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体会

2019-07-09梁凤鸣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斜视眼球手法

梁凤鸣

眼病针刺疗法既是中医眼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针灸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给针灸治疗眼病提供了经典的理论基础。唐·王焘《外台秘要》“针拨白内障”的问世为中华民族视力健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北宋《太平圣惠方》在《内经》的基础上充实五轮学说内涵,提出“五轮应于五脏”,使五轮学说日臻完善,不仅成为中医眼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石,也为针灸辨证取穴提供了脏腑经络依据。南宋出现“八廓学说”。元末《银海精微》给八廓加入八卦名称,为近代自成一体的“眼针疗法”指明定位法则。近半个世纪随着眼科现代检查方法、诊疗设备和手术方式的快速发展,“针拨白内障”已经淡出临床视线,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依然活跃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之中。现就本人以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经验介绍如下。

1 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

麻痹性斜视分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类,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临床十分常见,多由创伤、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内分泌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导致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干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呈现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性麻痹,从而出现眼位偏斜。典型临床表现是眼珠突然出现偏斜,向某个方向或多个方向活动受限,转动失灵,检查九个诊断眼位异常,患者自觉视物成双,可有复视和代偿头位,红玻璃试验为阳性,严重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西医治疗多予维生素、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激素等支持疗法,虽然最近有采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但仍有局限性,且易反复发作,需多次注射,手术一般需在保守治疗不能缓解时采取,且部分患者需要多次手术[1-2]。药物治疗中激素至关重要,却因常伴诸多全身疾病而导致这一关键性用药在临床使用受限,尤其对于糖尿病、严重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往往糖皮质激素无法使用,造成斜视治疗困难。为此,充分发挥中医针刺治疗的优势,不仅使麻痹性斜视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使用激素对全身带来不良影响。

麻痹性斜视属中医学“风牵偏视”范畴,根据主观症状命名为“视歧”“视一为二”,从客观症状命名为“目偏斜候”“神珠将返”“风牵偏视”等,临床治疗首先得明确病因病机。《灵枢·口问》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大惑论》曰:“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审视瑶函》曰:“此病谓目视一为二也……并在胆肾,胆肾真一之精不足。”《证治准绳·杂病》曰:“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筋络被其牵缩紧急。”《银海精微》认为“目精斜视侧目者,……肝经受风邪所牵,使其筋缓缩不利。”可见正气不足,内外失调,络脉空虚,感受风邪,经络阻滞,气虚血瘀;或外伤脉络,肌内受损,气滞血瘀;或脏腑功能失调,脾虚生痰,血脉瘀阻,痰瘀互阻,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弛缓不用,使目珠偏向健侧。总的病机特征以正气虚弱为本,风痰瘀阻滞为标。《目经大成》又提出“药不能疗,惟治以手法。手法奈何?……针之,易如反掌。针定进正容汤,高枕安眠。再煎人参养荣汤二三剂,立愈。”说明针药并用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为后世临床提供了诊疗思路。掌握眼部针刺的取穴技巧、手法应用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是确保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优效性的关键所在。

麻痹性斜视只是眼科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针刺在眼科疾病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3],如干眼症、视疲劳、眼睑痉挛、青少年近视、弱视、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等均可用针刺治疗,尤其干眼症、视疲劳等疗效十分显著,但如白内障、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急性结膜炎等眼病,建议不予针刺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针刺治疗眼病过程中,也要注意全身情况。身体过于疲惫,精神高度紧张或空腹时最好不要进行针刺;年老体弱者进行针刺治疗时,最好选择卧位,易于选穴;女性怀孕期间尽量不予针刺,如若进行针刺也要轻柔,对可能引起宫缩的穴位不可进针,这类穴位有合谷、三阴交、昆仑等;儿童针刺配合不佳时,不要留针;皮肤出现感染部位时不能够进行针刺;严重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也应慎用眼周针刺治疗。

2 麻痹性斜视针刺取穴体会

2.1 辨病辨证结合取穴

针刺治疗是麻痹性斜视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使经络畅通,经血调和,从而达到标本同治的作用。手、足三阳经脉循行部位与眼密切相关,手、足三阴经脉直接或间接与眼相关,是针灸治疗眼科疾病的理论根源。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眼部血供,从而起到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作用。临床针刺取穴方面,局部选穴常有上睛明、承泣、四白、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瞳子髎、太阳、迎香等。根据麻痹肌眼部辨病和全身辨证相结合,辨病局部取穴有外直肌麻痹主穴选丝竹空、太阳、风池、下关用补法;内直肌麻痹主穴选上睛明,不做手法,得气即可;上直肌、上斜肌麻痹主穴选鱼腰、攒竹、上球后等,如果出现提上睑肌无力选阳白透鱼腰;下直肌、下斜肌麻痹主穴选承泣、下球后等,不做手法,得气即可。针刺远端取穴宜辨证选穴,气虚血瘀常选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合谷、太冲、风池、上巨虚、下巨虚等,气滞血瘀常选风池、合谷、外关、阳陵泉、光明、足三里等,痰瘀互阻常选阳陵泉、光明、足三里、外关、合谷等。

图1 眼针疗法穴区图

2.2 眶内取穴要准确细心

眶内眼球周围穴位主要包括传统经络学说的眼周穴位如承泣、睛明、上睛明、上明等,也包括“眼针疗法”的八区十三穴[4-5](图1)。眼针疗法由已故名医彭静山教授创立,是指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用以治疗全身病,我们用于眼病治疗。眶内穴位邻近眼球,眼球与眼眶相距空间狭窄,眼部神经末梢敏感,血管丰富,因此眼球周围穴位针刺需要谨慎小心,熟练掌握取穴技巧和针刺手法。若手法不娴熟,很可能刺伤血管而导致血肿或球后出血,甚者刺伤眼球。取穴准确最重要环节当属揣穴,做到合理选穴,准确定位,同时充分了解眼局部穴位的解剖结构。

睛明穴靠近眶内侧壁,深部为眼内直肌,布有滑车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针刺时容易刺伤此处动脉血管导致出血,因此我们常选相对安全的上睛明;上明穴浅层有眶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布,为针刺上明穴治疗上睑下垂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同时也应注意针刺时避开额动脉;承泣穴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也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和眼动、静脉的分支,神经分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等,深层分布有丰富的动静脉血管,提示针刺时切勿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太阳穴分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颧颞神经、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等,针刺时同样需注意出血问题。在准确定位后,用左手食指轻按所选穴位及其局部,充分掌握眼球位置和眼眶周围的标志再行针刺。如《难经·七十八难》所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

在做好选穴、揣穴之后,尚需使用适规的针刺针具。针灸针规格种类繁多,眼周针灸针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多选半寸(0.25 mm×13 mm)、1 寸(0.25 mm×25 mm)和 1.5寸(0.25 mm×40 mm)等针型,我科多使用0.25 mm×40 mm毫针,在针刺上睛明、承泣、上明等穴位时,可以深刺越过眼球赤道部,避免留针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3 麻痹性斜视常用针刺手法

3.1 眶内穴位针刺手法

眶内穴位针刺需谨慎仔细,因为眼眶内神经血管丰富,尤其眶脂肪内毛细血管分布密集,反复提插捻转容易造成眶内出血,因此眼球周围穴位适度提插,尽量不做捻转手法,针刺深度如果跨越眼球赤道部,进针路径紧邻眼球壁,更不宜做任何提插捻转手法,反复提插可能误伤眼球,刺伤眼球壁。针刺得气后有自然舒适的感觉即为经气来复的现象。

3.2 眶外穴位针刺手法

眶外穴位如四白、阳白、丝竹空、攒竹、鱼腰、太阳、头维、下关等穴位,提插捻转针刺手法均可使用,但须对穴位深部组织心中有数,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遵循传统方法,针下得气后,重插轻提,提插、捻转幅度小,频率慢为补;轻插重提,提插、捻转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3.3 特殊针刺手法尝试

眼科疾病的针刺治疗的手法使用,除外传统补泻手法,也可以尝试使用特殊针刺手法,如已故针刺名医郑魁山教授针刺手法既实用又有效[6]。

3.3.1 风池穴透眼热法 左手拇指切按风池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候气至,使针下沉紧,左手压住穴位下方,加重压力向前上方推按,右手拇指施力将针体向前下方捻按5次,使针下沉紧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地重插轻提5次,拇指再向前下方捻按5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使针下继续沉紧,左手施以关闭法,促使针感传至病所而产生热感,守气1~3 min,重复上述操作1~3次,留针30 min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若热感传至头顶不往眼睛传时,可在头顶相应部位再扎一针。

3.3.2 印堂穴金钩钓鱼法 左手拇指、食指捏起印堂穴处肌肤或左手食指紧按或不按穴位,右手持针在印堂上0.5寸处速刺或捻转进针,针尖刺入骨膜,得气后,使针体向前捻转,待针下沉紧出现涩针时,针尖带着穴位处肌肤微微提抖;重复上述操作1~3次,出针时,将针转回,使针下松滑再拔针,出针后,不闭针孔。

3.3.3 太阳穴二龙戏珠法 右手持针,左手押穴位进针,候其气至。左手食指和右手持针同时用力向上眼睑推按,将针提至皮下。左手食指和右手持针同时用力向下眼睑推按。

3.3.4 阳白透鱼腰喜鹊登梅法 左手食指压上眼睑下缘,右手拇食二指进针,针下气至。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垫于针下,上下起伏,使针柄、针体、针尖上下摆动。

4 麻痹性斜视针刺治疗的并发症处理

4.1 晕针

晕针甚至一过性休克、上睑下垂、眼睑皮下出血、眶内出血,球后血肿、玻璃体腔积血等是眼部针刺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晕针[7]是针刺中比较严重的现象,轻者头晕眼花,心悸心烦,全身汗出、四肢无力,重者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恍惚,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脉搏细弱。出现晕针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刺人中、内关、灸百会等,若病情危急则应立即配合吸氧、副肾等急救处理。

4.2 皮下瘀血

皮下瘀血者早期冷敷,24 h后热敷,眶内出血、上睑下垂者需要眼球加压包扎,必要时眼眶MRI检查。玻璃体腔积血者多为针刺误伤眼球壁甚至进入球内,留针过程中患者转动眼球而造成,也有并非针刺误伤,自发性玻璃体腔积血的可能。

4.3 玻璃体腔积血

玻璃体腔积血时视力呈现明显下降,需及时眼球B超检查明确诊断,处理需止血、包眼,予云南白药口服止血,针刺出现的玻璃体积血一般1~2周视力可以恢复。

5 病案举例

患者卢某,女性,72岁。主诉“复视伴右眼上睑抬举无力1周”,右眼视力0.6,上睑下垂,用力睁眼时上睑依然遮盖上半瞳孔,眼球外展位,晶状体混浊(+);左眼视力 0.3,晶状体混浊(++),眼球各个方向转动不受限,双眼瞳孔等大,直径约2 mm,空腹血糖8.0 mmol/L,血压 142/86 mm Hg(1 mm Hg=0.133 kPa),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食欲不振,舌淡边有瘀斑,苔白,脉沉。糖尿病病史10余年,高血压病史20余年。西医诊断:右眼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右眼上胞下垂(气虚痰瘀阻络证)。以针刺治疗为主,选穴丝竹空、上睛明、球后、攒竹、承泣、四白、阳白、鱼腰、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其中上睛明、承泣不做手法,得气即可,阳白透鱼腰用补法,丝竹空、太阳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配合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左眼瞬目自如,视物成双症状消退。(图2)

图2 针刺前后外观对比图。2A治疗前;2B治疗后

麻痹性斜视病程冗长,复杂难愈,针刺治疗一般需要2~3个疗程方可见效,医患双方均须耐心治疗。中药在麻痹性斜视的治疗过程中与针灸相辅相成,针刺治疗为主的同时结合中药口服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减用药,尤其重视祛风通络药的应用,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总则,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多用六君子汤、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气滞血瘀者予血府逐瘀汤、丹栀逍遥散加减;痰瘀互阻者予温胆汤合正容汤加减。必要时在表面麻醉下行麻痹肌牵引。以下为近期麻痹性斜视典型病例针药结合治疗前后图片(图3)。

图3 麻痹性斜视典型病例针药结合治疗效果图。左侧治疗前;右侧治疗后

6 小结

针刺对麻痹性斜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临床有效性依然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支撑,尤其缺乏大样本资料总结和规范化疗效评价体系,针刺治疗眼科疾病谱方面也有待统一规范,眶内取穴定位和针刺手法应用亦需建立标准化体系。可见,眼病针刺治疗的推广应用、规范化及深入研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斜视眼球手法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层递手法
目不斜视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七步洗手法
“上帝”视角回顾2017年:8张照片震撼眼球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