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考试方式改革探析
2019-07-10康香萍
康香萍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1 研究背景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基本任务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教师则根据学生考试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分析学生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考试的方式像指挥棒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传统考试是将考试内容确定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并采取统一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试卷。考试内容是书本的缩影或书本主要内容的复述,这种形式不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且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的困境。即使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上下再大的功夫进行改革,也会被陈旧的考试制度、考试方式所抵消。周远清在全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也提出要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认为“这是涉及我国整个人才培养相当急的问题”[1]。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五条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2]。因此,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尝试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本次改革是在造价15级学生中进行。具体方法是:平时成绩占比由30%改为6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由70%改为40%,即综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具体包括:①考勤10%。随机考勤三次,一次不到扣三分。如果三次考勤均不到,则平时成绩为零。②两次作业占20%。要求自己独立完成,但凡发现抄作业的情况,抄作业者与被抄袭者这项成绩都以0分计。③两个图占30%。开学之初就将作业布置下去,要求画两张思维导图。一张主题是招标,另外一张主题是投标。但凡发现抄作业的情况,抄作业者与被抄袭者这项成绩也都以0分计。这个作业最后收上来效果不太理想。有一小部分学生仍抄他人作业,有学生画的是框架图或结构图,也有学生画成了流程图或程序图,还有一个学生直接把课本的目录抄了下来,画得很好的只有11位同学。根据反馈,学生认为这个作业超纲,理由是没有学过,在本课程中也没有讲到过。但画得较好的这部分学生认为这项作业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④课堂互动占40%。鉴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只要参与一次课堂互动就给15%,三次就给本项满分。另外,考虑到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好意思在课堂发言或参与讨论,因此上课前提出问题也算。为了方便操作,将学生按10个人左右分成一个小组,每组确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收集本小组学生的问题,凡是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或者是与别的同学重复的问题,都不予采用。小组长整理以后汇总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再将小组间重复的问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对于这些问题课上专门安排时间来讨论(一般20分钟),也会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讲解。学生回答基本正确或者比较有建设性意义,才能算作一次课堂参与。由于本项分值比重比较大,学生在课堂上都出现了抢答情况,如果大家回答都对则只给第一个答对的学生分数。对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只想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种情况也算分数。如果本次课不能解决给出定论,则下次上课时再继续解决。
3 对比分析
为了检查改革的效果,将15级造价和14级造价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了一些对比分析。
课程开设时间均为第6学期;学时均为39学时;学生人数:14级造价为3个班170人,15级造价为2个班132人,14级造价比15级造价多38人。三次随机考勤情况:14级学生旷课人数分别为18人、11人、15人;15级学生旷课人数分别为7人、10人、6人。三次随机点名,两个年级学生都存在旷课现象。学生作业对比分析,14级造价布置了3次作业,即使明确禁止抄作业,但每次仍存在抄作业的情况;15级布置了4次作业(含两个图),抄作业现象也存在,但很少。上课方式与学生积极性比较:14级造价,虽然专门安排了3次案例与讨论课程,但基本上都是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述,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积极性也很低,很多学生低头复习考研或者玩手机;15级造价,因为平时成绩中份量最重的一块就是课堂参与,学生参与度很高,同时积极性也比较高。考试时间对比分析:都是结课后等到考试周进行考试,时间间隔都是一个月。考试题型对比:14级造价考试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15分、多项选择题10分,简答题20分,案例分析与计算题55分,其中案例分析2道题共40分,计算题1道15分,全卷全部是客观题,仅仅案例分析综合性比较强。15级造价考试题型是设计题70分,其中1道题是根据工程背景设计一份招标公告,要求具备招标公告的要素即可;1道题根据前述的招标公告项目,设计一份投标的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另外一个设计题是根据所提供的项目背景设计一个合适的评标办法,评标办法要求公平且具体明确。另外30分为案例分析。从试卷难度上来分析,显然15级造价的试卷难度更大,题目也是依托实际工程项目,所以更为实用,直接考察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情况。最后,考试分数对比分析详见表1。
表1 造价专业14级与15级考试分数对比情况
由表1可知,15级造价的优良率高出14级造价4.3%,中等高出14级造价39.76%,而不及格率要低于14级造价12.09%,显然15级造价的整体成绩优于14级造价。
14级造价班中不及格人数比较多,有一小部分考研学生也在此列。15级造价班的不及格学生,据从辅导员处了解的信息来看,主要是经常旷课、平时也不学习的学生。也有极个别学生认为期末考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如果通过率过低,教师要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这部分学生对于考试改革不以为然,不关注也不参加。
4 调查问卷
为了找到更为合适的考试方式,笔者在造价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发放了14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一些调查。剔除空白卷,回收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61.4%。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不怎么科学(占72.1%),但对目前的考试方式确定满意(占69.8%),这种结果显然是矛盾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考试虽然不科学,但是比较容易通过,尤其是一些就业招聘单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单,得到一个比较好看的分数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利的。这与调查结果也是吻合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学生也明显意识到目前的考试模式不可能全面考核出以后工作所需的能力水平。
另外,学生认为考试改革不会大幅度增加他们的自主学习时间,但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此,他们对考试改革、考试改革能否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持否定态度,但却一致认为考试改革可以避免靠前突击,换言之,他们都认为平时得多花功夫才能通过考试。平时多花功夫明显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最希望的考试方式是教师圈考试范围、画重点,这也是目前比较多见的情况。目前的考试基本上都是教学大纲上的内容,很多题目在书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甚者个别题目就是几年前试卷上的原题。这些做法显然与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5 本次改革的效果分析与建议
表2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5.1 改革效果
5.1.1 本次改革尝试的积极作用。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极大提高,旷课率明显降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尤其受考研学生欢迎。
5.1.2 消极方面。①不受内向学生的欢迎。有极个别内向学生明确表示,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也不好意思跟小组长或学习委员沟通,他们的平时成绩受到影响。②讨论时间难以控制,比如,有学生提出工程款应如何结算支付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要考虑很多情况。结算和支付本身就是两个问题,要考虑合同有效无效?工程有没有施工?施工到什么程度?有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等等方面。③对于每一个讨论的问题,学生都希望给出标准答案,而事实上有的问题很难给出标准答案。④这种方式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和学习委员的工作量,尽管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比如,为了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要对其进行辅导,学生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也会通过一些工具进行询问,对于要提出的问题也会提前咨询是否可行,然后教师要筛选学生的问题,最后确定问题的答案框架,还要考虑如果学生讨论不出答案时,怎么去引导学生。这样的操作使教师工作量比原先增加很多。
5.2 建议
5.2.1 多次考试制度。我国给学生的正式考试机会只有一次,而其他国家则不然,如新加坡和德国都向学生提供了很多次的考试机会,这种做法能有效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有利于学生在考试时正常发挥,促进身心发展。同时对一些不满意某次考试结果的学生可以让其再次申请考试,以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
5.2.2 加大改革投入。目前各高校和学术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配套考试管理体系改革已逐渐重视,但理论层面居多,科学合理能具体实施的方案甚少。职能部门与学校领导更多的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科建设、教学方法和科研业绩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考试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校要广泛搭建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平台,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来。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支持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立项。
5.2.3 严格考试制度。尽管人们对考试进行了种种批评,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公认的、能代替考试的、更好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工具。因此,考试制度在很长的时间内仍会存在,那么严格考试制度就很有必要。有资料显示,1926年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一共是298人,其中文科为253人,理科为45人,而未能取得毕业资格的有61人,其中文科58人理科3人[3]。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考试制度是十分严格的。
同时要强调过程抽查和监控,不能放任不管。及时发现问题,经课程组讨论研究,及时作出调整。另外,为了保证考试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考试改革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考核,通过制度、听课、检查等多种手段加强对课程考试改革实施过程的监控,保证改革的成效。
5.2.4 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本人认为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能够自主学习的。这类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够认真听课,按时提交作业,作业的完成效率也很高,他们考试成绩通常也比较高。但是,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一般不超过一个班级的15%。第二类是不能够自主学习的。但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家庭殷切期望和如期毕业的压力下,能够被迫学习。这类学生没有明显的学习动力,听课质量和作业质量均不高。但通过复习也能够达到课程要求。这部分学生占班级的大部分,起着决定作用。而这类学生通过引导是可以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深度。第三类学生是放弃学习的学生。他们中许多人更热衷于社交和游戏等娱乐活动。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一类人起了庇护作用,当然这类学生占极少部分。
5.2.5 考试时间调整落到实处。很多课程完全可以错开期末考试时间,尤其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更是可以将考试分散在学期中,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复习量。本课程的考试,14级造价和15级造价都是结课一个月以后在考试周进行的。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如果不反复复习,一个月之后能记得的就只剩21.1%了。因此,此时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5.2.6 缓考应该有平时成绩。学生申请缓考,往往是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正常考试,如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生病或者其他情况。但是平时出勤记录完整,作业也按时完成了,因此缓考学生应和补考学生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