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分析的城市桥梁改造设计
——广州人民桥改造工程实践

2019-07-10

关键词:观景桥头珠江

曹 菲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分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1、项目概况

广州人民桥艺术文化提升工程是广州珠江景观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2016年广州市举行了珠江4座桥梁艺术景观提升方案的全球征集,吸引了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参与。人民桥是其中唯一落地实施改造的一座桥梁,并与2017年12月广州财富论坛召开前改造完成向公众开放。

图1-1 广州人民桥桥位平面

广州人民桥是跨越珠江两岸连接广州市荔湾区与珠海区的一座城市桥梁。现状人民桥由新旧两座桥组成,旧桥建于1967年,新桥建于2000年,为三跨预应力连续箱梁结构。

图1-2广州人民桥原状

2、桥梁与城市生活观察

桥梁景观改造设计涉及到结构工程、文化艺术和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合作和融合,是城市建设中较复杂的课题,也是近年来较热门的研究课题,过去大多在造型装饰艺术和灯光渲染上着墨。

本项目的设计突破了桥梁改造的传统思路,将桥梁看做城市生活场所,以人与城市、人与桥的关系作为设计的主要关注点,为此笔者对人民桥与其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2.1 桥下灰空间

桥下灰空间往往是设计师忽略的地方,但是对于市民来说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桥梁是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公共建筑之一,桥下灰空间,白天只是市民偶尔经过略作休息的阴暗角落,到了夜晚却成为市民纳凉观景,休闲交往或是互动娱乐的公共空间。人民桥南侧桥下空间夜晚成为市民的演艺广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

图2-1人民桥南侧桥下

2.2 桥头踏步

桥头踏步原本只是联系桥上下的交通设施,但踏步立于滨江风光带旁与桥梁相连,景观作用尤其突出。传统的折返回转踏步在景观上并无多少亮点,枯燥的攀登过程也没有给行人带来多少愉悦的体验,但到了夜晚,踏步平台却成为恋人约会和游人观景、拍照的城市阳台。

图2-2人民桥上桥踏步

2.3 历史风貌

桥梁北侧的沙面街区为广州市老的租借使馆街区,有使馆、教堂、海关、邮局等大量欧式历史建筑群。沙面街区记录了广州的过去,承载了老广州人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广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图2-3 沙面街区的海关、邮局、教堂

2.4 情感记忆

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人民桥西北角的一株木棉树是广州著名的木棉观赏地和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一道环形踏步绕树而上,成为广州著名的“木棉盛景”。人民桥头木棉花开已经成为很多老广州人的美好记忆。

图2-4 桥头木棉花开和摄影爱好者

3、基于行为分析的改造方案

人民桥作为广州市连接珠江两岸老城区的一座重要桥梁,已不仅仅是沟通两岸交通需求的过河通道,她还是居民生活的场所和记忆的载体。

审美是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却往往无迹可寻。设计师希望能够在单纯的审美之外能够找到更富有逻辑的设计方法,经过细致深入的现场调研和分析,设计师认为人民桥的改造不应仅仅只是外观上的改变和景观上的提升,更应该结合市民的实际需要,从功能上的提升入手,尊重桥梁作为城市公共建筑和空间的功能,将改善桥梁生活空间功能,提升桥梁的文化品位,保留桥梁特殊记忆作为人民桥改造的主要手段和目标。

3.1 提升和改造桥梁空间品质

南侧桥下空间局促灰暗,却成为市民夜晚娱乐的休闲广场,而北侧桥下空间较大,却被大面积花坛所占据,形成狭窄的阴暗空间和死角。改造目标便是将这些空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起来,在桥头将上下桥踏步和观景平台,桥下步廊,桥头堡结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集交通、观景、休憩为一体的桥头立体公共空间。给市民提供舒适美好的活动场所。

图3-1桥下柱廊广场

采用柱廊和桥头堡将桥头踏步和桥下空间打造成整体的桥头公共建筑空间,柱廊二层成为宽敞舒适的观景平台,同时也是上桥踏步的休息平台。桥下柱廊将原本丑陋的桥墩和管线遮挡起来,并将桥下空间隔离成通行和休憩两个部分,使桥下活动和通行互不干扰,更加舒适便捷。

桥头堡是桥梁景观提升的视觉焦点,同时内部设置了无障碍电梯,更加方便行人上下桥。

图3-2桥头堡和踏步平台

原状桥面人行道和快速机动车道之间只有一道矮护栏,行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较差,人行道外侧栏杆布置了花坛,行人难以靠近栏杆欣赏珠江风景。改造方案将绿化位置调整后,慢行交通和快速交通隔离,大大提升行人舒适性,外侧栏杆方便游人凭栏远眺观赏风景。

图3-3桥面人行道改造前后

3.2 建筑艺术表现和环境协调

如果把桥梁建筑看做是不可移动的艺术品,那么他就不可避免的和环境发生联系,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他必须考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协调共融,还是特立独行。人民桥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桥北侧是曾经的租借使馆区沙面,保留着大量的西式建筑群,也是广州市著名的景点之一,吸引大量游客。

改造方案在桥头和桥下新建欧式桥头堡和柱廊,建筑风格与沙面街区及周边建筑协调一致,桥梁立面和栏杆浮雕则反映出广州市的历史文化。使桥梁景观能够和这些建筑保持协调,成为这个街区风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充分表达出广州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

图3-4欧式建筑艺术

改造后的人民桥和沙面街区,海关大楼一起成为广州市一道特有欧陆风情艺术文化街区。

3.3、打造桥梁的第二立面

除了桥梁的立面和正面景观,将桥梁沿河岸横向展开作为第二立面。第二立面是游船和汽车穿过桥梁时能够看到的桥梁立面,这里往往是设计的盲区。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每日两岸游人如流,河上船行如织。珠江夜游成为珠江上著名的旅游节目,人民桥更是珠江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和观景场所。设计方案充分考虑珠江上往来游船穿行桥梁之下的观景和体验需要,突破常规的立面改造思路,在桥梁立面和沿河岸两侧延伸两个方向进行景观改造。使桥梁景观在多个方向上得到提升,产生立体多元的景观效果,并使桥梁和沿河两岸的景观能够更好的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和谐的景观效果。

图3-5第二立面

3.4 保护城市历史和情感记忆

桥梁建筑常常作为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成为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考量。在栏杆、桥墩和桥头建筑立面上采用反应广州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浮雕图案,展现广州特有的文化风貌。

图3-6文化浮雕

西北角的木棉树是摄影爱好者拍摄木棉花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州市民对人民桥的美好记忆,设计结合地形特殊设计将木棉树保留,并环绕木棉树布置了观景平台和踏步,让市民能够近距离观察木棉花开,延续木棉盛景的美好记忆。

图3-7新木棉盛景

4、结语

城市桥梁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形象和符号的打造,他作为城市中最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对于城市和市民的意义可以更多。可以是城市阳台,休闲娱乐休憩广场,避暑纳凉的公共空间,登高望远的观景平台。

常见的基于审美的城市桥梁的景观改造思路依赖于设计师和决策者的审美品位,往往带来审美上的争议和决策的困难。而基于行为分析的城市桥梁改造新思路,通过观察分析人与桥梁的互动关系,从中梳理改造思路,将审美与理性的功能分析相结合,提出富有逻辑的景观改造方案,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现实可操作性的桥梁景观设计方法,尤其适合桥梁这种功能性和景观性都非常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

人民桥改造工程从方案征集到改造完成,从业主到市民,得到了一致广泛的认可,进一步证明合理的设计方法能够达到审美和功能的协调统一。

猜你喜欢

观景桥头珠江
麓湖春天观景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珠江新城夜璀璨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漫”游珠江
屠辰飞室内设计作品
桥头跳车研究
珠江:大河入海的前奏
桥头跳车现象防治措施
珠江·紫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