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

2019-07-09王利科赵允康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罗杰斯教育思想人本主义

王利科 赵允康

【摘   要】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新时代,重温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Abstract] The idea of Rogers's humanism has set forth a new way of education in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new era, the review of Rogers's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still has an age valu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Rogers; humanism; educational thought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 罗杰斯把他的“患者中心”理论运用到教育问题上, 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罗杰斯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把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方法移植到了教育中, 进而开创了“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引起了世界性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在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属于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重温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三重维度的具体内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涵养着一批批教育工作者、感染着一代代受教育者。在新时代,其教育观核心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仍是一堂“必修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具体内涵:

1.1  人的本性潜能

罗杰斯虽然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但他认为人性不仅是乐观的、积极的,而且是富有建设性的,强调人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在消极的适应社会、文化,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达到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创造,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都是人的自在的潜能决定的,对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的动机,它指引人朝着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曾在《论人的形成》中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有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1]”这就是他所信奉的人性“本善”或“中性”论,反之把人性恶归于文化。罗杰斯强调这种“自我实现”是人的先天内在的潜能驱使的,不仅是生理安全低层次的自我实现,更是不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倾向。在教育工作中,罗杰斯认为受教育者具备天生自我实现的潜能,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于干预,而是加以引导,最大发挥学生的內在潜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受教育者“自我”与“自我概念”的协调一致,从而达到人格的协调整合,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

1.2  非指导性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罗杰斯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扩充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上之后,针对传统教育师生关系处于不平等性基础上提出来的。罗杰斯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主张废除教师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他无比推崇海德格尔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比学习更困难……原因不仅仅在于教育者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存,更在于教育必须教会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点金术。实际上,对于真正的教育者来讲,除了教会学习外,其他都是次要的了。教育者要走在受教育者的前头,是已知者,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教受教育者学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辅助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权威或长官意志[2]”。罗杰斯主张人的自我实现是靠先天优异的潜能,教育者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必须遵循学生内心,而不是按照事先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强制向学生施教,这样做会压制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罗杰斯还特别强调人本主义教育关系,即师生关系。破传统的不平等、不民主和不尊重,立尊重、关注和接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要表现真诚,不加以任何的矫饰,不虚伪,不防御,开诚布公诚恳的对待每个学生;同时要接受受教育者不好的习惯、消极甚至悲观的情绪且积极引导;教育者应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或“移情性理解”从内心深处感同身受,能够主动到学生当中理解、考虑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并给与帮助和扶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评判作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标准。

1.3  自我实现的人格的完善

罗杰斯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极为相似,无比赞同马斯洛所说的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促使生物体向着更远的目标“自我实现,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运动,也就是说生物体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之后,才能有想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驱动力,最终达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出有健康人格、具有开创性、建设性和有理想有担当、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且不容易受人控制充分发挥个体自由的学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欲望,兴趣和动机,把握学生的内在心里,以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认知与情感双重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最终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幸福感。

2  三重维度的逻辑关联

深入学习和挖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把握三重维度之间的逻辑关联对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拓展视野、升华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三重维度并非简单并列, 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其中人的本性潜能是前提, 非指导性教学是关键, 自我实现的人格的完善是落脚点。

2.1  “人的本性潜能”是“非指导性教学”和“自我实现的人格的完善”的基础和前提

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开发是培养自我实现的完善人格的基础。罗杰斯在儿童时期对大自然十分热爱,常常去观察动植物,这对其人的潜能的假设奠定了基础。他得出结论:在一切有机体及人类生活中都可以观察到成长、追求自由独立等的冲动。罗杰斯把从自然万物观察到的应用到人的身上且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内心世界或不为人知的心理底层都蕴藏着这种力量,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这种潜能就会被释放出来。比如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跟自身内在需要联系密切时,就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当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有效学习。

众所周知,罗杰斯强调人具有十分优异的先天潜能,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先天潜能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发展必须遵循内心世界的愿望、兴趣和需要自由的发展,强调从人的内部感受来了解心理。正是以人的先天潜能为假设,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个人知觉、情感和理想,以学生为中心来建构教学背景,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激发内在潜能,最终培养自我实现的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2.2  “非指导性教学”是“人的本性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格的完善”的关键和要害

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挖掘先天潜能和实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学方式,是连结人的先天潜能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的纽带,人具有先天的潜能应顺应人性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要辅助外界的的力量,需要教育者的介入引导学生激发潜能,挖掘蕴藏在心理世界的力量从而培养自我实现的完善的人。

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意义学习,即是根据自身的愿望兴趣自发学习,二是认知学习,即通过刺激反应学习。 教师不应该成为主宰者,不应该只教学生学习知识,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供能够激发内在潜能的安全环境,对于学习的具体方式应由学生本身根据自身潜能决定。学习是自我内心发起的,学生应该自己进行自我评价,教育者不应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只有受教育者自己知道自己所学的是否满足了自身的需要。

2.3  “自我实现的人格的完善”是“人的本性潜能”和“非指导性教学”的落脚点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几乎没有只能被灌输以知识,很难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罗杰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认为人的内心需求是实现自我的本源,只需要遵其本心且提供安全的环境,激发先天潜能和利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最终都是要落脚到培养具有极高适应变化的能力、具有内在自由特性的人。

实现自我价值需具备把人最为一个整体的人来研究,更加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多方位深层次来认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注重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经验和潜能创造,教育者引导学生从自己内心世界出发,以本性需求去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3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全新的视角阐述教育,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冲击。在新时代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学生的聚集地,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重温罗杰斯教育观,充分学习挖掘其核心观点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建设性意义。

3.1  高校应尊重学生本性,增强教学活力

尊重学生本性,但不是任其肆意发展,要在尊重学生天生潜能基础上加以价值引领,提高教學多样化,增强教育活力,激发潜能。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空间教学这单一渠道,如果过度局限势必造成教学视域的窄化。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要打破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加大其它空间开发利用。

社会大变革、网络信息时代,大部分学生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归属感,就往往会在网上追求内心的满足,发泄心中的不满,高校思政课堂要利用网络,比如录制网络课堂、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老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等教学方式;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弘扬学习时代楷模精神、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等相关实践活动贯彻落实到大学生生活中去;要大力依托红色资源,通过红色革命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破除传统讲授方法,加以现代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发学习资源、创造知识财富,交叉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理论实践结合。

3.2  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提到很高的位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继承与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移情式开展教学及其它相关工作,加大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的力度。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使命,特别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学生容易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更是新的挑战。思政工作者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践行者、维护者,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工作首位,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落实解决具体问题,真正让学生产生幸福感、获得感。

另一层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塑造人”,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环境的建立,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潜能。亨德森指出:“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的和感情意见的基础上,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给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教师不仅单单是知识的灌输者,更应该总结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社会为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不管在过去还是在未来的教育中,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3.3  高校要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为落脚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即有坚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在新时代视阈下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着力落脚到以下几点:

3.3.1  开展“三走”活动    即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和走进教室。在日益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辛辛苦苦考取的大学不知道珍惜,在大学睡懒觉、打游戏、逃课等。开展“三走活动”让学生走出宿舍,不再整天蜗居在宿舍打游戏,要引导学生积极走向操场锻炼身体,好的身体是学习的前提,教育者要形成合力引领学生走进教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新时代有理想 、有担当的青年人。

3.3.2  学理论、重实践    理论学习在高校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的过高追求理论必会带来空泛的、非科学的决策。因此,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形式, 拓展社会实践内容, 丰富社会实践内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内开发固有资源,对外整合外来资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杰斯.论人的形成[M]. 石孟磊等译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13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4.

猜你喜欢

罗杰斯教育思想人本主义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父亲的形象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