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开放式病区的实施与效果研究
2019-07-08马荣周永玲张瑞莉李艳玲金玲张康乐冯润玲
马荣 周永玲 张瑞莉 李艳玲 金玲 张康乐 冯润玲
【摘 要】目的:对个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开放式病区的实施与效果研究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份收治的精神科开放病区患者中抽取,且均通过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设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另外40例设为观察组,增加个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开放式病区的实施与效果研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的BPRS、SDSS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科开放病区开展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精神科;开放病区;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3--02
精神科患者病情复杂,在疾病自知、自我控制方面较差,且病情迁延容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由于精神科患者生存能力较差,治疗期间无行为能力,容易出现不良事件,因此医院单位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保障患者人身安全[3-4]。我院就个性化护理在精神科开放病区的应用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从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份收治的精神科开放病区患者中抽取,且均通过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患者共80例,其中40例设为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另外40例设为观察组,增加个性化护理。参照组男/女为28例/12例。年龄上下限为18岁、70岁,平均值为(42.12±0.21)岁。病程上下限为2年、9年,平均值为(5.21±0.21)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占22例,抑郁症患者占10例,强迫症患者占3例,老年痴呆占5例。观察组男/女为29例/11例。年龄上下限为19岁、72岁,平均值为(43.23±0.15)岁。病程上下限为2年、8年,平均值为(5.19±0.15)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占20例,抑郁症患者占11例,强迫症患者占5例,老年痴呆占4例。患者知情且同意此次研究,患者均无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凝血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两组患者信息资料比对显示无明显差异,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饮食以及卫生。
观察组患者同时予以个性化护理:(1)自我认知护理。精神病患者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程度障碍,医院单位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患者、患者家属参与,通过普及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对患者、患者家属存在的疑惑进行解释和说明,并介绍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2)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定时起床以及睡觉、衣着穿戴、如厕、刷牙以及自我修饰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社会功能护理。依据患者社交障碍情况予以相应的社交训练,指导患者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内心想法,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每周进行2次训练,每次训练40分钟。每周日组织患者于院外进行模拟考核,了解患者社交技能掌握情况,促使患者尽早适应社会环境。(4)心理情感护理。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压抑以及绝食时,需要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状态,并予以情感支持,提高患者信心。必要情况下可组织患者家属予以患者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积极性,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每周定期开展护患小组交流会,并组织心理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疏导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促使患者病情恢复。
1.3 观察指标 采用BPRS评分量表对患者精神病病症进行评估,分值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采用SDSS评分量表对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進行评估,分值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呈正相关。
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程度进行评估,分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级,满意度=满意+较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合理选择数据集,进行临床疗效的数据分析。所有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数据运行χ2检验,以率(%)形式进行表述;计量资料运行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进行表述。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PRS、SDSS分值比较
观察组的BPRS、SDSS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面对的压力也逐渐增加,这也导致精神类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精神科患者发病后,行为举止存在明显异常,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需要加强治疗、干预[5-6]。
精神科患者发病期间可出现幻听、行为异常等情况,甚至可产生自残或伤人事件,因此医院单位需要加强护理管理[7-8]。我院在精神科开放病区开展人文关怀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BPRS、SDSS分值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数据统计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个性化护理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不局限于关注患者病情,还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功能以及身心舒适程度等。研究显示,精神科患者生存质量相对较低,除了受病情影响,社会支持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我院通过个性化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个性化护理过程中,我院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予以针对性支持护理,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以及指导,并选择性应用家属资源予以患者家庭、社会情感支持和鼓励,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以及社交训练,促使患者尽早适应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开放病区开展个性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病情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王岩.在精神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7):228-228.
冯小玲.人文关怀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智慧健康,2017,3(19):127-128.
孙先花.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价值[J].健康之路,2017(11):18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