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上的陕西脚步

2019-07-09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9年6期
关键词:班列陕西西安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中俄丝路创新园

经济观察

你可能知道,今天餐桌上的面、油等食品中有的来自哈萨克斯坦,但你或许不知道,这些面和油是由陕西企业的海外基地所生产;

你可能知道,“农科城”杨凌示范区的农业引领优势,但你或许不知道,今天的杨凌农科城已经成为海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先行军;

你可能知道,陕西企业为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但你或许不知道,今天的陕西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建筑、物流、金融等领域支持着海外发展,并将陕西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源向外输出,承担着海外陕西建设的主力军;

你可能知道……但你或许不知道……往昔,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海纳百川的开放中心,将中华文明传播世界;而今,陕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起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正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面进军。

放眼四方,处处都有陕西建设者的脚步。

现代农业 “中国方案”深入人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用“中国方案”帮助其发展农业。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全球小麦生产安全的严重生物灾害。作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30多年来立足中国西北旱区,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康振生推动创立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我国12个省区市应用,使条锈病发生面积减少了50%,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康振生团队陆续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采集并研究了1300多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标样,让小麦优质高产的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从2014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哈萨克斯坦多所大学合作,在哈萨克斯坦不同气候区域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中国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农作物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说:“哈萨克斯坦土地肥沃,但过去小麦亩产只有80公斤左右,我们通过科学试验,亩产提高到300公斤至400公斤。这种增产能实现‘两全其美’。”

为解决部分非洲国家面临的粮食问题,53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海江波连续多年深入非洲大陆,足迹遍及非洲11国,他和51位同仁一起,在农学、园艺、水建、食品、机电、林学、经济管理等领域传授中国已经实践并取得的丰富经验。

在喀麦隆,水稻是当地进口量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受历史原因影响,当地长期没有自主栽培水稻的习惯。海江波带领团队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稻栽植技术进行集成研究,有针对性地测土配方施肥,防控虫害鸟害,在当地近两公顷的示范田中,创造了每公顷7吨的产量。“中国模式”的水稻生产开始在当地推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更多共建国家寻求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成员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的共76所高校及科研单位。

几天前,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首批15万亩油料种植订单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签订,来自当地的4家农业企业参与其中。不仅农业科研院所走上了“一带一路”,西安爱菊、陕西农垦等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和共建国家携手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图为工人把刚生产出的油脂产品入库

西安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冬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爱菊集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典型受益者。”几年来,爱菊集团响应国家号召一直在丝路沿线国家做生意,成为地道的新一代丝路商人。他介绍,今年爱菊集团将设在哈萨克斯坦的种植基地规模由150万亩扩展至300万亩,并计划每周发回一列粮油班列,实现进口哈萨克斯坦粮油双十万吨,带动国内其他农业企业“抱团出海”。目前,爱菊“一带一路”在哈项目进展良好,被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52个合作项目清单”,这也是唯一的农业项目。

爱菊集团作为西安老字号粮油企业,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开展产能合作,将产区和消费区对接起来,实现了互利共赢。企业目前已形成“哈萨克斯坦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三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局面。

陕西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能“走出去”,中俄丝路创新园、陕韩中小企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竞相发展。

产能合作 陕企加速迈向海外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带来新机遇。依托科技与人才资源,陕西加快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将产业链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像陕西建工集团、延长集团、法士特、陕鼓、陕煤、陕汽、西电、有色等一大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海外陕西”布局。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股权合作、融资租赁、属地化经营等模式,相继承接了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医院等海外重点项目,市场分布从13个国家增加到27个国家,连续获得5项“境外建筑工程鲁班奖”,合同签约额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

陕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说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催化剂”。目前陕建集团海外总营收六成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市场。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目标,积极拓展海外平台。目前,企业已拥有欧洲研发公司(德国)、陕鼓欧洲服务中心(捷克)、陕鼓印度服务中心、伊朗服务中心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务机构,并建立了覆盖印度、美国、德国、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营销体系,其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和工业流程领域节能环保装备产品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

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党民表示,企业将继续推动国际化战略部署,整合全球的市场、研发、服务、金融、人才等资源,建立本土化服务基地,推动全球优秀产学研资源的深度融合。

陕西企业开展海外工程项目的竞争力很高,受“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利好因素以及宏观环境的迫切需要,结构调整、技术输出和产能合作成为陕西企业“走出去”的核心驱动力。

陕汽作为中国西部唯一一家重型卡车生产企业,陕汽控股集团近年来一直通过新能源汽车发力海外市场,扩大其重型卡车的“版图”,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陕汽制造”逐步赢得国际口碑。

目前,陕汽在海外设有子公司3家,海外办事处37家,海外4S店24家,海外服务网点310个,一级经销商70余家。陕汽本地化生产项目已覆盖非洲、中东、东南亚、东欧等区域。未来,陕汽将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本土化合作项目发展,由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资本输出转变。

塔吉克斯坦首家陕汽重型汽车4S店

此外,延长石油集团自2008年开始“走出去”开展海外油气投资,经过几年积累,分别实施了马达加斯加勘探项目、泰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吉尔吉斯斯坦石油勘探等项目,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壳牌公司合资合作,目前运营加油站超过900座,凭借其专业化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产品已成为陕西当地偏爱度较高的加油站品牌。

陕煤化集团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阿根廷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石油炼化等项目;已有多年开拓国际市场成功经验的法士特集团,制胜的法宝除了不断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外,还非常注重销售和服务环节,力求以差异化的营销策略赢得客户的信赖,其与美国伊顿公司合资合作生产高端商用车离合器,市场占有率超过40%。

还有像西电集团、有色集团等一大批陕西企业借助“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加速海外布局,截至目前,陕西省属企业境外累计投资达170亿元,投资重大项目近80个。

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K2/K3核电项目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陕西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向。”陕西省社科院专家唐震认为,中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陕西企业的资金、技术正在形成优势互补。陕西科技资源丰富,科研投入、技术交易额均居中国前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陕西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科技优势凸显,引得中亚各国抛来“橄榄枝”。

截至目前,陕西已有239个境内主体设立了355家境外企业和境外机构。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陕西制造”,正沿着“一带一路”源源不断运往中亚和欧洲。“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还将建成30个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

“陆港+空港”陕西通达全球

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实现重载率、货运量、实际开行量三项指标全国第一。近日,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再次传来好消息,今年一季度,“长安号”已开行284列,同比增长近六成,奔跑的“长安号”在提升陕西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陕西外贸发展和临港产业加速聚集。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84列,同比增长近六成,其中去程148列,回程136列。进口货值8599.8万美元,同比增长1.1倍,出口货值2.2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升至1:1,进出口货运量更加均衡,“长安号”正在加速实现由单一的运输服务模式向物流和贸易并重的转型升级,而这种快速转变正是由于“长安号”开行的常态化。

今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第16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中欧班列满意度报告》,对中欧班列“长安号”满意测评达96.91%,居全国第一。

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口局副局长薛羽桐介绍,经过五年多发展,中欧班列“长安号”已成熟开行12条国际货运线路,来自甘肃、宁夏等15省区货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拨,超过七成的进港货物则由西安分拨至全国,出境货物中省外货源达到70%。

基于各内陆港的年货运能力、区域铁路里程、中欧班列“阿拉山口”线贸易运输便捷度、基础设施情况等4个客观指标,计算出内陆港的综合实力,结果显示西安综合实力最强。西安港拥有的“阿拉山口线”中欧贸易区位优势,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集成化物流服务等优势,能够更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如今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已成为陕西、西安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三个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并已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将以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目标,向东将以开通陆海联运新通道为抓手,广泛开展市场合作,聚集各类优质资源,以期真正成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钢铁驼队”和“黄金通道”。

满载货物的“长安号”中欧班列从西安出发

西安至阿姆斯特丹国际货运航班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首航起飞

在空港方面,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货运航线347条,国际航线68条,通达29个国家55个城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4个,28个城市,累计开通21条全货运航线,已初步形成“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构成了航空高端带动、空铁公轨无缝衔接的“陆上米字形”和“空中放射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018年,新开和加密7条货运航线,货运吞吐量完成31.26万吨,同比增长20.3%,增速列十大枢纽机场第一;全年旅客吞吐量达4465万人次,增长6.5%,总量跃升为全国第7位。今年一季度,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共完成货邮吞吐量7.3万吨,同比增长13.2%,增速位列全国十大枢纽机场第一位。

如今,陕西首条第五航权货运航线的成功开通,意味着拥有了拥抱全球航空市场的“准入券”,标志着“临空+自贸+保税+跨境+口岸+航权”六大特色优势在陕西全面落地,进入综合发力、叠加释放的新阶段。

依托公路、铁路、航空等联合运输体系,借助“长安号”、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跨境电商平台,陕西陆路、空中、网上丝绸之路“三路并举”,搭建起对外开放的立体通道,将陕西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如今,陕西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多,2018年,陕西进出口总值达到3513.8亿元,增长29.3%,增速居全国第3位;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58.8亿美元,增长20.4%。2013年至2018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682亿元,年均增长10%。

近年来,陕西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高标准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成果丰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一带一路”,为陕西与国内各个板块、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创造了可能。“十三五”期间,陕西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内引外联、东进西拓、南下北上”的对外开放思路:向东,深化和韩国的合作;向西,主要是针对中亚,突出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以及人才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最终连接欧洲;向南,继续深化与港澳台的经贸往来和合作,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向北,与蒙古和俄罗斯进一步深化合作。

放眼全球,陕西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以一流的口岸服务、一流的营商环境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陕西对外开放的脚步遍布“一带一路”每个角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一个全新的陕西正在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班列陕西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 000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