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十五连丰”背后的故事

2019-07-09陈宇宏

西部大开发 2019年6期
关键词:籽粒陕西省粮食

文 / 本刊记者 陈宇宏

望着蓝天白云下一片片刚收割过的麦田,似乎还能闻到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的麦香。

每逢6月盛夏之际,中国商品粮基地——陕西关中平原就会依次由东向西开镰收割新麦。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便有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清晨沉甸甸的麦穗还泛着嫩杏黄,一场风一吹,中午麦芒就炸开了,风一刮,麦穗麦粒容易掉地上。真是“麦熟一晌”,虎口夺粮。今年也不例外,在这紧张忙碌的季节里,农民又迎来了一个夏粮丰收年。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考察时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中国问题的根本上,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多年来,陕西省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始终把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从现代农业机械、现代农业科技、科学田间管理等方面,探索粮食生产绿色高质高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粮食生产连续15年获得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

科技助力转型升级的“陕西样板”

2018年10月16日上午,旬邑县职田镇青村的一片玉米地里,一台雷沃谷神收割机正在作业,一个来回后,轰鸣的机器就将金灿灿的玉米籽粒倾泻在地头等待的农用小卡车上。这一幕情景,让72岁的村民张忠财直呼“科技真厉害”。

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明为组长的专家组,在现场观摩的同时还对直接收获的玉米籽粒进行了验收。赵明评价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选育的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配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再加上国产的收割机,让陕西玉米籽粒直收很好实现了国产化,将带动我国玉米生产迈上新台阶。

据专家介绍,籽粒直收是继机械摘穗之后玉米生产的一场革命,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全部实现了籽粒直收。在我国,玉米籽粒直收的研究起步于2007年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引进国外的玉米机收品种和收割机,但“洋科技”在中国不仅水土不服,还容易被“卡脖子”。

陕西春玉米商业化育种首席专家薛吉全教授带领的团队走在了我国玉米籽粒直收研究国家队的前列。2017到2018的两年时间,团队选育的“陕单636”“陕单620”“陕单650”三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了陕西省审定,这些品种耐密植、抗倒伏、成熟早、含水率低、破损率低,有效解决了玉米籽粒直收难题。不仅如此,他们还结合不同生态区实际,集成了从精量播种到缓控释肥、膜侧种植、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将良种与良法“打包”在全省3个生态区10个基地示范应用。

在榆林进行的春玉米籽粒直收现场验收结果显示,薛吉全教授团队示范的玉米机收品种籽粒含水量均远低于25%的国家规定,其中“陕单636”最低为18.6%;籽粒破损率远低于4%的国家规定,其中“陕单650”仅为0.9%;在旱作雨养区旬邑示范基地,三个品种的亩产量均超过800公斤,其中“陕单636”达到831公斤;在可灌溉的榆林示范基地,三个品种的亩产量均实现过吨,其中“陕单650”达到1122公斤。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玉米所、宁夏农科院作物所和陕西省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在玉米生长中期遭受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的条件下,薛吉全教授团队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表现出丰产宜机收的特性,与配套技术一起树立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陕西样板”。

在两地观摩的除了当地村民,还有陕西省和有关市县种子管理部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省内外种植大户以及10余家种子企业代表。张忠财算了一笔账,机器直收一亩玉米籽粒的价钱和穗收差不多,产量和普通品种相当,但节省的劳力却不止两三个。他说,高科技给农民办了好事,明年春节后就去找西农大专家要种子,自己家的7亩地都要用上机收品种。

玉米是陕西第一大作物,近两年,籽粒直收玉米种植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薛吉全教授表示,团队将进一步通过品种、配套技术和推广模式创新,提高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探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广模式,争取在10年内使陕西玉米普遍实现籽粒直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

土地是农业和农村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年来陕西省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田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农民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

截至2018年年底,陕西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41万亩,建成田间渠系近6.2万公里、田间小型水源工程15.6万处、田间生产道路1.5万公里,完成小块并大块等田型调整350万亩,田网、渠(管)网、路网、林网进一步配套完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近六分之一可灌溉耕地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以上,耕地地力普遍提高1个等级以上,项目区粮食单产较非项目区平均提高100公斤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粮食及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眼下,陕西小麦长势良好,图为一台联合收割机在蓝田县玉山镇腰祝村田间作业

2019年农业农村部下达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0万亩,任务艰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的重要基础和举措,这项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我们必须把这个基础夯实夯牢。”时任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文引学说。

近年来,中央、省上每年落实40多亿元,用于陕西省耕地质量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家庭农场专项补贴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陕西省出台的《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还列支专项资金支持防灾减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实施灌水补贴,惠农政策持续加强。

陕西省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构建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建立了30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基地,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面积,提高种植效益,优化市场供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带动全省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托管公司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9133个,优质粮油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

此外,陕西省还加速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共审定通过省内自主选育小麦、玉米品种124个,引进小麦、玉米、水稻品种73个,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商品化供种率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为粮食连年丰收贡献了力量。

在希望的田野上砥砺前行

今年58岁的李叶江是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东屯村的村民,当东屯村吹拂起改革的春风时,他也正值青年。40年一路走来,他见证着农村一点一滴的新变化,从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记工分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2006年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李叶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和红利。

“包产到户是个好政策,让我们农民吃饱了饭,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庄稼才能长得好,才能打出更多的粮食。”今年58岁的李叶江在谈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总是忍不住要夸一夸。

“改革开放前,大家搞的都是‘大锅饭’、‘记工分’,搞生产的热情都不高,经常吃不饱饭。可是后来土地下分到户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李叶江对分田地的事情仍是记忆犹新。“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围拢过来,看着队长将我们的名字写在本子上,将土地划到我们的名下,别提多高兴了。”

“分到土地的当年,我们的种植热情就高涨了起来,从白天干到晚上也不觉得累,只要想想打出来的粮食归自己,那高兴劲就不用提了。”李叶江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临渭区稳稳扎根后,农民分到了土地,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家家户户喜出望外。

“当时粮食产量比承包前大幅度提高,但国家不允许我们自己卖,我们也没有钱,就只能以粮食抵缴农业税,把粮食交到当时的粮站。”李叶江回忆,每年粮食打下来晒干以后,因为没有交通工具而且都是土路,人们就只能是肩挑背扛到乡里的粮站缴粮,碰到人多的时候,排队等上大半天才能缴上粮食。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下,我们的温饱基本得到了解决。后来国家不断有新的政策,允许我们自己卖粮,给了我们更多的农业生产权利,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我们自己说了算,口袋里有钱了,生活就过得更好了。”李叶江说。

令农民高兴的是,2004年,国家实施了粮食直补政策;2006年,中国农民又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农业税;2016年,又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开启了农民命运的重大变化。

“这个农业税一免,我们的心情那才叫一个激动,以前是交够国家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现在自己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全部归自己所有,那滋味就更别提多快活了。”李叶江说,刚听说要免除农业税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半信半疑的,到后来真的实行了,全村的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可别小看这免除农业税政策哟,对我们农民来说却是雪中送炭一样的暖心窝子。更让人做梦都不敢想的是,以前要缴的粮食不用缴了,现在国家反而还发给我们粮食补贴,让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下,陕西和全国一样,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全省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226万吨,连续8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119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272公斤,增长了两倍多。陕西省农业种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色农业大发展,与1978年相比,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2164万亩,水果、蔬菜、茶叶分别增长了13倍、6.5倍、5.4倍。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大跨步迈进。

“十五连丰”的绿色思考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据专家介绍,小康生活需要人均粮食达到800斤的水平。近几年,陕西省粮食总产尽管稳定在240亿斤左右。但要达到粮食自给,人均粮食达到小康生活的水平,尚需加倍努力。

我国粮食生产“十五连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6000亿公斤以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均超过98%,肉蛋菜果鱼占有量稳居世界第一,可见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的仍是中国粮。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多年丰产的背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构性矛盾突出, 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陕西省是粮食产销平衡省份,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粮食产消缺口逐年增加, 每年基本都在40亿斤以上。除玉米有少量结余外, 30%的小麦、50%的大米、70%的食用油都需要从外省调入。全省粮食供求依靠自身实现总量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陕西省粮食产业中, 长期存在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低下, 难以满足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升级的需要。此外, 现代粮食物流尚未成型, 整体物流成本高企,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较弱等等, 制约了粮食资源的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陕西省粮食流通领域亟待破解的瓶颈。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丰产,根本在耕地,“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土地是万物之母,土壤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粮食生产的结果。2016年起,我国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去年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这是一个重要转折。我们要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控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的总体目标,通过“养、退、休、轮、控”等措施,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把生产方式转到质量和效益并重的集约化经济上来,推动农业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延安市南泥湾的金色稻田

安康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一派丰收景象的古梯田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丰产,出路在科技,“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装备、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尽管如此,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是“短腿”,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用现代管理思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丰产,目标在安全,“中国饭碗应主要装中国粮”。多年的增产丰收,使我国农产品供求总量矛盾大为缓解,但这并非表示我国粮食安全已无风险。“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当作“重中之重”,坚持不懈重农抓粮,农业农村发展才有现在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才有现在来之不易的坚实基础。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基础、有共识、有政策、有潜力,实现粮食绿色丰收条件具备、要求迫切,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牢牢把饭碗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猜你喜欢

籽粒陕西省粮食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珍惜粮食
撒落成星星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123的几种说法
玉米籽粒机械直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