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创新
2019-07-08李丽珍
李丽珍
目前我国幼儿德育愈发引起大众的重视,但是功利化,媒介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公等因素影响着幼儿德育。为了幼儿德育的更好发展我们应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革故创新,使幼儿在一片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1 生活教育理论呼唤回归
1.1 幼儿教育的功利化
目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依然存在。地域分布不公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南北差异过大等因素也促使家长们对幼儿进行“提前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由最初的品格、精神教育到技能,考试教育。开展“学前”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幼儿,但是当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美好的夙愿卻使得原本美好的幼儿教育变成功利化培养学习机器的教育,演变成为超前的智力开发和技能学习,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让幼儿成长发展并无错误,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与德育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那在此压力下的幼儿也难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情绪。幼儿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侧重培养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 尤其是动手能力,绝对不是单纯增加幼儿的技能与考试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理智对待家长美好的愿望,不让幼儿德育教育变成功利化的市场经济教育。
1.2幼儿教育的媒介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还有媒介化,而媒介化限制了幼儿的思想与动手能力。手机、电脑取代了以往的书籍、陪伴、运动。而被取代的东西往往是启发孩子心智和扩大想象空间的神药。现在的网络媒介只会带给幼儿可视的画面和确切的声音,不仅仅影响了亲子关系,而且使得孩子去户外活动的兴趣减少,对书籍的兴趣及想象理解都大幅减少,破坏了孩子的手动能力以及孩子的视力。同时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不安全性也在深刻影响我们的幼儿德育。因此我们应该呼唤创新教育,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此为基础教育幼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的创造力,使幼儿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才能使幼儿茁壮成长,这也才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及创新培养路径
2.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社会即学校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与“生活即教育”理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与社会是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就是学校,是一个大型的学校。由此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教学相长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芸芸众生所在之地便是社会,而芸芸众生的实践探索即是生活。也就是说社会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教育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一份子。生活随时可见,教育也随时可见个。我们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生存,生活而应该是活成诗意的自己。因此,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之一就是“社会即学校”。
2.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解读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在其中是最关键的一笔。“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人类社会的存在就导致人类生活的产生,教育也就相应而生了。它将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并在生活的大背景下令学生逐步适应新环境,并在熟悉环境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只有在生活中的教育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两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之同去。同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不是简单的少年时期的学习教育,而是指终生学习求索的教育,它只有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
2.3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的思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内容之一,与上文是相互阐释发展的关系。幼儿德育重要是因为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孩子就是从零开始。孩子们从幼儿园跨入小学,从小学到中学最终跨入大学的生活,幼儿德育是之中的基础幼儿德育时期是夯实基础的时期。不仅仅要开始接触各门各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行动。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将其融入幼儿德育教育中。
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创新思路
陶行知生活教育在现阶段已经不止是一个单一的理论依据了,更多的是通过创新思路使得幼儿有实践体验,通过身临其境的VR技术,可以培养幼儿在不同情景下的反应,以此提升他们临危应变能力;通过志愿活动,可以使他们体会不同的人生,由此学会爱与感恩。学会用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对待每一个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信息化更加深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利用这些资源,使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以此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不同的影响。这或许就是生活教育的核心所在.
总之,我国现代的幼儿教育产生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创造和建构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为他们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的提高上多下功夫,多多引导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学校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