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对胃癌切除术后炎性反应、胃肠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2019-07-09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介素胃肠功能白细胞

陈 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胃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方法以化疗和手术切除为主,近年来中医护理由于独特的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护理模式遵循“未病先防,标本兼治”的原则,可以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1],为了详细探究分析中医护理对接受胃癌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炎性反应和满意度的影响,我院特地展开了对照研究,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胃癌切除手术的患者86例,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37~57岁,平均年龄47.32岁;TNM分期情况,Ⅰ期有20例,Ⅱ期有23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48.51岁;TNM分期情况,Ⅰ期有21例,Ⅱ期有22例。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18~70岁;(2) 胃癌术后患者;(3)手术后没有使用如红霉素、胃复安等影响肠动力的药物;(4)自我接受中药贴敷神阙穴。

1.3 排除标准 (1)属于胃癌晚期且具有恶液质的患者;(2)没有按照规定服用药物;(3) 术后发生严重感染或严重的并发症。

1.4 脱落标准 (1)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应当立即由医生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停止临床试验;(2)经治疗病情出现加重的情况或者在试验中突发其他病症对试验的观察造成影响,则根据判断结果终止临床试验;(3)在实施临床试验方案过程中出现严重偏差例如患者对治疗依从性过低,难以准确评价药物的效应和作用;(4)受试者向主管护师提出退出临床试验。

1.5 护理方法 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遵循医嘱进行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和病情监测等工作;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遵循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原则[2]。具体的内容和操作为:

1.5.1 整体护理 在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给予其全面的整体护理,通过制定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相关制度落实工作,患者静养时护士要排班进行病房的巡视,严密监测各项重要生命体征,如果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3]。

1.5.2 辨证施护 胃癌患者在围手术期一般会表现出不同的中医证型,手术前多为气滞血瘀,手术后则为体虚,需要化疗或者放疗,肠胃功能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4],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首先要做的就是指导补充营养,通过合理的饮食来补充病情恢复阶段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待一段时间后患者能够自行进食,则可以食用适量的山楂肉丁和黄芪药羹,用以开胃健脾[5]。

1.5.3 艾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和关元等穴位使用艾条温和灸疗,距离皮肤表面要有3 cm的高度,防止烫伤,每日艾灸1次,每次持续20~30 min,连续治疗6 d为 1 个疗程[6]。

1.5.4 未病先防 对需要接受肠内营养输注和静脉输注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掌握输注方法,严格控制营养液的浓度,根据治疗阶段病人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所用剂型和剂量,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必要时可以给予少量的胰岛素,以预防代谢性的症状出现。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仔细谨慎的固定营养管和胃肠减压管[7],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痰方式,仰卧时头要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进入呼吸道,否则有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炎症。对于放、化疗之后出现的脱发、口腔炎、静脉炎和骨髓抑制等现象,护理人员要分别实施合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上的焦虑以及生理上的痛苦。比如处理静脉炎可以采取少量麻油与如意金黄散混合成糊状外敷于患处,加快局部组织的修复和肿胀的消失[8]。

1.5.5 心理护理 患有胃癌的患者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和抑郁,对于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根据病人的心理动向结合其性格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法,和家属一同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与之交谈,耐心倾听心声,最大限度满足实际需求,通过各种方法树立起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尽量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紧张,最终能让患者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后续治疗[9]。

1.5.6 针刺护理 患者在接受全胃切除手术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症状如胃痛、反酸等。因此对患者术后护理时,医生在患者的中脘、内关以及足三里部位按照平补平泻的行针手法实施针刺治疗,得气后行针处理,半个小时后即可将针拔除。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若患者存在脾胃虚寒,则加脾俞、关元、胃俞、气海;若患者存在气滞血瘀则加入膈腧;若患者存在便秘的症状,则加入天枢以及水道;若患者术后存在咳嗽、咳痰的症状,则加丰隆。

1.5.7 中药贴敷护理 在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时开展护理。手术6 h后,让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将脐部暴露出来,取丁香酚2 g和吴茱萸粉2 g,混合碾碎调制成糊状,在厚度为0.2 cm,直径为2~4 cm的棉纸上均匀的铺开。将棉纸的四边角落折起敷在神阙穴上。在用透明贴膜将棉纸固定住连续敷用12 h,每天敷1次,连续使用直到肛门停止排气。中药从省中医院药房中拿取,自行在科室内调配。小茴香热敷:术后3 d选取小茴香250 g放置于药袋内并往其中添加水,然后放在微波炉中加热,拿出后药袋放置冷却直到表面没有烧灼感即可,将其放置于患者手术切口部位,逐渐移动药袋的位置,每天热敷2~3次,每次持续20 min,患者能够正常排便即可停止。

1.5.8 足三里按摩与足浴 术后6 h,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调节到仰卧屈膝的体位,使用大拇指对足三里穴位进行揉搓和按压,直到患者出现酸胀、痛和麻感为止,每天按摩3次,每次持续10~15 min。护理人员在按摩时让患者家属观看学习,直到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正确的按摩,直到患者能够排气。

足浴:术后取温度在38~42℃容量3000 mL的水让患者进行足浴,双足在水中全部浸泡,并进行按摩,足部按摩的步骤为:(1)护理人员将掌心分别放在患者足心和足背上,快速摩擦按摩直到足部发热即可。(2)用手拖住患者的跟腱,握紧踝关节,然后顺时针、逆时针各摇晃3~5次,直到关节出现酸胀的感觉即可。(3)护理人员并拢手指,交替着拍打患者足背;(4)将患者足掌用双手握住,上下同时抖动,每天拍动2次,每次持续30 min。水温下降时加入热水。

1.5.9 超声透皮 术后1 d对患者采用胃肠宁贴和超声电导仪进行治疗,胃肠宁贴联合电导仪能够促进患者吸收药物更好的发挥药效,每次治疗30 min,治疗后胃肠宁贴保留1 h后丢弃,每天进行2次。

1.6 观察指标 分别在手术结束后1天和1周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和白细胞介素6(IL-6) 等[10];此外还要详细观察并记录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正常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的收集要使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在出院前让患者填写,收回后统计作答情况,总分为100分,得分高于85分记为非常满意,得分60~85分记为满意,得分低于60分记为不满意,计算出总满意率。使用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功能与症状维度,功能评分越高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症状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下的血清炎症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等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开展 х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2组患者各时间段血清炎症指标情况 研究显示2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的CRP、IL-1、IL-6、TNF-ɑ指标均显著低于术后 1 d阶段 (P<0.05),在手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CRP、IL-1、IL-6、TNF-ɑ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2组患者的各时间段的血清炎症指标情况 ()

表1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2组患者的各时间段的血清炎症指标情况 ()

组别 例数观察组 43 96.76±23.54 24.21±8.43 195.43±52.11 62.02±31.32对照组 43 95.08±22.98 42.32±12.76 189.98±51.65 122.43±38.21 t值 0.335 7.765 0.487 8.018 P 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观察组 43 173.43±56.54 54.32±30.43 82.87±20.21 42.21±15.32对照组 43 171.11±54.65 113.87±37.87 81.11±21.21 64.65±17.43 t值 0.193 8.038 0.394 6.341 P 值 >0.05 <0.05 >0.05 <0.05 CRP(mg/L)术后1 d 术后1周IL-1(pg/mL)术后1 d 术后1周IL-6(pg/mL)术后1 d 术后1周TNF-ɑ(pg/mL)术后1天 术后1周

2.2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h)

表2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下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康复情况(,h)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观察组 43 20.87±5.76 50.21±14.54排便时间54.65±14.87对照组 43 33.54±7.11 79.32±17.76 85.65±19.32 t值 9.080 8.317 8.338 P值 <0.05 <0.05 <0.05

2.3 分析不同护理方式下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见表 3。

表3 分析不同护理方式下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 (例)

2.4 分析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而症状评分显著比对照组要低(P<0.05),见表4。

3 讨论

由于癌症肿瘤的影响,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往往都会伴有消化吸收障碍和进食困难,许多人的体质不理想,甚至出现营养不良,因此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大大降低。胃癌切除术对患者来说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术后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虽然是对外界应激的一种保护[11],但是如果过度或者剧烈同样也会对机体本身产生较大伤害,延缓病情的恢复。此时护理人员就要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干预,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辅助降低急性炎症。白细胞介素1,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都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炎症程度反应指标,本次研究基于中医理论展开了中医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作为有效且常用的胃癌治疗手段,化疗和手术切除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大大干扰正常的吸收消化,加上手术本身对机体强烈的刺激,很有可能使得腹膜造成损伤,导致浆液渗出,腹膜粘连等现象。而且手术前注射的麻醉药剂还在一定程度上较长时间地抑制肠胃蠕动,从而延缓胃肠功能恢复,表现出强烈的呕吐腹泻,腹胀和肠麻痹等功能减退[12]。白细胞介素1,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在炎症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中血清C反应蛋白受到白细胞介素6的调节,可以用来检测机体是否处于应激状态,衡量组织受损程度;而白细胞介素1则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白细胞介素6单独调节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调节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具有很显著的抗感染效果。但是该物质长期、大量释放会诱导产生其他炎症因子,增强血管通透性,加强发热和恶性病质程度,加剧炎症发展。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穴位为神阙穴,该穴位位于脐正当中,是婴儿时期脐带脱落后结疤所产生的陷窝。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之间转输而成长,因此脐带部位可以说是先天元神出入之道,是重要的任脉腧穴,与督脉之间相互表里,在内则连接着四肢百骸、脏腑和静脉,具有调治百病的效果。相关医学研究发现,脐下方的皮肤没有脂肪组织,该部位有最薄的表皮角质,直接相连筋膜和腹膜,有利于吸收药物分子。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以及肛门排气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对胃癌术后患者采用中药贴敷神阙穴能够显著改善、恢复患者的胃肠功能。中药制剂的组方选用丁香酚和吴茱萸粉。吴茱萸粉有益于消化系统,抑制小肠推进,抵抗溃疡,保肝利胆且能够双相调节肠运动。丁香则能解痉、抗溃疡、促进胃蛋白酶分泌;除此之外贴敷神阙穴还能缓解胃脘部的疼痛,具有抗炎镇痛的效果。

表4 分析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

组别 例数观察组 43 88.46±13.04对照组 43 76.32±12.17 t值 4.463功能评分躯体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71.57±9.39 87.63±13.76 62.95±8.47 74.92±11.85 4.867 4.590 P值 <0.05 <0.05<0.05社会功能49.64±6.39 43.03±5.75 5.042<0.05症状评分食欲下降 便秘 睡眠障碍28.47±4.19 26.56±4.47 20.72±4.13 41.44±5.52 45.78±5.93 35.83±4.69 12.273 16.972 15.855<0.05 <0.05 <0.05

虽然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替代,但是目前的临床护理还未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很高的上升空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白细胞介素1、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水平都要低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和排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也是前组占优,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护理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介素胃肠功能白细胞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白细胞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术后早期营养对胆管癌患者术后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