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注塑学生精神品格
2019-07-09宋蕴
宋蕴
【摘要】课程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建构道德与审美、完善精神世界的重要的方式,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有效路径。文中通过以成语文化为题眼,打开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视角;以学科统整为主线,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新模式;以人文环境为核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的新空间;以创意活动为路径,推动校本德育课程的新体验;以家校协同为支撑,释放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能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以传统文化与国学为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实践案例。
【关键词】校本德育课程 学生精神品格 学校实践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与路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启发智慧,它同样也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建构道德与审美、完善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方式。因此设计与建构基于校本特点的德育课程,对一所学校实施德育教育、发展学生的精神品格、实现全面发展、优质成长是一个比较有益的教育尝试与实践。
我校是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坐落在极富特色的民国公馆保护建筑群中。多年来,学校坚持“赤心润童年”的办学理念,走文化立校、特色兴校之路。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校本成语特色文化,利用传统节日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素养,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与素材的课程和活动设计日臻完善。2014年11月,学校被认定为省级“中华成语研究会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017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既有的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尝试通过建构以国学中的美德教育为主题的校本德育课程,精心打造学校“国学之韵·美德之魂”的新名片。
一、以成语文化为题眼,打开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视角
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德育的总体目标中提出,德育要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優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增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的要求,我们认为,研制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德育课程,有利于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成语润德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积极的策划与讨论,形成《成语魔方》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课程内容
1.成语环境课程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特定的时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素质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环境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成语文化的环境课程,就是在校园中设置成语文化氛围,使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成语+”学科渗透课程
借鉴“互联网+”的概念,我们提出了“成语+”概念。“成语+” 代表一种传统文化学习新形态,即以成语内容为载体,充分发挥成语的知识性、故事性、教育性、趣味性,将成语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度融合于各种学科教学、融合于丰富校园生活、融合于师生课内外学习的衔接,最终实现成语的创新性学习,促进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顺应整合、融通的未来学习方式。
3.成语活动课程
道德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引导,变空洞的说教为潜移默化和自我体会、自我感悟。因此,形式多样、趣味浓厚的成语文化活动能够将成语学习和道德习得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语文化,获得道德体验。
(二)课程目标
一是通过成语教育,进一步形成学校成语育人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内涵,彰显学校文化的建设,实现文化浸润,打造学校成语文化研究新品牌。
二是在各种育人活动和不同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入成语教育,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三是开展 “成语+” 课堂的教学研究,研究成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途径,探索成语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跨学科整合,初步尝试成语主题单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行动研究中形成成语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是“小成语大世界”,以成语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成语教学校本课程,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并使之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展现其巨大的文化张力和特有魅力。
五是进一步确立崭新课程资源观,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以学科统整为主线,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新模式
(一)语文领军,有效落实
成语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德育课程的实施中,语文学科自然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如何在知识的学习中,发展育人的功能?我校的课改围绕成语研究、国学经典,老师都各展所长,有的借助课本延伸、拓展;有的围绕成语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有的带着学生一起畅游国学乐园;有的对成语故事进行创意新编,让传统焕发新的魅力……例如,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跟着成语游南京”,同学们课前搜集和南京有关的成语,通过成语的学习,了解生活在其中的这座城市的历史,触摸城市的脉搏,增加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科教学,精彩纷呈
目前,学校各学科围绕自身的教学内容,都通过积极探索学科成语课堂,形成了有效有趣有价值的学习范式
数学学科:致力于数字成语和几何成语的课堂
英语学科:中英对比(英语和成语的对比)课的课堂
美术学科:用书法绘画的形式表现成语内涵的课堂
体育学科:融入成语元素改编传统游戏的课堂
音乐学科:成语吟诵和成语表演的课堂
信息学科:如何利用多媒体学习成语,拓展成语学习渠道的课堂
科学学科:大自然中的成语(事物、现象)的课堂
品德学科:中华传统美德和成语文化相结合的课堂
三、以人文环境为核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的新空间
我校有两个校区,分别以民国园、生态园、童话园和成语园、艺韵园、双语园为核心理念,营造校园氛围、打造校园文化。门厅的浮雕《新赤壁赋》,由学校老师共同创作完成,包含20个成语,回顾学校走过的五十年历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门厅里的四季柱上,每个成语或告诉孩子要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或倾诉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执着。在教室的长廊上,我们为孩子设计布置了以“勤学”“尚德”“育人”为主题(每层楼一个主题)的成语大观园,一共收录了101条成语,从关键字意、解释、出处以及故事链接的角度,为孩子述说成语文化,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成语的博大精深,汲取成长的力量。我们在综合楼的廊柱上悬挂着从孩子中征集来的成语谜题,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成语的积极性,更让他们流连其中,尽享学习猜谜的乐趣。2015年,我们开展了为校园场馆命名的活动。目前,学校景点都体现出浓郁的成语文化,如学生食堂叫“朵颐餐厅”,图书馆叫“万卷书斋”,教学楼分别叫“春风楼”和“化雨楼”等。我们还建设了“笔墨纸砚”四大主题景观,打造校园浓郁的成语文化特色。主题水景 “赤子之心”,更是通过成语生动解读办学理念。
四、以创意活动为路径,推动校本德育课程的新体验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见证着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改变孩子的每一个奇迹。其中,结合节庆进行创意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有效的路径。中宣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中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赤壁路小学的德育活动设计工作室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传统节日不同的文化,分年级精心地谋划、设计了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比如清明:活动分为:故事清明·牧童遥指杏花村、味道清明·风雨梨花寒食过、民俗清明·忙趁东风放纸鸢、水墨清明·雨打花枝树树开和诗词清明·万株杨柳属流莺五个版块。低年级的同学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清明节的有关传说故事,亲手画蛋、祭蚕、做青团,学习感受节日的礼仪文化;中年级的同学分组绘制风筝面,制作属于自己的最美纸鸢,挥毫泼墨,书写心中的春天;高年级同学诵读关于春天和清明的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每一位孩子都在努力做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小使者。
五、以家校协同为支撑,释放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能量
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学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把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在中华美德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听听花开的声音”家长开放日、赤壁讲坛之家长学校、给一年级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把进行美德教育的计划、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目标、需要家长配合的细节通知家长,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邀请家长走进孩子在学校重要的成长点:入队仪式、十岁成长礼、毕业礼,与孩子共同感悟,见证孩子践行传统美德。
国学润德课程是涂抹学生精神底色、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精粹;在感受先贤英模动人事迹的过程中,理解与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学校将继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墨香校园,氤氲人文气息;墨香童年,蓄积文化底蕴,不断用创新的视角与方式,把学生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生动、有趣并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愿中华优秀文化在孩子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塑造孩子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为孩子的美好人生打上高雅而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