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大国工匠:职业院校拔尖创新职业人才培养路径
2019-07-09何云辉
何云辉
【摘 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以“双导师”制以及以“‘一制+‘两驱动”为培养方式,通过“双标准”考核,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大国工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power sour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students can be trained into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big country craftsmen"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double standard" system and the "one system 'and" two drives "as the" double tutor "system and the" one system' and "two drives" as the training mode.
[Keywords] big country craftsman;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path
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我国工业技术发展,提升中国制造创新实力,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索“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1 以“双导师制”为基石强化人才培养教师队伍
优质导师团队是“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基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优化导师团队。
1.1 甄选优秀“双导师”团队
“双导师”团队甄选是关键。参与导师团队甄选成员从本校专职教师以及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遴选。具体要求:一是具有敬业精神的。敬业是行业最起码要求,也是大国工匠的本质特征;二是具有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导师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三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导师扎实的专业技能能效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四是具有开放性视野和国际教育理念。开放性视野是宏观的、跨领域、国际化的视野,能高瞻远瞩,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能精通专业内外,技艺精湛超群。
1.2 落实“双导师”责任管理
“双导师”实际上是“主副双导师”优质搭配,分工合作。主导师主要职责是:一是制定培养方案;二是根据学生特点、特长、志向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既有总体要求,又有具体实施方案。副指导主要职责是:一是负责协助、实施教学实习及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等任务;二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三是定期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辅导。
1.3 构建“双导师”成长渠道
构建导师团队成长渠道是重中之重。主要措施:一是将企业的“大国工匠”引进来。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他们聘请了一大批像“高凤林(焊接)、胡应华(装配钳工)、罗东元(电气)等“大国工匠”[1],大国工匠们一流的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二是导师团队走出去。导师团队能紧密与一线企业紧密联系,导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同时也跟上企业的步伐。强大的师资团队为培养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质量提供了保障。
2 以“‘一制+‘两驱动”为两翼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2.1 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
任务驱动是“以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为线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目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2]。”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考虑学生是否乐意并可以激发其创新力;其次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到任务驱动设计、选择与安排中。二是任务驱动选择与安排。“一般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依据课程内容也可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以本专业为基础选择任务,交给学生的任务一般不会很难,要求在课内完成。”在任务选择与安排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要完成的任务。三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学习、探究和交流。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充分发挥他们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四是任务展示及教师点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拓展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以“项目驱动”激发学生专业发展与创新动能
项目驱动是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能转化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的真实项目,[4]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真实的“项目”。一是项目驱动选用及时间安排。学生可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也可以是每组单独完成一个项目。项目完成时间根据项目难度做具体安排,最长不得多于4周时间。二是项目的计划与分工。在项目执行之前各小组要写出完整的计划方案,详细分工,以及各项分工的衔接与协作,明确责任;三是项目研究与执行。项目研究中,小组成员不得照抄别人的成果,需要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意识,设计出新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遇到棘手問题要做认真分析、查找资料,充分发挥团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过程中,导师要有针对性指导,指导学生写好科研记录,项目结束后写下总结。项目驱动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还提前让学生们体验了真实的科研环境,有利于选拔出一批有潜力的科研工作者。”
3 以“双标准”考核为保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1 “学业标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
过程考核与评价主要由任课老师针对本人教学情况及学生参与课堂情况,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制定考核标准范围。
3.1.1 知识考核与评价标准 教师将知识考核与评价标准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教师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主要是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课堂中是否能清晰表达知识,如何运用知识等方面来衡量,教师将平时成绩与课堂教学量化到任务驱动及项目驱动中,以成果汇报、课堂答疑、项目小测试等方式开展,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创新意识及创新潜能。
3.1.2 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 技能的熟练程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导师要把好技能训练这个关卡,提高学生学生技能水平。导师结合课程、任务以及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考核标准标准。在课程开课初期将考核评价体系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将考核过程与学生的任务驱动及项目驱动以及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起来,并及时、如实记录。
3.1.3 综合能力考核与评价标准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要素的综合,既包括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及个体的情感、职业态度、价值观等”,围绕着这一综合职业能力内涵,构建开放性综合能力考核与评价。具体要求:一是制定能力达成目标。能力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行业通用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二是创设真实岗位情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达成体现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如何“制定工作计划与实施,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以及“对工作任务的计划、分析、实施以及与相互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等。”
3.2 “职业道德”标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
导师考核学生职业道德主要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心、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考核,并將考核指标量化到学生小组合作程度、小组项目完成数量及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小组成果汇报展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能力;小组项目完成数量及质量考核学生对事情的专注以及毅力,责任心以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薇薇.大国重器,现代工匠[J].四川党的建设,2017(04):70-71.
[2] 董凤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教育,2013(1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