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19-07-09付晓平

速读·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互联网+互联网

付晓平

◆摘  要:在国家政策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便利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师关注的问題。本文采用文献法,分析和梳理了与“互联网+教育”相关的研究论文,并结合教学实际,探索了一种“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互联网+教育”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是: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差;师生之间互动少,教与学分离,教学效率低;教学评价的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变革势在必行。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类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雨课堂”、“云校家”、“教学助手”“作业帮”等。它们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实现个性化、高效互动的课堂,实现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从而创造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育中运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教育”绝非将互联网与教育简单结合,而是要将两者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本质精神渗透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设计了如下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在线发布学习资源(微课、课件、预习自测题等),学生自主移动学习,预习数据反馈,教师设计个性化课堂教学。

课中:师生、生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实时测评、反馈,总结。

课后:拓展延伸。

三、案例及分析

1.实施条件。教室配备无线网络、电子白板,下载安装“教学助手”软件;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ipad),下载安装“云校家”(教学助手学生端),并完成注册,加入班级。

2.实施过程。

【课前环节】

在“教学助手”中有“课前导学”模块,点击“新建导学”,可以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本节课推送的学习资源有:本节课的课件,帮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文档形式的“孟德尔的故事”,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微课,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一套预习自测题;一道投票题:你不懂的知识点有哪些?(可多选),选项中包含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完成并提交后,教师端可以收到精确的反馈数据。反馈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懂“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相应的习题正确率也低于二分之一。针对这一反馈结果,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内容:以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攻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这一难点。

解析:课前,教师向学生发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一般应该包括课件、微课、拓展性学习资源、预习自测习题、问卷调查等。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自主学习后,学习结果会以数据形式反馈到教师端,能客观、精确的显示学生的预习效果。据此,教师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设计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环节】

1.开始授课,进入课堂。教师打开“教学助手”中“互动课堂”模块,点击“开始授课”,选择授课班级后进入授课页面。导入PPT课件,并通过“移动讲台”功能连接教师手机,手机即具有遥控器功能,而且能将课堂场景投屏至电子白板。

2.互动交流,突破难点。根据预习反馈结果,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为教学的重点。我将这部分内容分解成了8个小知识点,以问题串的形式抛出。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这8个问题,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展示探究结果。过程中,可以辅以“教学助手”中的小工具,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有效辅助教学,帮助突破重难点。例如,“光荣榜”功能,各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会被量化评分,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移动讲台”功能,可以将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实时投屏,课堂上,我把某一小组同学对“F2的遗传因子组成如何?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过程拍摄视频,并投屏到电子白板。同学们共同观看了这一过程,并通过“抢答”功能,争先恐后的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随机挑人”功能,挑选同学回答问题使用。学生的头像一个个翻动,最后一个头像定格在屏幕上,就由他来回答问题。学生有一种等待开奖般的兴奋心情。对教师来说,解决了“挑人”的难题。有了这些教学工具的辅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了。

3.实时测评,迅捷反馈。“教学助手”软件有“在线检测”功能,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推送习题到学生端,学生在线答题并提交后,即刻能看到答案及解析。教师端也会即时获得统计数据,如每位同学的得分、各题的答题情况等,从而帮助教师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后续进行个性化指导。

【课后环节】

1.学以致用。学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能联系实际,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因此,教师通过“课后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父母都是双眼皮,为什么后代出现了单眼皮?请尝试画遗传图解进行解释。师生也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讨论交流,并进行个性化指导。

2.拓展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课后拓展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的自主学习。本节课后,我向学生推送了“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背景资料”、“正交、反交、杂交、自交的实验方法的介绍”、“显性的相对性”等材料。

【总结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数据反馈,反馈数据科学、精确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决策,使教学活动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同时,融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体,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堂内外多渠道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

另外,本模式是基于“教学助手”软件进行实施的,但不仅限于该软件,其他软件如“雨课堂”等也适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