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高压注射器引起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9-07-09王素梅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防治策略

王素梅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高压注射器出现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的时间段内,选择175例进行核磁共振检测的患者,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所有患者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分析发生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并且对其进行防治,分析防治策略,以及防治前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结果:造成造影剂外渗主要原因有:患者自身的原因、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注射的速度、穿刺时血管的选择等。防治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要比防治前低(P<005)。结论:分析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进行防治的实施,可以降低进行磁共振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造成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因此可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检测;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10-208-02

核磁共振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测方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用于诊断大多数疾病,而对于一些较隐秘的病灶,需要注射造影剂将这些病灶显现出来。为准确检测出病变,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来注射造影液,注射过程中注射速度会显著加大,一旦引起造影液外渗,便会引起局部疼痛和肿胀,更严重者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外渗性静脉炎和溃疡的形成,病患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因此造影剂的外渗已成为困扰医护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要问题[1]。基于上述问题引起了本院医护人员的的关注和预防,通过与病患的有效沟通,理解和积极配合,大幅度减少了造影剂外渗的现象,及时治疗外渗病人,以确保治疗和护理措施的连续性,从而获得了病患及其家属的谅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预防和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的时间段内,175例进行核磁检测的患者,出现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并进行防治。

1 一般资料

1.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的时间段内,选择175例进行核磁共振检测的患者,其中84例女性,91例男性,患者年龄5-80岁,平均年龄(4863±1.1.27)岁,所有患者都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我院的伦理委员会也对本次研究进行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核磁共振检测的标准,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準:无法进行核磁共振检测,造影剂过敏,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2]。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并注射造影剂。

外渗原因[3]:1)患者自身原因:患者的年龄从5岁到80岁,儿童和老年患者的血管较细,较脆,容易出现外渗的现象,再加上有些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反复化疗、放疗、穿刺使得血管变硬,再加上造影液的刺激,也会出现外渗的现象。而对于老年患者会出现机体能力退化,肌肉萎缩,也会出现外渗。2)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护理人员专业度不够,穿刺操作失误;无法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准确的评估,选择了不适合穿刺的血管;穿刺针头没有固定,针头与注射器连接不牢等均会出现外渗。3)病人合作性差:病患的不合作导致穿刺针出现移位现象,这也是造影剂外渗的重要原因。护士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与患者进行密切交谈,向患者解释造影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检查的必要性以及积极配合的注意事项,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积极配合完成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叮嘱病患身心放松,如果有要呕吐的情况则告知病患张口深呼吸即可。4)造影剂注射:若造影剂注射速率过高,会达到(40-50)mL / s,这就很容易造成造影剂渗漏现象。当造影剂渗入皮下时,会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破坏,导致严重的循环障碍,体液会快速的沿着破损的血管向外渗出,从而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加重体液循环障碍,阻碍造影剂的消散。钆造影剂的高渗透压也能够使红细胞迅速收缩,聚集,增加局部动脉压,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体液的渗出,这是钆造影剂快速渗出引起肿胀的直接原因。

防治策略[4]: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造影剂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并配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降低负面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病患及家属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意识。在压力注射期间,宽慰病患要尽量放松,一定不能移动或弯曲穿刺肢体。病患检查时尽量使留置针的部位在医务人员的视野之内,在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和肿胀的情况,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发出停止注射的信号。2)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掌握正确的穿刺操作,培训护理人员对血管进行选择,并注意操作时针头的固定,针头与注射器的连接,培训合格方可上岗。3)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之前需要先询问病患病史和过敏史,签署知情书,做好造影检查前的一切准备。4)提高穿刺技术,防止在病患一个部位反复穿刺;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对性选择合适的穿刺方式、注射速度,防止造影剂外渗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5)注射时血管要选择较粗,穿刺次数少的血管,尽量不要选择前臂小静脉、手背静脉等直径小、血管弯曲的血管。6)对于出现外渗的现象要及时处理,可用浸泡在75%乙醇的纱布进行湿敷,外渗严重的可用冰块和50%的硫酸镁交替湿敷。

1.3 观察指标

比较防治前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n%表示发生率,χ2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防治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2.1.14%要比对照组5829%要更低(P<005)见表1。

3 讨论

核磁共振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疾病诊断方法,可诊断大多数的疾病,对于一些较隐秘和无法判断的疾病,多需要选择增强核磁共振进行检测,其主要是通过高压注射器向体内注射造影液,通过影响弛豫时间而引起的信号差异,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尤其对与一些小病灶、不易发现的病灶,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但是在使用高压注射器时容易引起造影液的外渗[5],影响检测效果。因此需要找到外渗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降低外渗的发生率。

核磁共振成像中造影剂外渗的主要临床表现:对比剂外渗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特别是磁共振检查,因为其注射对比剂剂量较低,引起的外渗现象更是不多见。外文献曾经报道,钆造影剂外渗患者的数量仅为碘造影剂的六分之一,然而,对比剂外渗引起局部并发症并影响检查的结果,一旦发生外渗现象,它就会强烈刺激局部组织并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红,肿胀,发烧和疼痛。更严重的病例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肤组织严重受损甚至坏死。

本次研究中,造成造影剂外渗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身血管脆弱、较细、自身技能退化、年龄、长时间放,化疗等。护理人员专业度不够,操作错误,血管选择错误,使用的针头、注射器固定不牢等。注射速度较快,血管选择错误等,均会引起造影剂外渗。对于外渗进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降低患者心理原因引起的外渗,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由护理人员操作引起的外渗。控制注射速度,選择适合进行穿刺、注射的血管也可降低外渗的发生。并且,一旦出现外渗立即进行处理。通过这些防治方法,降低了高压注射器造成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2.1.14%,这样不仅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也降低了外渗所带来的并发症等不良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意义的数据。

综上所述,分析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进行防治的实施,可以降低在进行核磁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造成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因此可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蝴蝶, 闫欣, 黄杰. CT高压注射器静脉输注碘对比剂的应用及护理…[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 28(3):481-483

[2] 任红红 . 磁共振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 18(z1):1.22-1.2.4

[3] 孟婧雅, 沈旭慧, 谢新芳.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J]. 护理研究, 2018, 32(8):1.193-1.195

[4] 陈义, 邱凯凯, 敬茜. 临床护理路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及满意度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4):1.36-1.38

[5] 李亚林,陈静, 陈国梅 . 静脉套管针对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预防外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v.2(19):177-178

猜你喜欢

防治策略
睢宁县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关于安阳县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财经违纪新情况及防治策略探讨
高速公路桥梁病害的防治策略探讨
工民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策略探讨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