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登山散文研究

2019-07-08聂松钰

知识文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名士徐志摩民国

聂松钰

蔡登山的散文主要对民国时期的名人志士的一些真实史料进行整理,从而为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民国历史。蔡登山本人也曾坦言写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珍贵的史料整理后公诸于世,为更多喜爱历史文学的读者提供帮助。蔡登山散文中以大量真实史料为基础,从名人志士的情感经历与生活阅历为写作出发点,并结合了电影与纪录片的手法的叙事风格,都值得现代学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蔡登山1954年出生,从小在台南乡下长大。大学期间开始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筹划拍电影。1999年,蔡登山参与编辑与制作的《作家身影》荣获台湾广播电视文化教育电视最高奖“金钟奖”。蔡登山本作为一名电影人,而他将他拍摄电影的经验融合于散文撰写之中,并以大量真实的史料作为支撑散文的中心框架,再加上他独特的选材角度,让蔡登山的散文在历史文化散文中独树一帜。

1 蔡登山散文思想内容

1.1 名人逸事的叙述与重新解读

蔡登山从特殊的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史料去探寻一些世人不知道的名人史事。例如《民国的身影》中的一篇文章“温雅中有‘铁”讲的就是给人以“温雅”形象的周作人其实也有着他“铁”的一面,也就是说一向“平和随性”的周作人,有时候也有着“深刻泼辣”的一面,这就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的:“平常喜欢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时亦嗜极辛辣的,有掐臂见血的痛感。”也就是说他一旦愤怒起来,会“抓到事件的核心,仿佛把指甲狠狠地掐进肉里去的”。这显示出他和鲁迅一样都有浙东地方性格中的“硬气”,只是它被“刻意”地掩盖起来罢了。

1.2 名士风流情史的挖掘与回顾

因为蔡登山呈现了许多名士“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被一些人贴上了“八卦”的标签。他认为:“研究本来就该是多元的。就像林语堂写小品文曾受到鲁迅质疑。”根据记者对他的采访,我们发现他对名士的私生活进行研究的原因在于,想要对文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他曾提出“沈从文有过外遇”,源于他对沈从文《看虹录》的好奇;而胡适与学生徐芳之间的旧情,即源于胡适的《扔了?》、《无题》等情诗;他也确信苏青与台湾小说家姜贵之间的感情也是源于苏青的《续结婚十年》和姜贵的《三妇艳》。“我不是捕风捉影的娱记,我讲依据。写到现在,我从来没有被哪位文人的亲友起诉过。”

1.3 经典整理与解读

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小说《色·戒》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它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也是在她作品中有举足轻重分量的小说,整整写了近30年,是张爱玲创作生涯中,花费时间最长的一篇小说。何以一篇短短万馀字的小说,要花上四分之一个世纪来写作?蔡登山在《张爱玲〈色·戒〉》中,以详实权威的资料,近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电影剧照,环绕《色·戒》的种种,做了一个全面的解读。蔡登山作为台湾研究张爱玲生平和著作的第一人,在书中,他从《色·戒》一书的故事来源,到张爱玲何以改写了二十余年,再到她为何拒绝读者将其“还原”为历史事件,李安又如何改编张爱玲的《色· 戒》等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张爱玲,了解《色·戒》这部小说和电影。

1.4 信史的搜集与解析

在信史的搜集与解析这个部分,《谁数得清恒河的沙》作为蔡登山在此方面的代表作,汇集了徐志摩致陆小曼、张幼仪、林徽因、凌淑华四位才女的情书,是截至目前最齐全的徐志摩情书集。蔡登山在对徐志摩情书的收集、考证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导读和注解。使读者在欣赏徐志摩情书的文字之美的同时,更能真切地读懂徐志摩的多才、多情。

2 蔡登山散文创作特色

2.1 运用了大量真实的史料作为写作的依据

为了写好张爱玲,蔡登山“重游故地”,几度走访了张爱玲在上海住的常德公寓。“有些历史,永远也还原不了。但我希望研究时有足够的田野调查,能把自己‘逼近历史现场。”而除了深入田野,蔡登山认为文本史料的挖掘与印证更是书写民国文人的关键。“我为什么写民国时期的文人?因为他们留下了文本。我们可以进行作品與作品之间的比对,这是‘内证。再加上日记、书信、回忆录、相关人士论述等‘外证,坐实结论。”通过记者对蔡登山的采访,我们还得知他自己写民国文人时不会“限于一人”,也不求“面面俱到”,他说:“写一个人需要‘机缘,所谓‘机缘就是突然发现的文本史料。如果能通过扎实的史料研究解读一个人物的侧影,我也满足了。”他举例当年写过《鲁迅爱过的人》:“我们都觉得鲁迅‘骂过不少人。但我通过史料读出他无论爱情、友情或亲情,都有鲜有人知的一面,我要呈现的就是鲁迅有爱的一面。”

在蔡登山的形容中,大量真实史料的整理其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庞大工程。“现在有人会说,史料还值钱吗?就连学生写论文,似乎做史料的都很难过关,好过的反而是那些宏观论述。两岸都是如此。”但他坚信,缺乏史料根基的学术论文是“沙上筑塔”“基础若不稳,结论会崩塌。”

2.2 还原了名士的感情经历和人生悲欢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通过一系列记者对于蔡登山本人的采访可以看出,蔡登山之所以努力通过大量史料还原名士的感情经历与人生悲观,是因为他想以名士的感情经历与生活阅历为基础,以期可以对其作品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2.3结合了电影与纪录片的手法,运用了蒙太奇式的组合方式作为写作的叙事风格

蔡登山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长达三十余年,同时他也非常喜爱历史,一直致力于研究文献及作品。因其曾说“我大学就研究现代文学,又一直想拍电影,那不妨把两者结合下。”因此在1992年,蔡登山带着团队到大陆,开始“作家身影系列”的摄制。而他拍摄电影与纪录片的经验也深深影响到了他后期的历史散文创作,使其成为蔡登山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

3 蔡登山散文意义与价值

(1)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大量真实的民国史料进行梳理,为今后的民国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蔡登山说:“大陆现在有‘民国热,但其实民国并不像现在有些人想的那么美好,不少民国史其实被遮蔽、扭曲,甚至篡改了。”因此,蔡登山强调“论从史出”、“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客观的史料呈现才是研究的前提。“每个人在做史料解读的时候,都自然会有自己的情绪。你可以使用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但史料依据的呈现不能受此影响。”他拿上个月在上海展出的张爱玲《太太万岁》电影剧本手稿为例,若要做好解读,蔡登山认为研究者起码要将手稿与正式拍摄的剧本进行仔细比对:“哪里改了,哪里留了,哪里是张爱玲本意的呈现?”

(2)从名士感情经历及人生际遇出发,为历史文化散文撰写提供了新思路。作者从名士们最根本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的角度入手,试图从根本上挖掘出名人作品中价值支撑,同时也为民国时期的散文撰写提供了一种新的模板。

(3)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写作方法,并结合电影、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从而开创了记事历史撰写手法的先河。他独创了一种散文叙事手法,结合拍电影和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将电视纪录片中的渐进和并列结构融入散文的创作之中,为记事历史的撰写提供了一种新的撰写方式。

4 结论

蔡登山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长达三十余年,非常喜爱历史,一直致力于研究文献。民国史虽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是最为隐晦不明的。蔡登山认为因为有太多的迷雾,有太多的人为刻意的遮蔽存于其间,以致让人感觉是虽近却又实远,朦朦胧胧看不清。因此,如何扫除这些迷雾,还原其历史真相,是重要而刻不容缓之事。蔡登山的散文便是通过大量史实努力为读者还原最真实的历史,而独特的叙事风格与选材角度更成为了其散文特色之所在。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猜你喜欢

名士徐志摩民国
于右任:一个做官的“名士”
完全诗意的向往
区广安
母鸡
论魏晋名士百态相
坐着也很忙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