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蒂斯绘画语言与儿童画的异同

2019-07-08秦娜

知识文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画马蒂斯线条

秦娜

马蒂斯致力于创造一种和谐、纯粹与宁静的艺术,追求表现形式与心灵上的“回归”,探寻画面的稚拙美。儿童绘画表现的是儿童可贵的童心与真诚,是真实的天性的自然流露。本文从马蒂斯绘画语言形成的根源开始论述,以马蒂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详细阐释了马蒂斯与儿童在绘画语言中线条、色彩与造型的相似性,并在其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以此引出儿童画对当代绘画的启示。

1 马蒂斯绘画语言形成的根源

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一生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从传统的学院派走出,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寻求新的绘画方式,在不断思辨与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与绘画语言。

马蒂斯早期研究拉斐尔、普桑等大师的作品,在大师主题的基础上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马蒂斯认为,形成个人风格的过程是将个人与过去的艺术联系起来,并将其融入个人理解的过程,随后马蒂斯发现学院传统的绘画方式已经不足以表达其强烈思想,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绘画方式。90年代末期他开始与印象派等现代艺术正式接触,印象派绘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对马蒂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开始走出画室,寻找光带来的色彩之美,并创造出一系列具有典型印象派绘画风格的作品,尔后马蒂斯与毕沙罗和西涅克相识,这使他受到了新印象派的影响,他的绘画开始有意识的摆脱自然独有的色彩,逐渐转向对纯色的追求,在梵高、高更明亮色彩的启示下,马蒂斯开始了他的野兽派之旅,他逐渐意识到绘画的目的和本质不是直接的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真实的情感表达。进入20世纪,马蒂斯开始研究非洲土著艺术和东方文化,从中追求最原始的回归以及新的纯真,这种回归不仅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更多是心灵上返璞归真。

2 马蒂斯与儿童在绘画语言上的相似性

儿童的心理生活和他们的感觉经验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他们的绘画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孩子们画的不是真实事物的复制品,而是以一个夸张的形象来传达他们所经历的感受,或是一个通过生活联想所创造的虚构场景。正如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期纳曾经说过的那样,“儿童不完全画其所知,亦不完全画其所见,有时还画其想象与情感”。同时,他们会自发地安排、装饰和美化生活中的事物,使之具有美感。马蒂斯说:“画家毕生都应当善于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对画家来说,就意味着丧失一切独创性,即丧失表达的个性。”马蒂斯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种稚拙的美,追求艺术的真,追求内心情感的表达,马蒂斯的画和儿童的画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共同的特征,下面将以线条、色彩、造型三个方面探寻马蒂斯与儿童在绘画语言上的相似性:

2.1 简洁灵动的线条

线条是任何绘画形式中最基本的元素,由于儿童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对物体只能简单临摹,只会用生涩的线条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将感受到的东西完全准确的复制出来,手部动作操作系统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对笔没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导致画出的线条弯弯曲曲,不能准确画出物体的轮廓和比例,只能用这些线条把物体描绘出他们想要的样子,各种稚美活泼的线条组成的画面流露出非常自然的状态,尽管儿童画的线条非常的简略,但看起来更具生命力,更加增强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与稚拙美。在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线条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很少有艺术家能像他这样把线条运用的如此自如。我们可以从马蒂斯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如在1905~1906年的《生之喜悦》这幅作品中,马蒂斯用快速破笔的方式以及流畅的线条来勾勒形象,16个简洁有力的人体轮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有五官的人体还是蓄意留白脸部的人体都呈现出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有许多跳舞的女郎被刻意拉长了形体,弯曲起伏的线条,原始拙趣的人体造型,有密有疏,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尽管丢掉了人物的远近比例和透视关系,尽管没有具体的细节刻画,但每个元素在画面中又是那么和谐。又如在1910年马蒂斯创作的巨作《音乐》,画中人物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在认真聆听,无不充满着轻松愉悦的气氛,在这里马蒂斯完全摆脱了传统画人物的方法,人物的形体和线条都非常的简洁。但这简洁的线条并没有使画面变的无趣,而是让欣赏者看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儿童无意识描绘出的线条,还是马蒂斯深思熟虑所表达的线条,都具有简洁性,但丝毫不缺乏活力与生命力。

2.2 自由大胆的颜色

儿童没有很强的色彩认知能力,他们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来描述自己主观意义上多彩的世界。儿童对色彩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他们在使用色彩时会选择相对明亮的色彩,并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创造明亮、快乐的画面效果,色彩的表现也更为直白,不考虑色彩的明度、纯度和冷暖关系,通常用纯色平涂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马蒂斯认为这种自由的平涂使画面更加纯粹更具表现力,无不透露出单纯又质朴的情感。马蒂斯在《舞蹈II》中用了3种大色块进行平涂,地面的绿和天空的蓝使前景的人物更加醒目,画中的五个人虽然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很均衡,但仍然给人一种深度旋转的感觉,这是由色相的对比和并置,以及人物本身的造型轮廓所造成的。色彩的纯度和明度因光线的变化而产生差异,使整个画面像旋转舞动起来了,强烈的色彩与简约的人体充盈着强烈的生命力。在1952年的剪贴画《蜗牛》中,马蒂斯用了红、蓝、绿、紫等各种纯色进行拼贴,画面色彩绚烂,体现出纯真、率直的儿童般的天性。马蒂斯与儿童都喜欢用欢纯粹的原色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所以他们的作品都给人以乐观愉悦的感受。

2.3 概括夸张的造型

儿童在绘画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形状是无限的,在造型上往往具有夸张、简略的特点。孩子们不是有意简化图形,而是跟随他们的眼睛和心灵来概念化事物的外观,这是由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决定的,他们的感知和直觉本能停留在物体的表面,还不能把握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所以画画时不能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作品多采用象征性符号和简化的方式来描绘一切事物 。儿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比例和透视的概念,所以儿童画里的世界是一个二维的国度,在这里所有物体都被表现成平面的,最后往往会呈现出像大师般生动稚拙的作品。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把儿童画中简单、夸张、平面化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粉红色裸女》这一幅作品以夸张的人体形象充满了整个画面。人物的姿势非常有特点,腰部和大腿被夸大,其他部分被缩小,人物的四肢非常的舒展,一直触到画布的边缘,然后用暗淡的粉红色进行平涂,墙、椅子、床都隐藏在格子图案后,背景中的梅花也被概括成一个简单的图形,画面整体稳定平衡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马蒂斯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以求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在后来的剪纸作品中,这种儿童般的天性体现地更是淋漓尽致。

3 马蒂斯与儿童在绘画语言上的差异性

虽然大师的作品与儿童绘画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差别。艺术家与儿童的真正区别在于艺术家利用绘画的眼光来捕捉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儿童绘画是儿童视觉知觉的自然表现,受身心发展的限制,使他们的绘画表现出优雅而稚拙的趣味和独特的画面效果,这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相差甚远。

3.1 从内容架构到表现形式的差异

虽然儿童绘画在内容、结构、技术上具有多样性,但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反映出的多是简单的、缺乏理性的内容,在画面的构成关系上,儿童不能科学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画面缺乏主次,儿童只能掌握简单的绘画方法,用色用笔相对不成熟,而马蒂斯的形式语言是系统的,能够合理的经营画面中的各个元素,马蒂斯能够用一条流畅的轮廓线概括人体内的肌肉与骨骼中的细微区别,而儿童就很难具有这样的能力,马蒂斯的簡洁性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经过反复修改和不断思考逐渐达到自己想要的稳定平衡状态,每一笔都有其独特的用意。

3.2 创作动机上的差异

儿童的绘画目的很单纯,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但因缺乏前期的心理经验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单纯接收外界信息的刺激时,反馈在画面中的是无规则,无秩序的处理。而马蒂斯使用的视觉元素和处理方法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对生活原型、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凝练性与典型性,马蒂斯在《画家笔记》中提到“任何真正创造性的努力都是在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的,但是感觉也需要那种它在感知外界的客体时所得到的养料。画家借助于内心的创造和感觉的丰富逐渐掌握外界,并把描绘的客体逐渐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画家有心中有了它,才能表达在画布上……”。

3.3 表达维度的差异

儿童的绘画作品不是为了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它们表达的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记录,他们大多关注自己学习的知识和周围空间的人和物,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全面。而马蒂斯看似简单的绘画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知识、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只是借助于儿童的绘画形式,使其表达得最直接、最清晰,化繁为简,回归到最真实、最纯粹的状态,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美与真。马蒂斯终生追求平衡、纯粹与宁静所获得的艺术成就,为人类提供了最高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儿童观察事物的那种敏锐度,是许多成人不具备的。孩童般的纯真是一个艺术家最该保留的,儿童绘画是真实的天性的自然流露,是最高的艺术追求,所以当代绘画要学会从孩子的绘画中汲取灵感,用儿童的童心和真诚,表达内在的感悟和真实的情感,回归艺术创作的本质。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儿童画马蒂斯线条
与马蒂斯共用色彩
和马蒂斯一起去看海
儿童画作品展
特朗普:马蒂斯“有可能”离职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找找看
烧脑的线条
《儿童画为什么不能追求画得太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