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2019-07-10刘国荣
刘国荣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植物学》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如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栽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等课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植物学实验》是与 《植物学》同时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也是园林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结合植物学课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掌握有关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开展了园林专业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现针对此次实验地点选择、实验组织形式和实验内容安排等进行介绍和分析。
1 实验地点选择
本次实验分两次完成,2018年10月13日上午在衡水湖北堤完成室外植物采集,10月16日在植物学实验室完成上台纸工作。
衡水湖东湖北堤沿东西走向,地势较为平坦,土壤以潮土为主,植物物种较为丰富,堤南面即衡水湖东湖,植物为乔草本类型,乔木有国槐、白蜡、紫穗槐、旱柳、垂柳、臭椿、火炬树等,野生草本植物有茜草、猪毛菜、狗尾草、狗牙根、藜、罗布麻、芦苇、茵陈蒿、獐茅等,在北堤公路两侧有人工种植的百日草、非洲菊、波斯菊等。该地方植物群落比较丰富,是水陆交接的地方,维持了较高的多样性。因为该区域隶属衡水湖湿地保护范围,受到人为干扰较少,物种、生态环境较为多样,堤岸两侧自然生境;又由于衡水湖北堤也为马拉松跑道,公路两侧人工种植了部分花海,景观美丽;学生出来实验,交通非常方便。基于以上原因,选择衡水湖北堤为园林专业学生常见植物的采集地点。
2 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
本次实验教学,由牛玉璐和刘国荣两位老师带队完成,牛玉璐教师野外实习教学经验丰富,植物分类识别精准,多次成功带队完成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本次是园林专业学生第一次野外综合植物学实验,从教学组织、内容安排等方面都非常成功。
去衡水湖北堤之前,牛老师组织学生上了一次室内多媒体课,内容是植物各器官术语和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讲解。由于季节原因,此次实验课设在理论课之前,弥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欠缺,学生对植物各部分器官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将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个组由组长到植物实验室领取实验用品(采集标本夹、吸水纸、枝剪、铲、采集袋、野外记录本等)。10月13日,牛老师和笔者带领学生来到衡水湖北堤,先讲解注意事项再分组行动。所有学生分成两部分,由两位老师分别带队进行实验。
3 实验内容安排
本次实验内容分为两部分:植物标本的采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3.1 植物标本的采集。采集植物标本要注意,木本植物尽量带花和果实,对于矮小的木本植物和草本植株要将其全株挖出,藤本植物要截取能展现它性状的一段,寄生植物尽可能带寄主一起采取。采集时注意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等,把标本及时编号。
3.2 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分为压制、换纸、整形、上台纸和定名等几个环节。
3.2.1 压制。野外采集回来的标本,要及时清除泥土、污物并适当修剪,压制在有吸水纸的标本夹中,对于过长的标本,压制时将其折成“V”或“N”形。
3.2.2 换纸。标本压制后注意及时换纸,换纸要勤,标本干得越快,原色保存得越好,一般是压制前3~4 d,每天换纸2~4次,以后可逐渐减少换纸直至标本干透。
3.2.3 整形。每一次换纸,都要对标本进行仔细整形。
3.2.4 上台纸。把标本固定在8K的白板纸上,固定前注意标本在台纸上的布局,台纸的右下角和左上角留出空间,以备分别粘贴定名标签和野外采集记录。对植物根茎用棉白线固定,叶片和花用胶水粘贴。
3.2.5 定名。标本做好后,要借助工具书或手机软件,确定植物的正确名称,填好标签的每一项,粘贴在台纸上。这样腊叶标本就做好了,然后将其放在标本厨中。
3.2.6 实验成绩的评定。每个学生交一份腊叶标本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及实验心得。成绩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腊叶标本完成质量及实验报告进行评定。
4 启示和讨论
本次实验是园林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的一次尝试,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书本,多接触多动手,注重实验中的各种细节处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视野,重视实践。实验课注重学生过程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认真考虑植物的地域特色,增强对植物的感性认识,如植物姿态、叶子质感、体量大小等。
植物学实验课选在城市周边完成,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减少教师实习准备工作,极大地节省经费,同时又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带队教师可结合自己的野外科研经验,优化实验内容,将植物采集、鉴定与植物调查识别,与园林植物应用等知识结合起来,整合相关专业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野外实习,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实验区域潜在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