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9-07-08佟晓宇
佟晓宇
摘要:猪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于感染刚地弓形虫而导致。动物感染后会表现出高热、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临床症状,且具有发病急、快速死亡等特点。人类感染后会导致生殖障碍,还可引发眼炎或者脑炎等。由于该病容易出现误诊、误治,耽误治疗,使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损害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4-0102-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及其生活史
猪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引起的,其是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虫体整个生活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滋养期、包囊期、裂殖期、配子体和卵囊期。其中前两期是无性生殖期,主要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体内出现;后三期是有性生殖期,只在终末宿主体内出现。
宿主细胞外游离的滋养体一般呈月牙形或者弓形,而细胞内寄生的滋养体往往呈梭形。滋养体的一端钝圆,而另一端锐尖,核处于虫体的中央或者稍偏于钝圆端。宿主感染滋养体后主要引起急性发病,在腹水中往往能够发现正处于繁殖阶段的虫体,且形态各不相同,有些呈卵圆形、圆形、柠檬状,有些为正在出芽的不规则形状等。有时宿主细胞的包浆内寄生的多个滋养体会在一个囊内聚集,将其称为假囊。囊内存在几个、几十个或者数百个速殖体。慢性动物由于机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大多数滋养体核假囊会被消灭,只有少量虫体寄生于眼、骨骼和脑内。这些虫体可分泌产生一些物质构成包囊,里面存在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的虫体,一般将囊内的虫体称为慢殖体。包囊能够长时间寄生于宿主体内,往往长达几个月或者几年,甚至终生都在宿主体内寄生。
1.2 易感动物
年老的母猪往往发生隐性感染,尽管本身不会表现出症状,但会经由胎盘感染导致流产、产出死胎或者弱仔;如果没有发生胎盘感染,可产出健康仔猪,但在吮食母乳后也会感染发病。哺乳仔猪通常在5日龄就会出现发病,育肥猪以及后备种公猪、种母猪往往在3~6月龄感染发病,尤其是3月龄易发。
1.3 发病特点
该病的流行特点在持续变化,从暴发性流行逐渐变成隐性感染和散发。暴发性往往突然发生,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且相对较重、快速传播、死亡率高。急性型会导致同一舍内的各圈猪陆续出现发病,每次可使10~20头猪患病;零星散发会导致某个圈中1~2头猪出现发病,经过几天另一个圈又有1~2头猪发病,在2~3周内呈现零星散发,持续大约1个月左右逐渐平息。隐性型,即临床上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目前大部分猪场往往是发生该类型。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精神不振,经常嗜睡,停止采食,体温明显升高,往往可超过41℃,呈稽留热,排出附着黏液的干燥粪便;接着表现出呼吸急促,往往呈犬坐姿势呼吸或者腹式呼吸,且吸气深,而呼气浅短,有时还伴有呕吐和咳嗽现象;眼内存在浆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鼻孔流清鼻涕;发病经过几天,开始表现出神经症状,后躯麻痹。随着病程的进展,鼻端、耳翼、腹下部以及四肢下部等处皮肤有紫红色斑,有时耳尖会发生干性坏死。病猪最终往往由于呼吸困难和体温快速降低而发生死亡。妊娠母猪容易出现流产和产出死胎。部分病猪能够耐过,症状有所减轻,但精神和食欲状况依旧较差,还伴有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后躯麻痹等症状,最后变成僵猪。
3 宰后剖检
3.1 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下颌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出血;肝脏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灶;肺脏表面出现炎症病灶,如明显淤斑、肉变等,有时出现肺气肿,小叶间质明显变宽;切开气管存在泡沫状的白色液体;胃黏膜存在轻度溃疡灶;肾脏存在很多灰白色的坏死灶,切面髓质和皮质存在出血点;肠道淋巴结发生肿大,肠壁充气变薄,局部甚至呈紫红色。
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取病料组织使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经过常规病理组织学石蜡切片,切片厚度以5 μm为宜,进行H.E染色后使用光镜观察。
发现肺气肿处的肺泡破裂,并相互融合,肺淤斑处,肺泡间隔中的毛细血管发生扩张,且出现结缔组织增生,浸润淋巴细胞,肺泡腔中存在浆液渗出、炎性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脱落的肺上皮细胞等;局部有小动脉炎病变;肝小叶内出现局灶性坏死;肾小管内存在炎性细胞和蛋白渗出物。
4 实验室诊断
4.1 涂片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等组织进行涂片,分别进行瑞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呈弓形、新月形或者香蕉型的弓形虫滋养体,一端偏尖,另一端钝圆,胞浆被染成淡蓝色,胞核被染成深蓝色,位于钝圆端。
4.2 动物实验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肝脏、脾脏等病料,充分磨碎后添加10倍的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室温下静置1 h,取1 mL上清液给试验小鼠腹腔接种,经过1周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等临床症状。剖检后取腹水进行涂片、瑞氏染色、镜检,也能够看到大量的弓形虫滋养体。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消毒
病死猪及其污染物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猪舍以及周围环境要进行全面清扫、消毒,每天适宜进行2次带猪消毒,连续进行15天。对污染的用具如料槽、水槽等,可使用熱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或者进行火焰消毒。
5.2 药物治疗
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50 mg/kg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同时,在全群猪的饲料中添加50 g/t乳酸甲氧苄胺嘧啶和250 g/t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意首次添加量加倍,混合均匀后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7天。如果病猪症状严重,持续发烧,要立即肌肉注射4~12 mL安乃近进行退热。
5.3 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在采取“自繁自养”的基础上进行“分批饲养,全进全出”,且每批猪装栏前和出栏后都要对相应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器具进行彻底清扫、清洗。使用的猪圈每周要进行3~5次清洗,对于清除的粪便、废弃物以及清洗产生的废水要采取发酵处理。猪场禁止其他动物进入,也不可使用屠宰废弃物用于搭配饲料。