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基于“教是为了不教”基础上小学学困生自主学习心理需求探寻

2019-07-09苗登刚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学困生自主学习

苗登刚

摘要:一般而言,学困生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自卑、畏难、懒惰等心理,这些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够遵从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探索学生的心理需求,探索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上的矫正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更好地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学困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强化学困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而实现高效率学习的自觉学习行为,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小学生    学困生    自主学习    策略

何謂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上有一些困难,在成绩上出现暂时性落后的学生。如何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是现代学校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在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要能够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考虑到学困生在心理上的活动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

一、聚焦定位——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一)自卑孤僻心理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基础较差,上进心较为容易受到挫败,不会经常去想着进步,这就让其他人对他们进行了人格上的定位,从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获得他人的表扬,久而久之,他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没有了奋勇的勇气,慢慢地,也就变得自卑起来。而自卑心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在日常生活之中,有部分学生会表现的少言寡语,不苟言笑,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有很多原因,而长期得不到表扬和关注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类学生喜欢远离群体而独立,往往不引人注目,表现的很“透明”。

(二)惰性心理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现代人类进步的阶梯。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常是找不到自己学习的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奋斗的动力,因此学习兴趣低下,没有上进心,甘于平庸。而且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还不集中,思维能力差,最终就导致了学习成绩不理性,而这也使得恶性循环,学困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精力上比较旺盛,喜欢左摸摸右看看,求知欲望高,但是有些学生在家庭的溺爱下,失去了自立,以至于这些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纪律松懈,不复习功课,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惰性使其最终沦为学困生。

(三)畏难心理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难心理是与失败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每次失败所引起的情绪反馈。人如若遇到挫折,经历失败往往就会害怕、畏惧的心理。失败—胆怯—再失败—再胆怯……,恶性循环,使畏难情绪逐渐积累,产生定势,从而在还没接触到困难的时候就因为害怕放弃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学困生在遭受过多次失败之后,心理上有很大的挫败感,进而导致畏难情绪日益严重。

学困生自卑、惰性、畏难心理的产生,给学困生的学习造成了诸多阻碍,要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就需要引入“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原则提炼——学困生素质训练原则剖析

(一)反复性原则

学习方法的掌握过程是一个反复训练和运用的过程,是反映人类知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既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内隐性,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学会掌握这些规律并支配学生学习,必须经过反复训练和运用,才能提高水平。

(二)整体性原则

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问题与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要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重要性及学习特点的认识。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差异性原则

从哲学上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针对学生之间的共性,我们在大集体中进行统一的指导与训练;针对学困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能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教师在指导学法的同时,更关注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形成积极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四)激励性原则

在学法指导与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赏识性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励其不断进取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不断奋进,撕掉学困生的标签。

三、回归本体——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化策略

作为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好学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改善学困生学习策略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习策略的程度会对学习的效率产生影响,进而给学生带来学业上的负担。“磨刀不误砍柴工”,较差的学习方法,往往得到事倍功半的后果,而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上课时也是很认真地听课,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这是因为许多学困生在学习时总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知识的层面上,只是简单地记忆相关现象,并没有真正解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三四年级,对其六年级进行总复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需要大篇幅记忆的知识,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记忆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困生采用提纲的办法对重要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把大量相对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为学困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所必须要重视和发展的。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地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学困生是非常需要得到关注的一个群体,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困生多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平常多做练习,这并不是要求大搞“题海战术”,而是在做完练习时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对于那些做错的题目要及时静下心来进行总结,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当达到学习目标或学习有进步时,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多奖励自己,让自己获得要求向上的动力。

(三) 提高价值认知,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外在的条件,它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都有可能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有效的环境。有些学生甚至会因为对某一学科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就对该教师所执教的科目产生生出厌烦心理,或者因为对和同学之间的冲突耿耿于怀而导致整天不在学习状态,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困生期中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当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时,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见价值认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正确的价值认识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能够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错误的价值认识往往会导致学习环境恶化。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有必要组织增强学生集体意识、提高班级凝聚力的课程,特别是处于低年级的学困生,构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更能让学困生表现出好的一面,赢得在班级里面的地位和尊重,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进而提高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者。无论在哪个学校中,学困生都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为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发现每一位学困生的潜能是学困生教育的起点,其终级目标是培育学困生的“自我教育力”,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徐慧. 郊区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刘洪香. 转化中小学“学困生”教学策略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高贝宁. 培养小学英语学困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4]王莉.对学困生自主学习策略点滴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8):128.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学困生自主学习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