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杧果叶素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2019-07-1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制粒缓冲液刻度

1.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0;2.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100

杧果(MangiferaindicaL.)为漆树科杧果属热带常绿大乔木,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和福建等地[1]。杧果叶含有酚酸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皂苷类、挥发油类等。黄酮类如芒果苷、槲皮素、金丝桃苷等。杧果叶在傣医临床应用已有悠久历史,主要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等。杧果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果苷[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芒果苷对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风有明显疗效[3-5]。

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研究确定的杧果叶素(杧果叶提取物)制剂处方基础上,拟将其研制成治疗痛风临床新药。以芒果苷溶出度、颗粒得率、含水量等为指标,进行制剂工艺关键参数研究,为杧果叶素制剂成型提供简单、可行、稳定的制备方法。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JA51001电子天平(上海精密仪器厂),XSE205DU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MQP01实验室型超微气流粉碎机(青岛德瑞特粉体技术设备有限公司),HLSHZ-6A高效湿法混合制粒机(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院),702-4电热鼓风箱(大连实验设备厂),WBF-2多功能流化床(重庆英格造粒包衣技术公司),MA35水分测定仪(德国赛多利斯公司),BT-1001智能粉体特性测定仪(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PT WS1210智能溶出仪(德国PHARMATEST公司),UV-245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1.2 材料 芒果苷对照品(批号:111607-20040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杧果叶素(批号:170301,昆药集团自制),糊精(批号:160706,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羧甲基淀粉钠(批号:161110,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硬脂酸镁(批号:160317,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其它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处方 杧果叶素110 g,羧甲基淀粉钠19 g,糊精 60 g,硬脂酸镁1 g ,50%乙醇适量,制成硬胶囊1000粒。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出度方法的建立 依据《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选择篮法,溶出介质为900 mL pH 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转速为100 r/min。

2.2 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参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401)与参考文献[6],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杧果叶素胶囊中芒果苷的方法。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芒果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每1 mL中含0.1 mg的溶液,即得。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提取物适量,精密称定,加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超声30 min,制成每1 mL中含0.1 mg的溶液,摇匀,即得。

2.2.3 检测波长的确定 取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在200~900 nm进行全波长扫描,确定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258 nm。

2.2.4 样品酸浓度的考察 因为活性成分芒果苷显弱酸性,在酸性条件下不易电离。所以加入少量酸抑制其电离。取配制好的对照品溶液0.5 mL,共18份,置5 mL量瓶中,加pH 6.8磷酸盐缓冲液至刻度,分别加入0、10、20、40、60、80 μL 10%盐酸,摇匀,即得。在258 nm处测定吸光度(A)。由表1可知,随着酸用量增加其吸光度增加,当加入60 μL时样品吸光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溶出时考虑样品中加入60 μL 10%盐酸。

表1 酸浓度的考察结果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线性考察 取对照品溶液0.1、0.2、0.6、0.8、1.0、1.2 mL,分别置于5 mL容量瓶,加pH 6.8缓冲液稀释至刻度,加入60 μL 10%盐酸,摇匀。以pH 6.8缓冲液(加入等量10%盐酸)作为空白,在258 nm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56.02X+0.199(R2=0.9997)。表明样品在0.002~0.024 mg/ 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2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0.5 mL,置于5 mL容量瓶,加pH 6.8缓冲液稀释至刻度,加60 μL 10%盐酸摇匀。在258 nm下测定吸光度,连续测定6次。6次测定的RSD为0.18%,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3.3 重复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1 mL,置于5 mL容量瓶,加pH 6.8缓冲液稀释至刻度,加60 μL 10%盐酸,摇匀。平行制备6份,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测得含量RSD为1.09%,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

2.3.4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0.5 mL,置于5 mL容量瓶,加pH 6.8缓冲液稀释至刻度,加60 μL 10%盐酸,摇匀。分别在于0、30、60、120、180、240 min测定吸光度。6次测定吸光度的RSD为0.54%,说明供试品溶液在pH 6.8缓冲液240 min内稳定。

2.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杧果叶素样品6份,置100 mL量瓶中,分别加入芒果苷对照品溶液20 mL,加pH 6.8缓冲液按样品制备方法超声溶解后定容至刻度,备用。取上述溶液各0.5 mL,置于5 mL容量瓶中,加pH 6.8缓冲液稀释至刻度,加60 μL 10%盐酸,摇匀,即得。分别测定吸光度,计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99.07%,RSD为0.96%,说明该方法回收率良好。

2.4 制备工艺选择 硬胶囊目前常用的制备方式有粉末直接混合填充和湿法制粒填充等。杧果叶提取物水溶性差,流动性差,粉末直接混合填充装量差异大,含量均匀度差。因此选择湿法制粒填充。

2.5 粉碎工艺考察 根据现有设备和后续工业化生产可行性,采用气流式粉碎机对杧果叶素进行粉碎。根据气流式粉碎机的影响因素,对振动进料压力、进料压力与粉碎压力的参数进行考察,研究不同条件对杧果叶提取物得率和粒径大小的影响,由表2可知,杧果叶素粉碎前D90约为103 μm,经气流式粉碎后其粒径D90约为5 μm,说明杧果叶素容易粉碎。当工艺参数振动进料压力为0.2 MPa,进料压力为0.5 MPa,粉碎压力为0.4 MPa时粉碎粒径满足要求且得率最高。

表2 杧果叶提取物粉碎工艺的研究

2.3 制粒工艺参数研究 根据制备工艺选择高速剪切湿法制粒的方式进行制粒,因此主要对高剪切制粒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按处方比例称取杧果叶提取物、糊精和羧甲基淀粉钠,总重189 g,共3份,置于湿法制粒机,混合均匀(混合3 min),以50%乙醇为粘合剂(加量为100 g),考察不同搅拌速度、切碎速度、制粒时间对制粒的影响,置烘箱干燥(60 ℃),控制颗粒水分小于9%,整粒(20目筛网)。取部分颗粒加入适量硬酯酸镁,混匀,装入2号胶囊中,测定药物的溶出。从表3和图1可知,加入同样量的粘合剂,不同的搅拌速度、切碎速度以及制粒时间对颗粒得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对颗粒松散程度有影响,颗粒松散程度影响了药物的溶出。为了确保药物的溶出效果,确定制粒工艺为搅拌速度700 r/min、切碎速度1000 r/min、制粒时间5 min。

表3 制粒工艺参数考察

2.4 干燥工艺考察 药物的含水量对产品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对颗粒干燥方式进行考察。按处方比例称取杧果叶提取物、糊精和羧甲基淀粉钠,总重378 g,置湿法制粒机中,混合均匀(混合3 min),加入200 g 50%乙醇为粘合剂,设定上述制粒工艺参数,湿颗粒分成两份,分别采用不同干燥方式,控制颗粒水分小于9%,整粒(20目筛网)。取部分颗粒加入适量硬酯酸镁,混匀,装入2号胶囊中,测定药物的溶出。由表4可知不同干燥方式均可以使颗粒含水量控制在5%左右,且不同干燥方式对药物的溶出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制备工艺如下:按处方比例称取杧果叶提取物、糊精和羧甲基淀粉钠,置湿法制粒机中,混合均匀(混合3 min),加入50%乙醇,设定制粒工艺参数(搅拌速度为700 r/min、切碎速度1000为r/min、制粒时间5 min),干燥,控制颗粒水分在5%左右,整粒(20目筛网),取颗粒加入适量硬酯酸镁,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2.5 制备工艺验证 按上述确定的工艺参数按表5进行3批小试,从表5可知不同小试批量工艺较稳定。

表4 干燥工艺的考察

表5 不同批量小试工艺考察

3 讨论

目前,杧果叶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并未在国内上市,实验对杧果叶提取物胶囊剂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对物制备工艺、粉碎工艺、制粒工艺及干燥工艺的考察,选定最佳制备工艺并使其满足《中国药典》胶囊剂要求,为以后杧果叶提取物胶囊剂的进一步研究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猜你喜欢

制粒缓冲液刻度
配加生石灰的两段式圆筒铁矿制粒行为研究
SEMA3A、SEMA3B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中抗原修复方法的优化
新型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缓冲液的研究
提取缓冲液对桑叶中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的影响*
剪彩带
蚯蚓粪制粒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网络市场前景
头孢氨苄片剂生产工艺的研究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
测量三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