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媒体网络化阅读的途径,让学生自由成长
2019-07-10刘荣奇
刘荣奇
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习惯于将学生关在象牙塔里,把他们与现实生活隔离开,不让他们面对任何实际问题。这种隔离其实是有害的。要想让学生自由地学习,为自己负责,他们就必须面对各种与生活休戚相关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总有差距,所以老师有必要找出那些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同时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情境中,学习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年轻人都有发自内心成长的渴望。虽然环境中充满挑战因素,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好奇,热心于探究,希望把一切都弄个明白。然而,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中,许多孩子在学校学习多年后内部动机反而大大下降,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既然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作为促进者,我们就应该给予其呵护与鼓励。他们还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在媒体网络中互动释疑
与传统知识线性传递不同,在教师、学生、文本与展示之间,以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多边组织形式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过渡为现实中的直接对话。以《答谢中书书》为例。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质疑的学习状态。我们先提出简介:为什么他二十岁就已经做到了皇子的陪读,三十岁选择归隐,送别盛况空前;面对这样的标题你有什么样的疑问。教师在白板上将这两个内容整合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文人。在平板电脑上又为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留待学生个性化的补充。
首先,学生对“答谢中书书”这个题目的断句定有分歧。学生会将“答”“谢”放在一起,按现代的读法为“答谢”之意。而两个“书”字连在一起也是让学生费解的。所以“答”与“书”是需要着重指出的,由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答:回赠、回答“谢中书”是一个人名,这样的情境下,第二个“书”字是书信的意思。
此刻,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任务,可谓“于无疑处生疑”:好奇的你有什么疑问,这样一个奇人,年幼聪慧备受赏识,在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选择了归隐,并非悄无声息的归隐,而是“供帐甚盛,车马填咽,成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种前无古人的朝野盛况。结合这样的内容,他需要回复谢中书一封信,那么学生的疑问是他会回复什么呢?
如果是现代,我们会模拟,谢中书在微信平台直接就可以接收到这篇文章,虚拟情境下教师开发了平板电脑中的学习交互工具,进入某人的朋友圈,模拟朋友圈进行交流回复,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到底怎样回复的,写的是什么呢?在交互平台上,学生快速进行了角色选择,分成了“陶弘景”与“谢中书”这样两支队伍,各自设计人物的对话,这涉及谢中书想什么和陶弘最说什么,陶弘景又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学生这时在平板电脑上人人参与,自由表达,我们择取一例“兄长,别来无恙否?听闻圣上对你恩遇有加,有意提拔于你,于己于国实乃一桩幸事,在下愚钝,你为何推辞不就?”“鄙人心意都在文章中了,相信读后你能明白。”一篇小文,赋予了很深的新意,而且用平板电脑互动起来,学生与抒情者已然志趣相投了。疑问也在这互动之中得到了解答。
二、在媒体网络中拓展想象
内心的淡然稳定,才能看到花开花谢下那些细节的生动之美: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而媒体网络化的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想象的平台。但给学生空间又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表达是有局限性的,教师要及时在媒体网络平台做出点评:用平台写出来的文字与口语表达相结合来描绘。学生书面表达不如口语生动,所以,不要被平板电脑的书写方式所局限。口语表达是一种感性的抒发,而书面表达是一种沉淀后的文字。最好的表达,既有山之稳定又会荡漾着水的波光粼粼,所以我们既要运用信息技术,又不要限制了鲜活的语言,在媒体网络平台中可以调整,可以留存,可以推翻重来,也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同学。教学方式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恰当选用,最大限度协调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要与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让信息技术真正有助于学习的深化与建构。《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美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空间,让学生去提取辨识,生成自己的判断能力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尝试表达。媒体网络平台的运用,在互动中结论方式是比较开放的,而且资源库是共享共建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充分的协作交流,与此同时完成了知识的重构,有限的文字承载着古代文人的精神书写,如此轻松地抵达学生的心灵。
三、在媒体网络中探究训练
近几年来,中学语文课堂上正逐渐崛起一种参与性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即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究者,采用各种灵活变化的方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探索。目前许多个人或小组的研究工作都致力于在媒体网络中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案例:“镜头:选择与拼接(节选)”
【教学活动】
1.学习新知识,感知镜头在影像阅读中的作用:镜头是影视剧的基本表意单位。2.学习镜头划分,寻求建立影像的镜头阅读意识。3.学习镜头选择。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通过比较文本内容与镜头呈现内容的区别,了解导演选择镜头的意图。4.学习镜头拼接。比较新旧两个版本黛玉喝茶的镜头拼接方式,明确镜头拼接在影像阅读中的作用,了解镜头拼接是反映导演意图的重要手段。5.布置作业:小组活动及要求(1)总要求:根据老师所给的分镜头剧本和评价表格,小组合作将“宝黛初会(摔玉之前)”改编成分镜头剧本并现场排戏(2)改编要求:对文本语言要有选择。选择哪些文字将其转化为镜头语言?将1987版“王夫人进羹”五个字拍成一个12秒的片段,我们同学怎么选择。梳理镜头语言的讲述顺序。镜头语言的讲述顺序和文字的讲述顺序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如何组织镜头语言,如何拼接镜头。有没有像林黛玉喝茶这样的镜头拼接出现。(3)拍戏要求:男女合作、小组分工。拍戏前先请导演来说戏。导演要说明镜头,要代为演说台词。摄像师负责执行导演意图,用教师给的具体现镜头变化。演员负责站位、动作,演员在给场景里演戏。(4)探讨镜头拼接背后的导演意图。
【简析】
探究训练阅读教学于生于师都是新的开始,是“镜头:选择与拼接(节选)”(以下简称“头”)给予的第一认知。用一定的知识教,是媒介阅读“跨”出语言文字的门槛之后,需要形成的教学意识。用镜头说话,是影视媒介的首要特征。镜头、镜头划分、镜头选择、镜头拼接这些入门知识,在阅读镜头或通过镜头阅读应当具备,无法怠慢。关键是给予知识的方法与过程,“镜头”在这点上显得单一、教师“过猛用力”,还值得讨论研究。当然,它不是电影学院的专业课,这是语文课必要的知识,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或手段。语文课的活动实践是以语言实践为根本的,“镜头”一课没有偏离偏废。活动准备阶段提供了三种文本样式为教学“势”,分别是《林黛玉进贾府》小说原文、教师自编电视文本、《红楼梦》文学剧本,教学意图非常明确:希望学生带着“语言文字阅读”的干货,进入一个新的阅读领域。这种必要的储备会在建立新旧知识关联处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还安排了“原文本内容”与“镜头呈现的文本内容”的区别品鉴,在比较对照中学习不同媒介的特征或差异;在小组活动阶段,教师还跟进了要求学生将“宝黛初会(宝玉摔玉之前)”小说原文改写成分镜头剧本等语言实践活动……这些语言实践活动体现了自主、综合的特征。从这个维度评价,“镜头”教学是探究训练阅读教学有启发意义的尝试,它满足了学生充分交往、自主实践的主观需求,而教师引导也表现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理性干预。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电子设备和教学工具等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全面提升。虽然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那些有效的、长期“以人为中心”的项目的丰富个案和模型,给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框架,但我们始终坚信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必须和孩子的生活相联系”“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中”。至今仍可以很自豪地说,最好的教育始终是基于探究的、体验式的、創新的教育。我们不强调正确答案、统一、规范,也不强调对已知内容的简单重复;我们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去。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