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知识蕴品德,立德树人有良方
2019-07-09史艳波
史艳波
摘要:史地知识渗透与品德学科,全面地向学生展示着社会、自然、世界的多样性。研究社会现象,剖析地理位置;探究社会发展,借鉴历史经验,作为一线品德教师,我们要从联结时代元素、联通地图功能、联袂多媒体三方面,紧扣品德学科特点,克服单一地向学生输入知识的弊端,追求学生情感内核,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史地知识 品德教学 时代元素 地图功能 多媒体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品德学科已将“立德树人”与地理、历史领域进行融合,成为了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课程。史地知识的渗透,面向学生生活,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着社会、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地理、历史内容与品德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点,研究社会现象,势必要剖析地理位置;探究社会发展,也一定得借鉴历史的经验,在整体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度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情感共鳴。既然史地内容在品德教材中已经不可分割,那么,作为一线品德教师,我们既要克服单一地向学生输入知识的弊端,又要紧扣品德学科特点,链接学生生活外延,追求学生情感内核,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本文,笔者将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为例,探究品德学科中,结合史地内容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教学目标,联结时代元素
教材是为学生更加系统地开展学习活动服务的,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始终结合学生学情、时代元素来定位教学目标,才能让品德课活起来。而针对六年级的学生,这类含有史地知识的品德课,在教学目标上要把握好史地课知识性的掌握度。
1.目标定位误区
《跟着唐僧去西游》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还有《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三个内容,涉及印度、埃及、希腊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历史。作为整个单元的开篇,这一课是后面三课学习的风向标。在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笔者将教学目标直接定位于古印度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文化内容的学习。这些内容在教材上都有分布体现,为了体现笔者的“设计感”,所以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古印度的资料,并呈现给学生学习。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十分热闹。课后,笔者问学生:你喜欢这节品德课吗?学生回答:喜欢,都是我会的!此时笔者才如梦初醒:是呀,教材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教师的资料都写得清清楚楚,只要看书、看资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阅读有效知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既然学生都会,那这节课四十分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节品德课的育人价值又在哪儿呢?由此可以发现,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误区。
2.突破既定思维
新时代的青少年来学习老教材,目标定位必须要突破教材局限,跳出原有的固定视野,结合时代发展,有所有突破。重新审视教材,笔者将情感目标为首要目标,能力目标为次要目标,知识目标为第三目标。即重视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轻知识掌握的量化评价。第二次教学目标设定为:初步了解玄奘西天取经、“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在古今背景下的重要意义,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之间文化和经济互动的重要意义,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品德学科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课程,综合了学生实践、体验、情感等,其中更是注重品德教育的厚重与饱满。围绕这一课,首先从《西游记》到“玄奘西天取经”引入课文。课堂上,一说到《西游记》,六年级的学生个个津津乐道,小说中的魔幻情节深深吸引着他们,每个人都能说上有关唐僧的一两个小故事。然而,这“唐僧”到底是谁?在那个时代,他去的“西天”又是哪儿?知道的学生寥寥无几,更别提这段真实的历史事件了。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不仅仅是玄奘西行的意义,还有那个遥远的国家——古印度。既然现实与学生认知有偏离,教师就要将其联结。玄奘在中国唐朝确有此人,他耗时两年,行走两万五公里,前往古印度取得佛学真经,而他正是沿着五百年前张骞出塞的路线踏上征程。为什么沿着张骞的路线行走?再往前推一个时代,探究那个时代的元素:交通工具的不发达、交通路线的闭塞,无疑前人行走过的路线是玄奘最佳选择。学生从虚构的故事中一下子被拉进了历史的长河,开启了“古丝绸之路”的大门,再沿着历史长河滚滚而来,回到当今我国时代元素——在沿古丝绸之路区域国家所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
既定思维的“突破”不只是教师解读教材、定位教学目标的突破,同时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视野的突破。在含有史地知识的品德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联结不同时代元素,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思维挑战性。
二、开展探究学习,联通地图功能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核心理念,力求在儿童成长的启蒙时期开展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式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探究、合作能力,形成良好习惯。当史地知识在品德学科中出现时,就充分给予了学生广阔的体验探究式学习领域。而品德教材中的插图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材辅助工具,如地图在史地知识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只是看着地图纯粹讲述,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低。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图功能,最大限度激活教材,才能做到德育教育无痕融合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说地图
在《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中,地图所呈现的内容是有关于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同时显示了经度和纬度。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以“古印度在哪里?”抛砖引玉,小组内结合这张地图共同探究,用上方位词,尽可能地用多种方法来阐述。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开激烈的讨论,相互学习、更正,不断有新发现:中国的西南部,亚洲的南部,三面临海一面靠山,北纬8度至37度、东经68度至79度区域……学生看地图、说地图,地图的基本功能是基于教材内容,在探究中抽丝剥茧,层次递进,最终解决“古印度在哪里?”问题。
2.用地图
课堂于此,就只是解决了课堂中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看地图时会遇到的困难。所以,教学中笔者进一步设计了探究式学习活动:“玄奘一路朝着怎样的方向走,分别经过了哪些地方?”同样的地图,这次探究的重点在于表述玄奘西行取经行走的路线。玄奘一路向西,经过甘肃敦煌、新疆,在乌兹别克斯坦一路南下,途径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在探究地图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质疑,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方位讲述更准确、途径地址表达更全面等。教师在课堂带领学生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图、用地图,进一步发挥地图功能,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更清晰。
3.懂地图
在充分发挥地图的教育功能中,引导学生将点状的史料与现实对接,进行有序表达。这对地图的一系列探究过程,既是对前一个环节能力形成的课堂检测,也是地理知识的渗透,从读地图、用地图到真正懂地图,力求学生能在日常出行中,将课堂学习到的读地图能力回归到儿童现实生活中去,这是品德学科对儿童良好品格养成教育的最好诠释与价值,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材中的地图功能。
课程标准中强调:“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联袂品德学科教材,激活地图功能,探究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三、发展世界观,联袂多媒体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力求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可是,除此之外,立足于蕴含史地知识的品德教学,我们还可以培养儿童的什么?《跟着唐僧去西游》有关印度这个话题,在当下的学生学习这课内容时,与5年前、10年前的学生相比,还可以再学点什么呢?品德学科处于大革新的关键时期,从品德到《道德与法治》,这不仅是课程更名的转变,更是课程核心理念的变革。教师在教学老教材时,也要在新理念下,学会恰到好处地联通多媒体,放眼世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
史地知识渗透于品德学科中,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看待問题、分析问题,在广阔的领域中形成对某一类事件的思考和自我成长,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本次在《跟着唐僧去西游》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利用视频、网络等多媒体信息,引导学生在了解玄奘西天取经意义的基础上,从古看今,讨论“古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在历史长河中、在世界上所具有的意义。“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提出的最新经济动向,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高举和平发展经济,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这一举措,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玄奘前往那烂陀寺取经的目的有相似之处。为了“合作”,为了“发展”,为了“共同进步”,我们打开国门,实现共赢。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领导人都有意识要与邻邦互通经济,这是时代给予学生最好的启示。同时,围绕目前中印关系,对于“‘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你是怎样的观点”?展开班级大辩论。学生借助多媒体,在古今背景下形成大局观,理解、认同国家重大决策,感受祖国的伟大,产生对国家的自豪感,才能在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
在目前的品德教材中,许多史地地理知识是分散于各单元教学中,史地知识与品德学科的完美融合,促使教师结合学生学情,立足于品德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在联结时代元素、联通地图功能、联袂多媒体三方面,寻得在蕴含史地知识的品德教学中开展教育教学策略的良方,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用世界大局观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多元的教学方式中潜移默化,一定能提升品德学科德育教育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史地知识的教学建议[J].小学科学(下半月刊).
[2]郭晶.品德课堂教学要注重“情”“知”相融[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
[3]吴岩波,施吉章.品德课程切忌单纯的知识传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