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教学导入交流
2019-07-10符晓韫
符晓韫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學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中,教学能否成功导入不但关系教学的成败,同时也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基于此,文章结合小学思品教学导入中的具体问题,对教学导入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原则进行列举,最后从设置情景、导行结合、亲近社会等角度出发,对教学导入交流的措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教学导入;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5-0085-02
一、小学思品教学导入的问题
(一)忽视导入,直接讲课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思品教师人数较少,通常每人要带2~3个班级,教师的精力有限,因此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主次之分,教学导入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课程安排上,思品课一周通常在3节左右,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会将时间与精力放在知识点讲解上,忽视了学导设计。例如,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讲了……”“今天我们来学习……”。甚至部分教师直接省略了导入,第一句话便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事实证明,这种直接开场白的方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未开启,教师便已经开始讲新知识,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与学习效率。
(二)时间不准,或长或短
在学导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营造精彩课堂而消耗了大量时间,这样虽然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但教学导入时间占用了课堂近一半的时间,这样也是无效的。一方面,时间过长,学生的兴致会逐渐降低,在学生产生厌烦感时引入新课势必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教学导入时间的延长导致教学时间被压缩,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是粗略地进行讲解,导致主次颠倒,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导入时间过短,学生的兴趣还未提起便匆匆结束,这时学生的心态、注意力、知识衔接等都未达到最佳状态,在学习思路上无法与教师合拍,结果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学效率自然无法提升。
(三)脱离时代,远离生活
部分教师在教学导入设计中,单纯站在自己立场进行设计,忽视了小学生的特征与感受,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教师教学导入设计与学生生活脱离。小学生本身生活经验较少,对很多生活与教育环境不够熟悉,而教师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时代中,因此设计的教学导入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道德品质时,总会引用伟人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谈到战胜挫折会讲红军长征过草地,同志们依靠挖草根、啃树皮克服困难。
但事实上,现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战争年代的苦难,加上部分思品知识带有一定说教性,学生更加容易厌烦,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二、小学思品课教学导入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教学导入的基础原则便是趣味性,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纪,只有有趣、好玩的事物才能够吸引其眼球,激发其学习欲望。小学思品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实际教学中认真做好趣味性的教学导入。如故事导入法,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前,先用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典故吸引学生,再正式进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将故事与课堂知识结合起来,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当中。也可以使用图片导入法,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小学课堂中普及,教师可以借助新技术,通过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完成课堂导入,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体验,了解思品课程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征采用表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进行教学导入设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增强学生对思品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二)简洁性原则
教学导入务必要做到简洁明了。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一观点在思品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一节小学思品课只有40分钟,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环节,使其尽可能简短且高效。对于课堂导入部分,教师更要做到简洁、高效,应概括,而非复杂、冗长,否则不但有悖于学导原则,还会消磨学生的耐心,打击其学习热情,觉得思品课程啰唆,教学质量也将因此受到影响而下降。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导入设计中务必遵循简洁性原则,合理地概括和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三)主体性原则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教育需求,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即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在思品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理应遵循现代化教育趋势,坚持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适当增加师生互动频率,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应考虑到这一点,确保教学导入设计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这样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小学思品课教学导入的有效措施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在思品课导入设计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欲望,使其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兴趣,便会迫切地探索,愉悦地投入学习。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可与生活情境结合,引导学生以“趣”入境。
例如,在学习《走进市场》时,为了让学生尽早学会选购商品,能进行独立购物,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名顾客在超市挑选商品的情景,让学生们认真观看。这时教师问:“这位顾客购买商品时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说:“在看使用说明。”有的学生说:“在看生产日期。”还有的学生说:“在看用什么做的。”通过“超市购物”情景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购物的技能,可谓事半功倍。
(二)紧扣课题,突显主旨
小学思品教材中的题目简短易懂,要求学生学到一项知识或懂得某种道德品质,可直接体现出课文的主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学导交融的方式,以课题为中心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学习《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时,教师可采用提问式的导入方式,在上课前询问学生:“大家关心和体贴自己的父母吗?”“父母在生活、学习上是如何关心你的呢?”这类问题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学生们的回答热情也十分高涨,纷纷七嘴八舌地说着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事例,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出新课,通过思议结合—学文知礼—联系实际—阐明道理—运用道理一系列环节,将如何关心体贴父母的道理讲透,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行结合,明辨是非
思品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知晓道理、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明理”与“导行”两个重要关卡。
1.用事实说明道理
在新时期背景下,思品知识的讲解应寓于实践当中,并与小学生实际特征结合,通过典型事例、说理故事使学生欣然接受。对学生认识片面、模糊的情况不要硬性说教,而是要用事实说话,做到以理服人。例如,在讲解《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时,教师利用家家餐桌上常见的“大米”为载体,引出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从而提高认识,帮助学生樹立正确的思想和意识。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上十分活跃,但思维发展不成熟,分析能力欠缺,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无法深入理解其本质。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与课文知识结合,借助相关事例使学生了解事情背后的道理,清楚地懂得课文要求什么?为何要这样做?要怎样去做?例如,在学习《真正的勇敢》时,教师首先在教学导入环节询问学生“什么是勇敢?”然后一同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说出“追车”“爬墙”“向汽车扔石子”等行为是否为真正的勇敢,从而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勇敢”的内涵,明辨是非。
3.注重导行结合
在思品课中对学生进行尊敬国旗教育时,在“导”的阶段,应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国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可通过播放抗战视频等使学生了解战争时期的艰辛,更加懂得当代生活的来之不易,然后向学生讲解升旗的相关要求。在“行”的阶段,组织学生亲自参加升旗仪式,学生便会自觉产生尊敬国旗的意识,从内心中产生对国旗的敬仰之情。
(四)亲近社会,拓展实践
思品课的主要目的便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做一名地球卫士》一课后,教师组织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的学生们到户外分组完成任务,并让其通过拍摄美丽的风景图片、环境污染图片等,认识到环境污染对地球造成的破坏。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美丽的地球母亲。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图片资源,展示地球母亲的美丽,如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元素,感受水、阳光、空气等对人们的重要性。
环节二:地球母亲哭了。展示工厂排放出的黑色废气、被酸雨侵蚀的建筑、光秃秃的山川等图片,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们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节三:保护地球母亲。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地球母亲,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收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然后分组进行汇报。
最后,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捡拾垃圾、植树等实践为环保工作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从小养成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素平.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导入原则的探究[J].学周刊,2015(28):60.
[2]陈 青.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小学思品课生活化教学例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