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中美术图像识读教学探究

2019-07-08陈鹏

知识文库 2019年12期
关键词:角度图像美术

陈鹏

互联网视觉信息的高速传播给美术学习带来诸多便利和挑战,对于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越显重要。为了让高中生适应这个网络读图时代,教师应该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多角度激发学生识读意识,合理训练学生图像识读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理解作品时高效建立正确的、完整的审美价值观。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学生要学会分析作品的表面含义和解读作品背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最终能借助美术形式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互联网时代视觉信息的高速传播给美术鉴赏带来诸多便利和挑战,对于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越显重要。高中生的学习相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而言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辨别和审美标准,在互联网信息便捷获取的今天,师生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也应与时俱进。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观念,一方面要以传统审美标准、审美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以网络审美识读和教材欣赏结合为途径,整合辨析审美标准、观念,从而高效、融会贯通地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审美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高效培养高中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1 创情景  利用网络丰富图像世界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在现实中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如今高速传播的网络中充斥大量的图像信息,学生缺少审美的判断,对于所见事物只是简单的看到。那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解读图形内容,如何激发他们的图像识读能力呢?高中生主要是抽象思维学习力,对于图形比较敏感,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首先课堂中必须要抛弃掉那些“琐碎”的图形,让学生爱上真正值得我们一起解读的内容。如上桃花坞年画一课时我把一些年画作品布置到教室中营造一种氛围,并准备一些特色的版画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欣赏。年画实物让学生更有积极性,迫不及待想要了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作品。假如学生们缺乏兴趣,那么我们的美术课堂可能就无法进行或者说会徒劳无功。只有我们聚焦了他们的视角,激发起他们的兴趣点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引领学生一起去观察、一起去感受被他们忽视的民间艺术,并且在观察感受中持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在兴趣的激励下,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搜索浏览更多的桃花坞年画,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图像对比与分组交流。学生在大量的观察中发现桃花坞的版画有着不同的主题与内容,且大多数都与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有一定的美好寓意。通过丰富的网络图像资源比较欣赏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高效的、较全面的理解这些年画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教方法 不同角度整合审美体验

2.1 艺术角度

笔者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小动物一起到森林里玩,但小白兔看到一颗树,他说特别高大,而长颈鹿却说,森林里有一颗的矮树。其实他们俩描述的是同一颗大树,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学生很多时候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一幅作品,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讯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这样便能了解的更深入、更全面。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对于美术也一样。建议学生在已形成对作品较满意看法的前提下,不妨再百度一下关于这件作品的不同“声音”,从中筛选完善自己的已有认识。如欣赏乐山大佛的时候,我们从下往上看,会觉得乐山大佛是个庞然大物;但当我们从侧面去观察的时候,就会看到了一位正在欣赏美丽江景的仙人;如果我们从另外一座山眺望的时候,会发现大佛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它更像一个生命,用自己力所能的力量在保护着一江水土……而这些仅仅是表象,当我们网络查询追溯到建造铸造乐山大佛的缘由时,我们还会发现原来这是治理水患的一件艺术品。

在美术课堂上恰当运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换角度、多途径识读图像,不仅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而且还会了解图像背后的文化与及历史。同样的道理,利用网络资源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外国作品,相信孩子们也同样能了解更多、更全面的外国文化。

2.2 自身角度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衍生到美术中其实就是一个图像识读的问题,有的学生熟读了书,但并不能从书中得出有效的信息,在欣赏、领悟的过程中还是一筹莫展。如上《走进意向美术》时,学生从书中读出以下信息:1.与具象美术有联系;2.区别于具象美术的客观;3.偏重艺术家的主观。也许学生自身识读能力不够,还理解不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也许他们还是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基础,发现自己无法接受。这其实是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弱,由于教材局限,这时就需要利用网络丰富视觉素材,让学生对意向之意有更直观丰富的感受,并能达到对知识点强化的作用。如果一开始就切入大量的意向美术素材,学生也不会深切体会自身的理解水平欠缺,就不会有热切的兴趣再去探索。只有明确学生的理解角度和层次,再利用网络图像资源丰富、加深印象,层层递进的思考探索,那么图像识读也就不成难事。

3 巧贯通 现实与网络的交相辉映

3.1 借互联网多媒体促课堂高效性

图像是枯燥的,音乐是灵动的,视频更能直接带领我们走入艺术的海洋。借助多媒体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的美术欣赏过程,可以让学生在从一开始的欣赏者变为主动的挖掘者。例如在上《走进抽象世界》一课,学生能感知点线面、色彩的不同,对于体会它们的魅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播放网络音乐,让学生听一听不同的音乐,想一想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你能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这种情感吗?再看音乐播放器的音效抽象图纹与音乐旋律吻合吗?接着分析作品美术语言的组合也否有一定的规律?这样的排列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如此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从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变到主动分析画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擅于挖掘类似教学中的趣味性,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辅助教学,相信学生对于图像识读就不会那么胆怯,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更高效。

3.2 借互聯网助学生想象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之首,如果没有识别和阅读的能力又如何谈得上想象和创造呢?那如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呢?

图像识读的目的是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和信息。在桃花坞版画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图案的寓意、去感受不同版画的色彩特点,学生已了解有些东西是有一定的含义,如桃子寓意长寿、蝙蝠寓意福气,鲜艳的红绿对比色让画面也变得更喜庆等。笔者在这里设计一个环节,首先从互联网中找出很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商品设计,然后通过网络分享给学生设备,共同探讨原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元素美化生活,那么年画的元素是否也可以这样运用?接着在实践讨论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索分享、交流碰撞思维火花。最后设计一个文创小产品,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文化魅力。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示范教程、访问网页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作品的直观印象和背景了解,激发学生识读作品的兴趣;或者利用视频将图像、文字、音乐等融为一体,让学生模仿作品演一演,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中,甚至分享到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高效完成从学习知识与技能到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转化。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作为一种视觉形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领会审美内涵,以及审美交流的奥妙。我们在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辅助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同时,也要随时警惕、预防和纠正不良的互联网信息。在网络视觉文化充斥生活的今天,年青一代更需要具备健全的图像识读能力和端正的审美价值观。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互联网时代的美术教学探究中,不断总结反思、迎难而上,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会越来越高效,美术教育的明天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埭中学)

猜你喜欢

角度图像美术
美术篇
A、B两点漂流记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