹除,扎捆码放在阴凉处,用湿布盖好经8~10小时的简易软化,即可上市。如需外销,则需将嫩茎在干净的清水里浸泡一下,可以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热、失水而发生木质化,保持嫩茎清香和鲜嫩。第1茬采收后,应立即清除杂草、枯叶,并追施肥水,667m2追施5~10kg尿素,再覆蓋薄膜,以后管理同第1茬。这样再经45~50天,第2茬即可采收上市。一般大棚芦蒿冬春季可收获2~3茬,667m2产量达800~1 000kg。但大棚芦蒿需要预留一块地方,只能采收1次,作为留种田,以保证种株健壮,为移植后次年夺取高产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朱凤芹(1963-09-)男,1986年毕业于徐州农校,现任职称农艺师,行政职务任灌云县南岗乡农技站站长,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