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爱生命》教学案例分析

2019-07-09何琪

课外语文·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摘要】蒙田的《热爱生命》是新增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文章。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案例,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加以衡量,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有着自身的优缺点,值得在教学中区别对待。

【关键词】《热爱生命》;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热爱生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蒙田用他最为真挚的情感向我们诠释了他是如何看待生命的,这篇选入高二语文教材的文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对这篇随笔的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剖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并对随笔这一文体也能更好地加以把握。

一、《热爱生命》教学目标分析

案例中的教学目标设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项列举。其中知识与能力包括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了解随笔这种文体;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课堂上,主要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方式,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的学习目标指出“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选择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撰写评论”。《热爱生命》一文是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所写的随笔,由于历史、地域和学生年龄等原因,学生对于作者蒙田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甚少,因此知识目标中的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生通过认识字词、了解词句、了解相关知识提高识记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段落、把握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够提高自主地进行学习的水平。其次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中,“朗读”和“讨论”凸出了新课标中的“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最后,在情感目标中,案例强调学生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领悟,体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自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案例中的情感目标中包括了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了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学会思考生活的方式与方法,是对《热爱生命》一文的主题和情感的正确理解。这篇文章虽短,但是蒙田却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案例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中体现了教学对该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的预期。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强调的是结果,而“素养”中的“养”字是一个动词,显示了经过长时间学习逐渐形成修养的动态过程,也在此体现与强调了在语文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这个教学案例虽然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详尽细致,但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三维目标并不需要将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一一列举,而是应该在目标中体现出三个维度要求。因为三维目标模式虽然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但教学目标首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三个维度的目标必须存在内在的联系,应该将案例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同时,案例的目标设计不够简洁,在目标的表达上应该干净利落,以短句为主。第二,案例的目标表述存在行为主体错误的情况,将行为主体表述为教师,比如“歌曲导入、老师范读、具体讲解”以及“使学生知道”都是将教学目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判断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依据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第三,用描述心理状态的动词来描绘教学目标。诸如“了解,体会”等词语都给教学目标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含糊性,是难以观察和测量的。

二、《热爱生命》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案例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设计的。从生命和度日的联系以及度日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文章第一段,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首先是背景知识。充分介绍作者、作品以及写作特色,奠定基调。然后是学生默读,扫除生字词。案例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是文本研读,老师示范兼学生齐读。首先是第一段研读,明确包括“生命”和“度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在内的几个问题。然后第二段研读,通过朗读并概括作用。最后第三段研读,学生朗读并思考问题。

新课标关于学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中,背景知识的安排是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蒙田以及随笔这种体裁没有太多的了解,学生没有直接体验过,同时也没有相关知识,如果单纯地拿课文来讲课文,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更好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其次,对写作特色和随笔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并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由默读几分钟初步感知文章,并且在默读过程中學会用记号将不懂和不会读的字词标记出来,进而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不懂以及难懂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义并学会运用。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指的是对字词句语义的辨别和分析能力。学生要正确识别文字,拥有基本的词汇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赏评文章。案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中包括: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了解随笔这种文体;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符合课标要求,也有助于完成这几个目标的要求。第二部分中,教学内容首先是对课文第一段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进行研读,这是在第一部分掌握生字词后,带领学生明确文章开头起笔的“度日”一词,帮助学生提高对字词的本义以及引申义的把握,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关键词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二段研读,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理解是否正确以及理解的深浅如何。第三段研读在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案例的教学内容侧重体会作者“热爱生命”的创作意图。因此在课内花了大量的时间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正如前文所说,这些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过于繁杂的安排,学生反而不容易接受,课堂氛围也难以活跃。纵观这套教材体系编排并参看高中语文课标,要把这篇文章作为“例文”来教,目的是让学生鉴赏“随笔”,学会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应把教学重点选在对“随笔”形式的把握上,又因为“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所以要让学生在分析形式的同时感悟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随笔”形式的理解,让学生拿议论文做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得到更深的体验。

三、《热爱生命》教学过程分析

案例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步骤:第一步,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导入课文。第二步,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以及写作特点。第三步,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默读文章,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自己画出生字词。第四步,老师范读全文。第五步,学生齐读全文。第六步,研读课文。依次朗读第一、二、三段,其中朗读包括齐读和单独朗读,并点学生回答问题。第七步,进行自由讨论学习。

新课标指出:“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語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为学生创设好的机会读好文本,先是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再由学生齐读全文,接着分段朗读,在分段朗读中,设计了齐读和单独朗读的环节,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同时也巩固了记忆。通过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己朗读的时间少,而读出自己的感受的更少,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问题”能有效制造教学事件。案例中,包括认知性问题“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等;理解性问题“大家觉得‘生命和‘度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等;创造性问题“同学们可有什么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案例注重了问题的层级性,从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逐渐深入到创造性问题,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保证教学过程流畅灵活地衔接。其次,值得肯定的是这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了开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积极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案例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教师新课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能使课堂有更加自然、恰当的开端,但是在案例中导入新课的时候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师播放歌曲的本意是引出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提问“从这首歌想到了什么”看上去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主题“热爱生命”,但是,联系歌词以及作曲背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父爱”的主题。这不利于完成教学目标,也容易使学生思维定格在歌曲上,没有合理地使用音频进行教学,以致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其次,教学过程设计上没有收束课堂,对课堂进行小结和布置作业,教学环节不够连贯和完整。

四、《热爱生命》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并获得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所使用的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都采用了讲述法,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蒙田以及随笔的相关知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于作者和作品了解不够的问题。同时教师采用讲述法,能够在较少的时间内,向学生尽可能地传授相关知识,利于保持知识的系统性,为之后的学习提供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些专门的知识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案例采用了讨论法,讨论回答比如“作者觉得热爱生命就要如何对待生活”“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哲人的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通过课堂讨论,肯定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改变了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听课的缺点,其次,讨论的问题都是围绕文章主题“生命”进行的。但是教师应该注意介绍一下讨论的方法,在课堂中时刻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在案例实录中发现,教师缺少切实的讨论指导,教师只是直接布置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分组的时候分配好每个学生的任务。同时,案例在使用讨论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朗读法,包括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代表朗读,反复地朗读过程中研讨文本内容。由于课文相对较为短小,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并能帮助学生在倾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课前没有掌握的字词的读音,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后的反复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调动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文章的情感与韵味,也能巩固学生对文本的记忆。

五、结语

总之,我们平时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不是将三个维度一一列举出来,而是应该在目标里融合了三个维度。由于课文是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所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写随笔,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和领悟生命的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德育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了解相关知识、体会文章主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介绍相关知识,比如作者、随笔体裁、写作背景等,在了解相关知识后要落实生字词,接下来通过每段的分析,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体会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可根据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小结课堂、布置作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借助多媒体、学生讨论等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创新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蒙成,汪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迷失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

[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6]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何琪,女,1995年生,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学科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